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盤出土時,尊置于盤上,拆開來是兩件器物,極其別致。
盤直壁平底,四龍形蹄足口沿上附有四只方耳,皆飾蟠虺紋,與尊口風格相同。四耳下各有兩條扁形鏤空夔龍,龍首下垂。四龍之間各有一圓雕式蟠龍,首伏于口沿,與盤腹蟠虺紋相互呼應,從而突破了滿飾蟠螭紋常有的滯塞、僵硬感。見上圖。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形似朵朵云彩上下疊置。尊頸部飾蕉葉形蟠虺紋,蕉葉向上舒展,與頸頂微微外張的弧線相搭配,和諧又統一。在尊頸與腹之間加飾四條圓雕豹形伏獸,軀體由透雕的蟠螭紋構成,獸沿尊頸向上攀爬,回首吐舌,長舌垂卷如鉤。尊腹、高足皆飾細密的蟠虺紋,其上加飾高浮雕虬龍四條,層次豐富,主次分明。見下圖:
尊敞口,呈喇叭狀,寬厚的外沿翻折,下垂,上飾玲瓏剔透的蟠虺透空花紋
曾侯乙尊盤鑄造工藝尊體分段鑄造示意圖
尊和盤上均有銘文顯示,其為曾侯乙生前用器,故專家們將其命名為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盤,合稱曾侯乙尊盤。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復雜、最精美的青銅器件。經專家鑒定,此系采用失蠟法鑄造,因為紋飾細密復雜,且附飾無鍛打和鑄接的痕跡。失蠟法又稱出蠟法、拔蠟法,基本方法是將蠟作成模,成型后用細泥漿反復澆淋,泥漿包住蠟模后再涂以耐火材料用火烘烤,做成鑄型。蠟熔流出,形成型腔,即可澆鑄銅汁成器。
尊、盤口緣的制作工藝業已十分明確,即小紋飾經單鑄、加工和焊接,組成4大組小紋飾單元,再經銅梗焊接于內層托架的頂端。這樣,整個尊、盤口緣紋飾圈的制作工藝步驟為:先采用一范多腔單合范鑄制出大量小紋飾,再按照設計要求,將小紋飾凸出側面打磨后,利用切割、焊接等技術,將小紋飾分別與不同銅梗焊接,而將銅梗的另一頭,直接與銅框焊接,或將幾條銅梗焊接在一起,再焊于尊盤的口緣上。最后,將圈足、腹部、頸部焊為一體。
至于八個附獸,皆為單獨鑄制之后,再分別鑄接到尊體表面。而將數百零部件組裝成完整器,至關重要是焊接技術的支撐以及合理的統籌工序安排。分型制模、分模制范、分型鑄造、加工組裝的工藝組合,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鑄造的主流技術。
曾侯乙尊盤的零部件數以百計,其組裝數量和復雜程度至今令人驚嘆不已。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技術顯著提高,許多新工藝出現在此時,失蠟法即為其中之一。用失蠟法鑄造器物,由于采用整模不會出現合范帶來的鑄痕,表面光滑精細,并且可以鑄造相當繁縟復雜的紋樣,但是器物表面往往會出現大小不等的砂眼,因為無出氣孔,銅液灌注有不到之處。后世作偽者誤以為越平整、越光潔、沒有任何痕跡,便越是成功之器,反而弄巧成拙。由于失蠟法方便易學,是后世仿古作偽的主要技法。古代青銅器絕大部分是采用陶范法鑄造的,即使接合再嚴密也會有縫隙,所以此類器物的耳、足、腹下部等隱蔽之處多有鑄痕、鑄疣,以失蠟法仿鑄之器無鑄痕卻有砂眼,故宮收藏的一件宋仿西周盉腹部就有不少砂眼,這些隱蔽處的細微差異往往是鑒別真偽的關鍵之處。
尊與盤精美細膩的鏤孔附飾,玲瓏剔透,精巧華麗。其鑄造上的高度技巧,有著鬼斧神工之妙。這一發現,證實了在二千四百年前的戰國早期,中國的失蠟法鑄造技術已經達到極高的水準。
尊盤一周由四組相同的弧形紋飾帶組成,二個白色箭頭所指范圍為其中的一組即四分之一。每一組弧形紋飾帶由四個獨立的紋飾區組成;每個獨立的紋飾區則由很小的S形、C形及丫形紋飾單元組成。這些紋飾都是先分別鑄出后,再由銅梗焊接而成的。
口緣的制作工藝(參見上下圖 盤之口緣局部):
口緣的紋飾圈由許多單個小紋飾組成。這些小紋飾的形狀應有數種。具體說來,先將16個小紋飾組成一個小組紋飾單元,而每4個這種相同的小組紋飾單元又組成一個大組紋飾單元,再將這4個
組紋飾單元圍成整個口緣紋飾圈。大多數單個小紋飾的下面,都有銅梗支撐,小紋飾與銅梗之間為焊接。組成口緣紋飾圈若干形狀的單個小紋飾,皆為單合范鑄制而成。所謂單合范,實際上為兩片范組成的范包。其中,一片范的陰腔與整個器物的幾何形狀相同,而與之對合的另一片范則為無型腔的平板狀。
尊盤上的小紋飾,系由一范多腔的單合范工藝批量鑄成。小紋飾一頭翹起的制作工藝批量澆鑄小紋飾的單合范,其一面是平板范,即面上無造型。不難理解,這種平板范與型腔范對合后,鑄出的小紋飾,其弦紋面的一頭可以翹起,但底面必然為平面。尊盤上的小紋飾,由單合范鑄制出底面平整、弦紋面一頭翹起的毛坯后,其翹起處的底平面還曾作過磨削處理。
圈足的鑄制工藝:
圈足分上、下兩層,下層為立面,其上鑄有蟠螭紋,上層為斜面,其上有鏤空紋飾。其具體鑄制技術,皆屬春秋戰國的常見技術,如立面的蟠螭紋采用了單元紋飾范拚兌技術,而斜面的鏤空紋飾,其制作工藝,與春秋戰國時期的鏤空銅薰類似,為平面扇形紋飾模上制作單元紋飾范,其范面的空腔即為鏤空紋飾。腹部、頸部的鑄制工藝腹部相對簡單,僅一周蟠螭紋的紋飾帶。頸部上口大、下口小,底部較短,為一周紋飾帶,上部甚長,均布著4條布滿蟠螭紋的蕉葉形,其間為素面。腹部和頸部的鑄制工藝亦采用了春秋戰國時期普遍流行的紋飾范拚兌技術。
圈足的內、外范鑄特征
圈足底部的毛坯、加工、鑄接和焊接痕跡
圈足與腹部的接合部位
腹部的紋飾范拚兌痕
頸外部的紋飾范拚兌痕及頸內部的加工態
單合范鑄造小紋飾留下的披縫
單個小紋飾的組裝(參見上下圖示):
小紋飾的翹角底面經磨削后,皆為散件,仍需組裝成整體。小紋飾的體積太小,鉚接、鑄接都不可能,更不具備榫鉚條件,于是,焊接成了唯一選擇。同樣,這些焊痕頗不規整,甚至還有未能焊嚴而留下的縫隙。這樣的焊痕,遍布于尊盤口緣整個紋飾圈上,特別是小紋飾弦紋面的拐角處。而手工焊接的不規范性,致使焊痕的形狀各異、焊接位置的高低錯落。
盤口緣上高紋飾區的焊痕
腹部底面凸起的弧線
曾侯乙尊盤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