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青海行之一:青海行第一站,落腳蘭州(2)
傳說,丹東人氏李建春,為一睹銅奔馬風采,也就是習稱“馬踏飛燕”,也叫馬超龍雀的一件青銅器,專程到蘭州的甘肅博物館去了一趟。他那次看沒看到我不知道。反正是,公元二千零二十年夏我們在行游青海的第一站,落腳蘭州后,見到“活”的了。
馬踏飛燕(銅奔馬)自1969年10月在武威雷臺漢墓出土以來,舉世皆知。1983年10月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對于這件國寶中的國寶級別的文物影像,幾十年來我從不同的媒體上,見到它N次,但這一次是親見“活的”,真品。
這件國寶且放一放,先說一下此行在甘博印象稍深些的青銅器。它們均陳列于絲綢之路文化館。
這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1972年出土于靈臺縣的白草坡西周墓。這是一次重大考古發現,簡直是發現了一個青銅王國。其中以銅方鼎最為有名,也是這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下圖為網圖)
以下兩件也是出自靈臺白草坡的青銅器:
以下兩件出土于武威兩處地方:
先后兩度到這件青銅鎏金虎噬羊底座前,細細欣賞觀看。據稱,這是春秋時期秦人的杰作。整個器物生動極了,一條老虎正在撲食小羊,撕咬的瞬間,定格。底座上面應該插著什么東西呢?有說屏風的,有說鏡子的,我看也有做燈具的可能。 管它則個,還是細些再細些欣賞吧,這2500年前的鎏金青銅器,上面的紋飾竟然也這般精美:
這件三足雙耳銅鼎,年代未詳。我沒有查到資料。見時,它上面綠銹斑剝。駐足良久,隔著玻璃拍照,暗淡的光線,手機拍不到它的一些細節。但這件器物上的夔龍紋、饕餮紋都很清晰,看而不厭。讓人贊嘆古人青銅鑄造工藝之精湛。
這樣一個時刻,應該喝一杯美酒,最好是葡萄美酒夜光杯!7月4日上午10點39分,這第一眼:
銅奔馬,如天馬一般,三足騰空,一足踏燕似鷹,說奔,實飛也。馬從東漢馳來,一路穿越時空,報告中華復興之訊息。馬在吼,在鳴,在嘶,在叫,在歌,無聲有聲,有形無形。其器也小,其容則大。
不能放過每個細節,它的形、色、姿、態、神:
衛青、霍去病、李家子孫、竇憲。前后兩漢,代有強將雄兵。 拓疆土,守關塞,逐匈奴,通絲路。馬踏飛燕往,封狼居胥還。
看馬踏飛燕,就是去讀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民族的靈魂,一種文化的底色。
傳說丹東人氏李建春,為看一眼馬踏飛燕,專程到甘肅博物館。他那次看到沒有,我不知道;但是,有一點我太清楚了:去一趟,值!
?。ū酒糠謭D片,為李建春提供,感謝?。?/p>
青海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