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Eydis亞蒂絲 · 已發表 · 已更新
學員:我第一次參加現場交流,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我想問幾個問題。
巴夏:我們認為你可以問這些問題。
學員:我要一口氣把它們說出來。
巴夏:統統說出來吧。
學員:
第一個問題,請為我們清晰地解釋一下你說的“定義”是什么。
另一個問題,請舉例說明什么是“核心信念”。
第三個問題,如何做到你所說的“跟隨你的興奮”?
你是不是說,一個人應該跟隨使他興奮的事物,就只是一直朝這個方向前進。你是這個意思嗎?
巴夏:是的。
“興奮”的定義就是,代表你的核心真我的振頻的物質化轉譯。
所以,任何攜帶這種振頻的事物,如極大的興奮,愛,創造,激情,正是你應該去實踐的,無論它們表面看起來是怎樣的,也無論它們以何種形式出現。
興奮就是引導你做回你自己的一條線索,把你帶向所有其它能夠以興奮的方式顯化在你生活中的一切事物。
學員:所以,要跟隨著興奮,實踐興奮。
巴夏: 是的,實踐它。
就是要跟隨興奮那條線索;而不是跟隨表像的事物,也不是跟隨小我意識,以為的與你接下來該做之事有關的某事物。
來到你面前的那些包含了最高喜悅的事情,就是你接下來要做之事的路標和指示牌。雖然以你的物質心智的觀點來看,它可能看上去不是最快捷的路徑,但其實它是的。
(Eydis:每個當下,感覺自己的興奮為何,有的時候它看起來并不符合當下的利益,但是它都是幫助你連結高我的重要指標)
學員:我們的父母從不鼓勵我們這樣做,基本上他們都會說,應該跟隨義務和責任,某種意義上就是就,跟隨別人對你的期望。
巴夏: 有時候,那可能正好與你的興奮吻合,但在你們星球上,大多數時候都是不吻合的。
學員: 對。
巴夏:
“定義”,就是我們談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
所以要具體找出:“那個信念是什么?你如何定義你與任何情況的關系?你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形中,你認為你是誰?”
這些問題的答案,基本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在那種情況下你對自己的“定義”。
簡單的例子就是,當你經驗到某事時,你會對它產生特定類型的情緒反應或者回應。
那些情緒反應,完全是源自于在那事件中,你如何定義“你是誰”而產生的。
所以,在最簡單的層面上講,如果在某個情況下,你發現自己產生了 “負面情緒反應”或“負面情緒體驗”時,那主要是因為,你關于自我的定義,允許你以那種方式為你的能量著色。
而那些定義,很可能在根本上與你的真我不是和諧一致的。
如果你對那種情況體驗到的是喜悅,或者至少是中性的反應,那么很可能,你的定義與你的真我是和諧一致的,在那種情況下你對于“你是誰”的定義更加和諧一致。
某種情況下的“核心定義”,也如上述情況。
比如說,人們在生活中努力創造富足,但卻發現很難實現富足,因此感受到負面情緒體驗。
當他們深入探究自己的定義時,可能發現自己被教導的信念是相互矛盾的。
也就是說,一方面,父母可能告訴他說,除非你很有錢否則你永遠都不是真正的成功者;而另一方面,他們又被教導去相信,錢是萬惡之源。所以,他們在這種矛盾的觀念中長大。
他們在這個問題上做了關于“他們是誰”的決定。
而且在他們的自我定義中,“做一個好人”突然變得更為重要。
但是,因為他們想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好人,而根據他們被教導并接受的那種信念,他們會說“我要做個好人而不是一個壞人的唯一途徑就是,永遠都不做有錢人?!?/p>
這些觀念和想法可能一直在他們的無意識中。所以,他們其實是很努力的把富足推開,以使他們成為他們自我定義中的“做一個好人”。
但那僅僅是因為他們把這兩個定義綁在一起,那個定義即是:有錢人就等于是惡人。
你必須要找到那個核心信念,必須找出它是你可能持有那個定義,然后開始意識到:“等一下,我不必以那種方式定義那個概念啊,因為有錢并不一定意味著就是惡人啊。”
你必須分解、并分離出那個定義,這樣,它對你就不再真實了。
(Eydis注:改變定義,需要先找出核心信念,發現信念并不符合你的偏好,重新調整,透過分解,就可以調整定義)
將它帶入意識層面,分解它,然后問問你自己,對于這個問題,我更喜歡哪種定義?我更喜歡去相信,我可以很有錢同時也是一個好人。這兩者可以共存,而不對立。
這樣,你就已經創造出一個新的定義,一種新的可能、新的真實。如果那真的是一個核心信念,當你真正這樣去做時,你識別出它,并重新定義它,在你之內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振動,它將會吸引完全不同的事物進入你的生活,你也將以不同的方式回應,并經驗到不同的顯化。這解釋了那個問題了嗎?
學員: 那么當恐懼升起時,你基本上就是要去看出:這個恐懼正在表達哪種定義?
巴夏:沒錯!因為,你知道,你100%的是能量。
恐懼是你能量的表現,你經驗那種能量為恐懼。
認識到你有恐懼,或者理解到: 僅僅是你體驗能量為恐懼,因為你的能量運行流經了那些與你的真我不一致的信念。
當你運行那能量流經 與你的真我諧同一致的信念體系和定義時,你會經驗到全然相同的能量為喜悅;而你的真我,即是無條件之愛與被無條件愛著的造物的一個面向。
所以,當你的定義在振動上相異于你的真我時,你的能量振動頻率就會被扭曲,你對那種能量扭曲的感受,即你們稱之為“恐懼”的那種情緒。
但那是件好事。
因為如果你確實有能量扭曲,那么恐懼就是一個警鈴,它敲響你的門來喚醒你:“嗨,我來讓你非常明確地知道,因為你無法忽視我:即你有一個定義與你的真我的關系不正常、不一致,所以我來給你一個機會讓你找出那個定義是什么”,這樣,恐懼就在服務于一個積極的目的。
利用恐懼,重新定義恐懼,以一個好的方式、積極的方式來使用恐懼,是朝向“改變定義”的第一步。
來到你面前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個信使,為你帶來更多關于“你是誰”的訊息。
如果你以這種方式來利用你的每一個經驗,以這種方式重新定義你的每一個經驗,那么你將會以這種方式經驗到一切。
它將帶你更進一步地深入你自己,越來越多地發現你人格構成的每一部分。
因為你的人格是由那些你相信為最真實的定義構建而成的。
定義總是會引發情緒,情緒總是會引發行為。
沒有感覺,你就不會表達出行為,沒有定義,你就不會經驗到感覺。如果我對你說“你是ashkudos”,你對我這話有什么感覺?
學員: 還好。
巴夏: 沒感覺,對吧?因為你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對吧?
學員: 是的。
巴夏:
而假如我說“你是個笨蛋”,很顯然你馬上會對這句話產生感受,因為你已經賦予這個詞一個意思,并認為它是真的。
但是假如“笨蛋”變得與“ashkudos”一樣,對于你都沒有意義,你就不會起反應。
你會保持中立,并認識到它只是定義。
你可以選擇賦予它正向的或者是負向的意義,或者認出它與你無關,那么你就不會對它起負面情緒反應,而只是繼續自己。
但是,一切都首先源自于定義。
沒有定義,就不會有感覺;沒有感覺,就不會有行為。
所以,一切行為源自于感覺,感覺源自于定義。
所以,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行為方式,不喜歡自己的對事物的感覺方式,就循著這條線索找到那個定義,問自己這個尖銳的問題:“我必定相信了哪些關于自己的為真實的,以使我于這種情況下產生了這種情緒體驗和這種行為?”
這將是分離出那個定義、挖掘到核心定義的第一步。因為在那個定義之下可能還有其它定義來支持這個定義。
我們返回去看前面那個例子,“有錢就等于是壞人”那個定義,使你遠離豐足,可能還有一個更深的信念使你相信了這個定義,使你認為這個定義是真實的。那個更深的信念可能與你的自我價值感有關。
“哦,我可能在智力上理解了‘有錢并不等于就是壞人’。但我好像還是無法突破這個觀念,將豐足吸引過來”
可能在那個定義之下還潛藏著另一個更深的核心問題,它與你是否相信你值得擁有豐足有關的,這有助于你理清這個問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