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說的就是在我國清明節期間有插柳,而端午節期間有插艾草的習俗。
如今距離五月初五端午節越來越近了,估計有些人已經開始為過端午節做準備了。像我周末的時候去農村集市趕集,就看到有些農民已經采摘“粽葉”在售賣了。
在我國端午節期間,如今最流行的一個習俗就是在門口插艾草了。有些家庭如今端午節不包粽子,但是艾草還是要插的,這是對端午節最基本的儀式感,何況掛艾草要比包粽子簡單多了。如果是在農村地區,拿一把鐮刀到野外隨便就能割到艾草。
但是需要注意,在農村長得像艾草的植物比較多,其中有一種叫豚草的植物就和它極其相似,但它卻是一種可怕的外來入侵物種,并且還是有毒的植物哦,大家可不要搞混了。
豚草和艾草一樣,也是在農村十分常見的一種植物。在民間也叫它美洲艾,或者是艾葉破布草等。
只因它是一種外來物種,其故鄉在遙遠的北美洲,是大約在1935年左右被外國人帶入到我國的,之后就憑借著超強的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在我國很多地方廣泛傳播,并且在一些地方成為了惡性雜草而泛濫。
這種植物的破壞性也非常強,因為它是外來物種,在我國也沒有天敵,再加上它生命力極強,既能耐干旱,又能耐貧瘠,而且不擇土壤,可以說是只要有土就能存活。
最厲害的地方在于,這種植物還會分泌化感物質,從而會對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有抑制作用,讓它們生長緩慢,甚至死亡,然后它自己成為優勢作物,從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另外這種植物的花粉也是還人類花粉過敏癥的主要致病源,在美國每年豚草患病者達1460萬人,加拿大也有80萬人,可見它的危害之大。也是因為如此,早在2003年豚草就已經被列為第一批“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但是因為豚草長得和艾草十分的相似,尤其是在幼苗階段更是難以分辨,不少人就常割它來做艾葉粑粑,或者做青團,有的人因為分不清楚,還在端午節的時候把它當成艾草來懸掛在家門口,但艾草是藥草,而豚草卻是毒草。
艾草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它的品種也比較多,不同的艾草形態特征也有區別。其中大部分的艾草主根明顯,主根明顯,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高約80-150厘米,莖稈上能看到有明顯的縱棱,以褐色或灰黃褐色為主。
特別是它的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而且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葉厚紙質,上面也被有灰白色短柔毛。當然了最大的特點,就是這種植物有濃烈的芳香味。而且真正的艾草,即便是干枯了以后,懸掛在大門上也能聞到它陣陣的芳香味,令人神清氣爽。
而豚草則要比艾草矮小一些,它的高度在20-140厘米左右,也是莖竿直立,上部有圓錐狀分枝,有棱,被疏生密糙毛。
并且豚草的苞片葉不分裂,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葉子上面深綠色,被細短伏毛或近無毛,背面灰綠色。
而且這種植物聞起來不如艾草的味道好聞,甚至還有點惡臭味,這也是為什么它不能當艾草懸掛的重要原因。
何況現在有人種植艾草、收購艾草,也是因為艾草芳香味濃烈,并且全株都能入藥,而豚草卻是“毒草”,是不能入藥的。
所以在割艾草的時候,只要記住了這幾個不同點,還是很好區分的。自古以來端午節在大門口懸掛艾草,不僅能驅蚊蟲,而且還有驅邪避兇,逢兇化吉的美好寓意,因此大家可千萬不能把豚草當成了艾草。
另外如果大家在野外發現豚草了,也要及時鏟除了。這種植物的危害極大,還有著“植物殺手”的外號。喜歡文章的朋友,懇請您能夠順手點擊文末右下角【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