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和西醫對鼻竇炎的定義
1.1. 中醫認為:西醫的各種類型的急、慢性鼻竇炎統統歸屬為鼻淵范疇,并認為鼻淵的發生,多與濕熱關系密切,并通過中醫“辨證論治”的理論分析認為:鼻淵的發病多因嗜食肥甘之品,濕熱內生,運化失常,清氣不升,濁陰不降,濕熱邪毒,循經上蒸,停聚竇內,灼損竇內肌膜而致。
①《素問?氣厥論》曰:“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②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四》說:“鼻淵流濁涕,是腦受風熱”。③ 陳實功《外科正宗?卷四》說:“腦和漏者,又名鼻淵。總因風寒凝入腦戶與太陽濕熱交蒸乃成”。④ 《景岳全書?卷二十七》說:“此病多由酒醴肥甘,或久用熱物,或火由寒郁,以至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離經***”。
1.2. 西醫認為:鼻竇炎就是鼻竇黏膜發生了炎癥。其中,西醫所說的鼻竇就指位于鼻腔周圍,并與之相通的那些盲端的空腔。人類共有4組8個竇,依據所處位置的不同,分別被稱之為:額竇、篩竇、上頜竇、蝶竇。這些鼻竇都有明確的位置、界限,不僅看得見、摸得著,而且還有大量相關的解剖數據,與中醫所說的鼻淵范疇的抽象性鼻竇概念,不僅難以相通,而且差異巨大。
鼻竇炎的發生與病毒、細菌、真菌等
感染和息肉、組織水腫、解剖異常等導致的引流不暢,以及各種變應因素導致的變態反應等密切相關,在由于勞累、飲食不節、睡眠不足等所導致的全身免疫力低下的情況下,容易誘發和加重。與中醫所述酒醴、熱物、寒郁所致濕熱內生,運化失常相比較,首先,西醫可以通過前鼻鏡或內鏡檢查,看到中醫所說的濁涕(膿性分泌物),以及中醫看不到的息肉、組織水腫、解剖異常等宏觀病變。第二,通過細菌培養、真菌培養等,再借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還可以看到更微觀的致病因素,第三,通過各種免疫檢測手段,還可以發現更為微觀的免疫因子,可謂具體明確,言之有物,容易理解和接受。中醫所述濕熱、邪毒、寒郁等,不僅言之無物,而且難以令人理解。至于西醫基于細胞、分子、基因水平的各種病因學理論,同樣無法與中醫的經絡、濕熱、風寒等學說相比較和相印證。
2. 中醫和西醫藥物治療的理論依據
2.1. 中醫認為:鼻屬清竅,以通為順,鼻竅通順有利于濕熱的排泄,使濕熱濁涕排出有路,故目前,臨床中藥治療主要以多種藥物組方的中成藥為主,例如:
① 鼻淵舒口服液:主要成份為辛夷、蒼耳子、黃芪、白芷、黃芩、柴胡等。
② 辛芩顆粒:主要成分為細辛、黃芩、荊芥、白芷、桂枝、蒼耳子、石菖蒲、黃芪、白術、防風等。
③ 鼻竇清合劑:由蒼耳子、細辛、辛夷、白芷、黃芩、龍膽草、澤瀉、車前子、薏苡仁、茯苓、敗醬草、皂角刺、天花粉、桔梗、菊花、丹參、川芎、甘草等組成。
以鼻竇清合劑為例,分析其用藥理念:① 蒼耳子、細辛、辛夷為主藥,取其芳香走竄之性,通達鼻竅。藥性雖溫,但輔之大量清熱利濕之品,兼制其溫熱之性,以達存味去性之目的。② 白芷、菊花上行頭面,散風邪而清利頭目,并助主藥宣通鼻竅;③ 針對濕熱之病機,以黃芩、龍膽草、澤瀉、敗醬草、車前子清熱解毒,利濕排膿;④ 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濕,以絕生痰之源;⑤ 以皂角刺、天花粉、桔梗加強清熱排膿之功,且桔梗既能排膿,又能升提肺氣,
載藥上行;⑥ 川芎、丹參活血祛瘀止痛;⑦ 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通鼻竅、清濕熱、祛瘀排膿、清利頭目之功效。標本兼顧,開中有清,清中寓開,則鼻淵諸證隨之而愈。
2.2. 西醫認為:鼻竇炎的治療應該首先保證鼻竇的引流通暢,因此更看重手術治療,尤其是在具有了先進的鼻內鏡外科技術以后,手術治療更是得到了廣泛開展。除此之外,因為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鼻竇炎急性期主要是使用鼻腔收斂劑、乙酰水楊酸類制劑和一定量的激素等對癥處理,由于病毒感染后多繼發細菌性感染,在對癥處理時,又多同時給予一定量的抗生素治療。而慢性鼻竇炎的治療,在外科干預前后,近年來,又注重和增加了促黏膜排泄劑,局部或全身用激素,大環內酯類藥物的長期使用,鼻腔鹽水、藥物的沖洗等等。
由此可見,中醫治療更多依賴的是長期實踐經驗的積累,更多注重的是全身協調一致的綜合藥物治療,雖然有效,但“辨證論治”的理論依據太過玄妙,難以令人信服。西醫更多注重的是簡單直接、立竿見影的手術治療,更多依賴的是對局部病變的處理,雖然理由充足,易于理解,但缺乏全身協調統一的整體治療理念。盡管如此,中醫的藥物治療理念和組方,與西醫的手術治療理念和手段,在某些方面卻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殊途同歸,其治療更是內外有別,各有千秋,相得益彰。
3. 中藥治療的藥理學依據
① 蒼耳子、細辛、辛夷、白芷、黃芩、菊花、丹參、皂角刺、敗醬草等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對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一定的殺菌和抑菌作用;
② 白芷、細辛、車前子、川芎等具有鎮痛作用;
③ 細辛、黃芩、桔梗等具有抗變態反應作用;
④ 白芷尚有興奮血管運動中樞,調節神經功能的作用;
⑤ 丹參、川芎等具有改善局部微循環作用;
⑥ 茯苓、澤瀉、車前子、薏苡仁等具有利尿消腫作用。
盡管各種中成藥的組方不同,治療各有側重,但依據的都是“辨證論治”的中醫理論,組方中的藥物根據作用的不同被依次稱為:君藥、臣藥、佐藥。各種藥物通過協同作用,可以做到清膽瀉熱,祛風除濕,芳香通竅,疏風散邪,益氣固表,排膿除涕。
4. 從西醫角度看待中醫的診斷與治療
4.1. 中醫的診斷:由于,中醫更多的是從全身的“陰陽調和”、“五行生克”、“經絡運行”、“氣血調理”的宏觀角度,診斷并治療局部微觀病變,缺乏對鼻-鼻竇翔實而準確的??茩z查。長期以來,中醫難以如西醫一樣,對各種類型的鼻-鼻竇炎,做出一個明確的劃分。這也是西醫對中醫藥治療存在強烈疑問的一個主要原因。近年來,中醫在繼承傳統的“辨證論治”的同時,廣泛引入了西醫的研究模式,不僅在基礎和臨床兩個方面,做了大量的相關工作,而且單純依靠“望聞問切”,缺乏必要輔助檢查的診斷方式正在逐步改變。但是,由于中醫理論所特有醫藥不分家的屬性,依然無法完全依賴西醫的診斷標準,進行中醫的辨證施治,因此,依據中醫理論做出的相關診斷和治療,難以與西醫的診斷和治療有機融合在一起。
4.2. 中醫的藥物治療:撇開中醫的“陰陽、五行、經絡、氣血”不談,而是按照西醫的理論,探討各種中藥治療,人們不難發現,中藥組方兼顧了抗菌、消炎、改善局部微循環、抗變態反應、調節人體免疫力等多種功能。既考慮到了消除多種致病因素,又考慮到了消除各種致病因素所造成的局部炎性反應,同時又注意到了全身機體免疫力的調節。隨著現代醫學對鼻-鼻竇炎基礎研究和臨床觀察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各種類型的慢性鼻-鼻竇炎,既有各種類型的病毒感染,又有各種類型的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細菌感染,同時也會伴有各種類型的變態反應。沒有鼻-鼻竇的引流通暢,各種致病因素,以及各種致病因素所導致的炎性反應、變態反應難以徹底消除。反之,僅僅只有鼻-鼻竇的引流通暢,沒有兼顧各方的綜合藥物治療,同樣也不可能徹底消除各種致病因素,以及各種致病因素所導致的炎性或(和)變態反應,等等。
從這一角度來看,中藥治療與按照西醫理論體系,從最初更多的單一注重研究和探討病毒、細菌、變態反應,到逐步認識到全面考慮各種致病因素的協同作用;其治療方案從抗生素,到促粘膜排泄劑,再到全身或(和)局部使用激素,長期服用大環內酯類藥物;從更多注重和強調手術治療,到更多注重和強調單一藥物治療,再到逐步認識到綜合藥物治療的重要性的演變相比較,中醫的藥物治療理念似乎更為合理和全面。因此,在慢性鼻-鼻竇炎的治療過程中,借鑒和使用中醫治療理念和中藥治療,應該得到重視。
4.3. 中醫的手術治療:從古至今,中醫始終缺乏如西醫一樣的行之有效的手術治療。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中西醫結合雖然得到了長足發展,但中醫藥教育體系中的手術治療,始終無法與西醫教育系統中的手術治療相提并論。尤其是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的鼻內鏡外科技術,使慢性鼻-鼻竇炎的治愈好轉率得到了明顯提高,并成為了西醫治療慢性鼻-鼻竇炎的首選方式,被專家們譽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技術,傳統的鼻科手術方式正在逐步被淘汰。
但在現有的各類中醫院,多數能夠開展鼻科手術的醫生,其手術方式和操作技術,與西醫相比較,存在相當差距,尚不能做到盡善盡美。因此,缺乏更為完善有效的外科干預的中醫藥治療,必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始終難以超越自我。基于其上的相關臨床觀察和科研成果,必定難免存在一定缺陷。
低分會員,能否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