開封祐國寺塔
開寶寺塔、鐵塔
年代:始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形制、特點: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現狀:國保
祐國寺塔位于開封市區東北隅。始建于宋皇祐元年(1049),在開寶寺內故為開寶寺塔。明代改為祐國寺始稱祐國寺塔,又稱靈感塔、上文寺塔。塔上外壁為褐色琉璃磚,近似鐵色,故俗稱鐵塔。開封鐵塔是中原文化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建成九百多年,歷經戰火,水患,地震等災害,仍巍然屹立,有“天下第一塔”美稱。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塔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基座及八棱方池因黃河泛濫埋淤地下。現高五十五點零八米,塔外壁采用二十八種仿木結構模制琉璃雕磚砌成,磚上有飛天、五僧、菩薩、麒麟、降龍、伎樂、寶相花等圖案五十余種;各層出檐以重抄計心五鋪作斗拱承托;底層東、西、南、北各辟一閨形門;塔心室內為疊澀拱形尖頂。唯北門設梯道可繞塔心柱盤旋至頂。余三門均為八角小寶。二層以上每層開窗,一層南、二層西、三層北、四層東,依次上推為明窗,其余皆假窗。可登臨眺望。塔頂為一蓮座,上置銅質寶瓶。內外壁緊密銜接,結構堅固,形成強有力的抗震體。該塔在宋代和明清時多次維修,一九三八年遭侵華日軍炮擊,塔身第四至十三層嚴重損毀。后進行大規模維修恢復鐵塔原貌。塔西有接引佛殿,內置宋、金時代接引銅佛一尊高五點一四米,重約十二噸,亦屬珍品。寺院其它建筑廢于清道光年間。一九五七年進行修葺,增添避雷設施,每層門洞新設鐵欄桿,塔內第一層增置照明設備和扶手。
關于開寶寺塔的建造
相傳釋迦牟尼佛祖舍利被古印度的八個國王均分,公元前2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阿育王,從古印度摩揭陀國的國都王舍城大寶塔中,將當初阿阇世王分得的釋迦牟尼佛祖舍利取出,分藏在八萬四千個小塔內,送往各地,其中一部分傳入中國,現今浙江寧波阿育王寺是一座西晉時期的寺院,就是因得到一部分佛祖舍利而建。到了五代時期,吳越王錢俶將阿育王寺佛舍利迎入杭州羅漢寺供奉,后來北宋軍隊逼近,吳越王降宋,佛舍利被迎入東京汴梁,在大內滋福殿中供奉,北宋太平興國七年(公元982年),太宗皇帝趙光義詔令建造舍利塔,把這一任務交由當時的著名建筑師,吳越國西府(杭州)人,都料匠喻浩主持建造,他細致構思,精心設計,前后歷時八年,于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建成,塔身木質,8角13層,塔高36丈,宋代的長度單位較現代略短,當時每丈等于316.8厘米(現代一丈是333.3厘米),按照這個記載,當時的木塔高達110余米,號稱“京城之冠”。
喻浩,生年不詳,卒于宋太宗端拱二年,擅長造塔,對木構架受力情況和加強整體剛度的概念有深刻理解。曾著有《木經》三卷,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建筑學專著,在《營造法式》成書前曾被奉為木工準則。可惜已經失傳,今天所能了解的,僅僅是在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所提到的一些大致語句。
關于開寶寺
開寶寺,前身出現于北齊天保十年(公元559年),一僧人游歷到開封城東北角的夷山落腳,在這個被自己認為是理想的“阿蘭若”的地方搭起簡陋居所,并給這個小舍取了一個儒雅的名號,獨居寺,始燃香火。一百七十年后,這個簡陋小寺迎來一位貴客,唐代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唐玄宗李隆基駕臨泰山封禪后返回途中經過汴州,恰在此短暫停留,玄宗皇帝閑游中偶然走進獨居寺,見寺中過于寒酸,這位曾經在開元二年下達禁止再造新寺,禁止鑄造佛像,禁止傳抄佛經等壓制佛教活動禁令的玄宗皇帝,居然做了一個讓人意外的決定,下詔整修獨居寺,并因泰山之行,御賜名為封禪寺,簡陋茅舍一下子變成了皇氣十足的正規寺院。到了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開國皇帝趙匡胤下詔,以自家年號為名,改封禪寺為開寶寺,以皇帝年號命名寺院,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并從國庫撥款擴建,明代李濂在《汴京遺跡志》中記載:“開寶寺重起繚廊,朵殿凡二百八十區”。當時開寶寺規模宏大,建有24座禪院,如今河南大學明倫校區基本都是開寶寺的領地。當年決定在“阿蘭若”停留的那位僧人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建起的茅屋,在四百年后竟如此輝煌。
開封鐵塔老照片
法國人愛德華·沙畹先生1907年拍攝的鐵塔
開封鐵塔/三四十年代日本出版
開封鐵塔欣賞
塔身遍布琉璃磚,色彩酷似鐵鑄,因此得名鐵塔
各種結構磚代替木料,形成仿木結構
北方的村莊
靠近塔頂的幾層,照片上左側琉璃磚脫落的部位,即是當年被日軍炮彈毀壞的地方,雖然經過修補,但現代造磚的穩固度卻不如從前.
毛澤東主席視察開封期間,于1952年10月30日,站在鐵塔北側,久久仰望塔身,當了解到塔身是被日軍損壞時,向身邊陪同人員講:“這個鐵塔名不虛傳,代表著我們中國人民是打不倒的。他們把它打不倒,我們把它修起來。”于是,在主席的指示后,鐵塔于1957年,用中央撥款進行修復,恢復風采。
塔身的琉璃磚,照片上最下面一層是瓔珞圖案
琉璃磚上的坐佛和寶相花
這些磚如木制構件一樣,榫、卯、眼、槽通過精心設計層層咬合,使塔身具備了異常堅固的結構
更多圖文請欣賞 新浪塔友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