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先秦] 《楚國史》
荷香月暖
>《董氏歷史及各地譜序記載》
2014.09.30
關注
第二章 商周時期楚國的建立與發展
一、商王朝對“荊楚”的征戰與影響
商人之先祖契是帝嚳高辛氏之后,與楚族一樣,同是諸夏之族中有著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史記殷本紀》:“殷契,母曰簡狄,有娥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烏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詩商頌玄烏》:“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契是其母吞食玄鳥卵而生,故有“玄王”(《呂氏春秋有始覽》:“北方曰玄天。”故有學者認為玄王,是為北方之王。)之稱,因佐禹治水有功,為帝舜封之于商,當是堯舜之際的重要軍事首領人物之一。“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國語周語下》),由契至湯,共傳十四代,湯興滅夏,祝融各部,或早臣夏被夏滅,或抗商被商滅,楚之直系先祖季連部舉族南徙,在丹、淅一帶,避開商的兵鋒,求得生存與發展。
商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均有很大的發展。它在鞏固王畿統治的同時,還不斷地對周邊地區進行征服戰爭。西北眾多的方國部落,如土方、羌方、面方、芍方、鬼方等均先后被征服。對江淮至山東沿海一帶的群舒、夷方和江漢地區的荊楚,也常舉兵征討,迫其臣服。《詩商頌殷武》:“維女荊楚,居國南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曰商是常。”可見荊楚是商王朝統治下“南鄉”的一部,也臣服商王朝。“南鄉”諸部由于不堪忍受商王朝的剝削奴役,也常起兵反抗,終商一代,這種征服和反征服的戰爭一直是存在的,至后期,也愈演愈烈。見于殷墟卜辭記載的,如“□□卜貞,弗雀噩在南?”“多亡禍在南土?”此雀、多在南土鎮守,兇吉如何,商王朝惴惴不安。又如:“癸亥卜,王曰:余自征?不征?”由于“南土”(“南鄉”)反抗激烈,商王朝最高統治者競卜問是否親征(卜辭均引自《盤龍城和商的南土》(《文物》1976年第2期)。見于史料記載的商與荊楚最激烈的一次戰爭,也正是上述《詩商頌殷武》所記的:“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旅。”可見這次戰爭規模很大,商王朝勢力已進一步深入到更廣闊的地域;但荊楚力量也不小,竟有強兵勁旅與之抗衡。
隨著商王朝對周邊地區的征戰或征服,先進的商文化也傳播到這些地區了。根據近年來考古發現,祖國西北、東北各地和荊楚地區的漢東、漢西以及湘贛一些地方,也發現商代文化遺址和遺物,說明商王朝的政治、軍事勢力和文化影響,不僅擴及西北、東北一帶,而且也已深入到荊楚及長江以南地區了。1954年,武漢地區人民在防洪搶險中,離漢口北約五公里處,發現了商代遺址,由于該城址為盤龍湖所環抱,故名盤龍城遺址。遺址東西長1100米,南北寬1000米,東南殘存城垣,夯土筑成。城垣外陡內陂,外有14米寬的深溝環護。城內東北有三座平行排列的大型宮殿基址,其主柱、筑墻技術與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宮殿遺址完全一致。城外四周分布著手工作坊、小型墓葬和簡陋民居殘跡。作坊為釀酒、冶煉、制陶各業。城較遠處另有大型墓葬。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有禮器、兵器、生產工具和日用器等。其中有一件青銅鉞和一件大圓鼎,堪稱為商代青銅器珍品。青銅器在器形、制作工藝和紋飾各方面均與二里崗出土的青銅器相類似。遺址還發現有煉鍋陶片、銅渣、孔雀石、紅燒土和木炭等,說明盤龍城出土的青銅器,是就地取材冶煉的。盤龍城遺址是商代城址中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它充分說明商文化已深入影響到江漢地區了(參見《盤龍城和商的南土》、《盤龍城商代二里崗期的青銅器》(《文物》1976年第2期)。
此外,鄂西宜都清江口出土了銅(《考古》1986年第1期),江陵張家山出土了銅鏃(《江漢考古》1980年第2期),數量雖少,但說明商青銅文化也已傳播到漢水以西之地了。至于陶器文化,由于江漢地區先民陶器制作一直很發達,商代陶器文化雖已傳入,但土著陶器與中原陶器仍是并駕齊驅,各領風騷。見于江陵荊南寺出土的陶器,種類繁多,風格獨特,按其特征不同,可歸類為兩組。一組為鬲、盆、簋、爵等,常見于河南鄭州等地,是典型的商陶器。另一組為豆、鼎、碗、罐等,則為本地所獨有(此為荊州博物館所展出實物。)它表明,土著陶器制作雖一脈相傳,保持不衰,但中原的陶器文化也不斷地傳播過來,這就決定 發跡于江漢地區的楚人,必然會采夏夷之長技,創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楚式陶器文化。
殷商是有文字可考的朝代。它除了甲骨文外,還有刻在陶器上的陶文、鑄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以及刻在玉和石上的文字。中國文字(漢字)起源于圖畫,當非始自商代。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彩陶文化期,就出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這種陶符,“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于省吾《關于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年第2期)。
甲骨文,上承“陶符”,“六書”俱備,奠定了漢字的基礎。楚地其時迄今雖未發現自己的文字,但從后來楚國文字的特點看來,它與中原先秦文字結構基本相同,屬于同一個文字系統。
商王朝是當時中原一文明大國。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奴隸主貴族脫離生產,以專門從事管理國家軍政大事、傳播科學文化知識和傳授明君臣之義長幼之序,這樣,教育的場所學校也就產生了。《孟子》載:“夏曰校”、“殷曰序”,《漢書儒林傳序》則記“殷曰庠”。“序”和“庠”都是學校。在學校里,不僅商王朝的王親貴戚、諸侯大家子弟可以接受教育,就是方國部落后裔亦可前來學習,以利于加強商王朝的統治。見于殷墟卜辭記載,有“戊戌卜,雀,若,教”、“丁酉卜,其乎多方小子小小臣其教戒”、“丙子卜,多子其徰學”、“多子學”等內容,說明商代學校是接受周邊方國部落,其中也包括荊楚的貴族及其子弟前來學習的。楚國后來在語言、文字及物質文化方面,與諸夏同步發展,顯然與商文化的浸染是分不開的。
二、商末周初楚國的建立
《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早)卒。”鬻熊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審時度勢,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參加了滅商的斗爭,受到周王室的重視,給予“子”(商周時期,已實行公侯伯子男的班爵制度,以明確貴族的等級和方國部落的地位。此“子”,即周王室給予內附有功的異族酋長的封號,和其他班爵封號一樣,是奴隸制國家的一種組織形式。)的封號,臣屬于周。《史記周本紀》亦載在周文王時,有“楚子”“往歸之”。這“楚子”也就是“子事文王”的鬻熊。《裴解》引劉向《別錄》記:“鬻子,名熊,封于楚。”所以,鬻熊是楚國的最早締造者。楚人后來感念其功,把他與祝融一樣,作為祖先祭祀。《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楚子讓之。”夔是季連的別支,后來不祭祀祝融與鬻熊,楚人先譴責,后除滅。正因為鬻熊有如此崇高地位,所以關于他的傳說也很多。如《楚寶》戴:“鬻熊,……年九十始見于文王,王曰:‘噫,老矣。’鬻曰:‘使臣捕獸逐鹿已老矣,若使坐策國事,臣年尚少。’文王善之,遂以為師。”賈誼《新書》說,周文、武、成王三代都以鬻熊為師,問以國事。過三百余年,楚武王還為此自豪地說:“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史記楚世家》。)鬻熊既是周文王之師,當有許多言談軼事,故后又輯成《鬻子》一書傳世。《漢書藝文志》就載有《鬻子》二十二篇,并加注說:“鬻子,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始祖。”道家源于楚國,相傳鬻熊又是道家的先驅,《漢書藝文志》就把他列為“道家”。這樣看來,鬻熊不僅是楚國的締造者,又是道家學說的開拓者,是楚國最早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鬻熊死后,其后熊麗、熊狂仍處于周文、武王時期。到熊繹時,周成王“舉文、武勤勞之后嗣,而封熊繹于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姓,居丹陽”(同上。)熊繹與魯、衛、晉、齊等姬姓國或姻親國一樣,“俱事成王”。周成王初立年幼,周公旦攝政,“管、蔡啟商,惎間王室”(《左傳定公四年》),商紂子武庚勾結管、蔡,發動叛亂。周公果斷東征,歷時三年,最后取得了完全勝利。在此基礎上,又建侯衛,營成周,鞏固了統治,使西周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三個中原強大的奴隸制王朝,并把奴隸制推向極盛階段。周王室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再一次對鬻熊之后熊繹封于楚蠻之地,并有明確的姓和都城。所以有學者以為,此時才有“楚”這個正式的國號兼族名(張正明《楚文化史》。)從鬻熊至熊繹歷代居丹陽后,丹陽就成為楚人立國后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記孔子世家》記楚昭王時令尹子西語:“楚之祖封于周,號為子男五十里。”看來楚人初居丹陽,只是彈丸之地,其后,即以此為立足點,向南推進,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因此,一部楚國歷史與文化史的起點,應從丹陽說起;而丹陽究在何處,也當然就成為我國歷史上長期討論的熱點。《漢書地理志》謂丹陽屬今安徽當涂境,《水經注》即已否認,故此說已為后人所不取。《水經注》否定了此說后,稱今湖北秭歸為熊繹之始國,故丹陽在秭歸。另外,《史記楚世家》集解引徐廣語、《左傳桓公二年》正義引宋仲子語,謂丹陽在今湖北枝江。這兩種說法來源均較早,今天亦多有學者持此兩說。清人宋翔鳳在其著《過夜錄》卷九《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徒郢考》中,則首倡丹陽今河南淅川說。淅州在丹江之北,符合丹陽的地望。此說日漸盛行,今人從此說者甚多。張正明、喻宗漢依據古文獻記載和實地考察,進一步認為,鬻熊所居丹陽在今丹水之陽,熊麗所居丹陽在討睢山之間(《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麗始討此睢山之間。”),即今湖北南漳境,熊繹所居丹陽則在睢山與荊山(《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之間,亦在南漳境,故他們認為,丹陽地望,實為異地同名(張正明、喻宗漢《熊繹所居丹陽考》(《楚學論叢》1990.9江漢論壇專刊)。楚人南徙丹、淅一帶后,在商末周初期間,迫于商、周的壓力,是難以向東、向北、向西拓展的,只能向南推進,故從鬻熊至熊繹幾代,以故地丹陽為中心,沿丹、淅水南下至睢山、荊山一帶,進行開辟,是很符合楚人早期的行蹤的。地面擴大了,然熊繹都丹陽,仍有可能在淅川。事實上,今淅川發掘出了眾多的楚墓群,出土了很多文物,可見其地確為楚國早期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除上述各說外,還有學者認為,淅川是西周末至春秋初的都城,熊繹所居丹陽似當在今陜西商縣的丹江河谷(石泉、徐德寬《楚都丹陽地望新探》(《江漢論壇》1982年第3期)。
《左傳昭今十二年》記右尹子革答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奔,跋涉山川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左傳宣公十二年》記晉欒武子語:“楚自克庸以來,……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草莽、山林意近,故熊繹辟在荊山,實屬山林蠻荒之地。篳路,杜注:“柴車。”孔疏:“以荊竹織門謂之篳門,則篳路亦以荊竹編車,故謂篳路為柴車。”藍縷,杜注:“敝衣”。《方言》說:“楚謂凡人貧衣被丑敝為藍縷。”“篳路藍縷”,是說熊繹等先輩穿的是敝衣,坐的是柴車,帶領部眾在山林草莽之地辛勤開發,建國立業,充分顯示了楚人不畏艱苦,敢于與自然斗爭的精神。從鬻熊至熊繹幾代,隨著楚國的建立,楚族也就從氏族制進入到早期奴隸社會了。
楚人立國后,與中原諸侯一樣,必須按時述職進貢。上文說的“跋涉山川以事天子”,是說熊繹攜帶桃弧棘矢等地方特產,涉渡漢水、丹江,翻越秦嶺,風塵仆仆,“以事天子”,奉承唯謹。楚人除貢桃弧棘矢外,還貢苞茅。《左傳僖公四年》記楚成王十六年時,齊桓公率中原諸國南下攻楚,理由之一是“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供),無以縮酒”。楚國馬上認錯,表示以后照常進貢就是了。苞茅,杜注:“包(苞),裹束也。茅,菁茅也。束矛而灌之以酒為縮酒。”縮酒的“縮”字,《說文解字》作莤,釋為“禮祭束茅加于裸圭,而灌[兇匕]酒,是為莤,象神歆之也。”莤,從酉、草,酉即古酒字,草即茅,祭祀時,束茅而立,以酒自上澆下,其糟則留在茅中,酒汁漸漸滲透下去,狀神之所飲。這就是縮酒的儀式(縮酒之禮)。荊楚盛產茅,《禹貢》、《漢書地理志》等就有“包匭菁茅”的記載。楚人居丹、淅至睢、荊山一帶后,可能就掌握了這種祭祀方法,后來則傳至中原地區。《周禮天官》說:“祭祀供蕭茅。”《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楚之菁茅不貢于天子三年矣。”所以,周王室一直是依靠楚國進貢苞茅來進行祭祀的。
《國語晉語八》:“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韋昭注:“置,立也。蕝,謂束茅而立之,所以縮酒。”在岐陽盟會上,熊繹管理置茅縮酒,并與鮮卑酋長一起“守燎”,是無資格參加諸侯盟會的。這一方面說明熊繹地位之低下,另一方面也說明楚國不僅有進貢苞茅的義務,其國君還須親自主管縮酒儀式和“守燎”祭天。在政治上,楚國國君地位不高,在縮酒祭祀上卻享有特權。這可能與楚地獨產苞茅和楚人傳統的掌天人相通的職責有關。楚人對此亦極為重視,引以自豪。楚人姓羋,歷代楚國國君都冠以“熊”字,即以縮酒為職,以職為氏。“熊”從“酓”(見于楚器上,楚國國君(王)自稱“酓某,如湖北隨縣出土的楚王bo,銘文有“酓章”二字,安徽壽縣出土的楚王鼎,銘文有“酓肯”、“酓感”等。),“酓”即“莤”,莤,像神飲酒;“酓”像人飲酒,是“莤”的人格化,“熊讀入喻紐,酓讀入影紐,古清濁不分,于聲至近”(商承祚《壽縣新出土楚王鼎考釋》(《國風》第4卷,第3期)。
酓、熊通假,后來一律把“酓”寫作“熊”字了(張正明《楚文化史》。)所以楚人姓羋氏熊,即以縮酒祭天(神)為氏。這在“天人合一”的氛圍下,楚人進貢苞茅、主管縮酒祭祀,是極其榮尊的職責。當然,有學者以為楚人的圖騰是熊,故氏熊(持此說學者認為,楚人是黃帝之后,而黃帝據說有“六獸之師”,其中就有以熊和羆為圖騰的氏族部落,楚人可能就是以熊為圖騰崇拜的部落之一。羅香林在《中夏系統中之百越》一文中說:“楚人首領,世世冠以熊字,似熊為在楚人原所氏,亦即以熊為圖騰祖遺影。”)。
三、周昭王攻楚及其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于鬻熊舉族投周之后,楚與周王室的關系一般是良好的。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周康王時,楚與周關系亦屬正常(《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后),鬻熊臣周,奠定了親善關系的基礎。二是周初克殷,后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余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只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致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于懷,憤憤不平。如春秋中后期,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等國君一樣并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系,必然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爭。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姜姓國(姻親國)。楚國懾于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椙?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曀(翳),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
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這里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只,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只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四、熊渠對周王朝的公開對抗
周昭王死,子穆王立,西周社會矛盾不斷加深,國勢日趨衰落。在統治階級內部,由于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級不同的奴隸主貴族,已呈現升沉興衰的波動,原來地位較高的貴族,政治失勢,田地荒蕪,家境日蹙,而原來地位低下的貴族,則注意生產,招徠奴隸,經濟實力不斷增長。這樣就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分裂和斗爭。在這同時,廣大奴隸人民群眾,由于不堪忍受奴隸主貴族的殘酷剝削奴役,或逃亡,或奮起抗爭,奴隸制危機已日益加劇,江河日下。
周王朝對周邊方國或臣屬民族,除索取貢物外,又不斷地進行征服戰爭,掠奪人口和財富。所以,周王朝與周邊各部一直存在深刻的矛盾。周邊各部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長,與周王朝的軍事沖突也逐步升級,已非昔日周王朝能輕易地予以征服或壓服了。據《國語周語上》載,周穆王時,西北境犬戎諸部日益強大起來,有時竟騷擾到宗周(周公東征后,西邊關中平原,以鎬京為中心,稱為“宗周”。東邊的河洛地帶,以東都王城為中心,稱為“成周”。)附近。周穆王親自領兵攻打犬戎,結果,只取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白狼、白鹿或系氏族徽號。)從此,周王朝與西北犬戎各部關系更加緊張。正當周穆王西征時,東土的徐偃王聯合徐奄諸部乘機發動叛亂,舉兵伐周。周穆王聞訊后急忙回軍東向,并不得不向楚國求援。楚國大舉出兵,與周王朝一起攻打徐偃諸部,徐偃王敗亡(此從《后漢書東夷傳》、《博物志》所記。)昭、穆之后,西周進入共、懿、孝、夷、厲諸王統治時期(約公元前912椙?42年)。在這半個多世紀里,人民群眾反抗斗爭迭起,井田制開始崩潰(據周共王《衛鼎》銘文載:裘衛以絹帛等交換矩伯一個“里”,說明西周井田制下“田里不鬻”的格局開始瓦解。)周王朝統治更加腐朽沒落。北方的玁狁、西方的犬戎、東方的淮夷、南方的荊楚,交相叛周攻周,西周統治岌岌可危。《漢書匈奴傳》說:“至穆王之孫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國,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允之故。豈不日戒,獫允孔棘。”約公元前895年(周懿王十五年),周王朝一度被迫自鎬徙都犬丘(今陜西興平東南)。周夷王時,“荒服不朝”,天子始下堂見諸侯,覲禮廢。
與周王朝內外矛盾重重、國勢窮蹙相反,楚國經一百多年的艱苦奮斗,國勢則蒸蒸日上,由弱而強。熊繹下傳四代至熊渠時,楚國已鞏固了自己的根據地,開始向周圍地區開拓。
熊渠,勇力過人,膽略非凡,是楚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國君。由于他功績卓著,楚國后人也是把他作為神奇人物傳頌的。如《韓詩外傳》說:“昔者熊渠夜行,寢石,以為伏虎,彎弓而射之,沒金殷羽,下視,知其為石。”《史記龜策列傳》甚至還說,連后羿的射技也不及熊渠。熊渠不僅善射,在戰場上勇于作戰,而且在政治上也很有頭腦。他向周圍地區的開拓,大致執行的是近交遠攻、先禮后兵的方針。楚國發跡于丹、淅,后向睢山、荊山發展,即沿丹水而下,逐步至漢水流域。其間廣闊地帶,雜居著群蠻百濮等方國部落。此外,西南有巴人,東南還有揚越。在周王朝的壓迫下,楚人一方面臣服姬周,一方面巧與周圍方國部落周旋,求得生存與發展。《史記楚世家》稱熊渠在江漢地區甚得人心,“蠻夷皆率服”,可見熊繹以后歷代,為了站穩腳跟,對群蠻百濮等方國部落是小心翼翼的,不敢有絲毫怠慢疏忽。熊渠承繼國君后,國力增強,后方穩固,開始有重點有選擇地攻打鄰國,開拓邊境。
《史記楚世家》:
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揚粵,至于鄂。”
庸,杜預注為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在荊山西,故地處楚國西陲。它歷史悠久,曾隨同周武王滅商。熊渠攻庸,除了為鞏固自己的后方外,還在于削弱庸這一古國地位,以播揚楚國的聲威。揚粵,即揚越(此揚粵(越),地處荊楚。《中華地圖學社》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標明揚粵(越)在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地區。舊解揚越因揚州得名,是因戰國后越人散布古揚州各地,說明春秋戰國后,揚越由西而東,向揚州流徙。),指古揚水以東以南、洞庭湖區域的越人。熊渠向西攻打庸后,即沿漢水而下攻打長江流域的越人,一直攻打到鄂(今湖北鄂州市境)(鄂,有西鄂、東鄂之別。《括地志》說:“鄧州向城縣南二十里,西鄂故城,是楚西鄂。”故西鄂在今河南鄧縣境。東鄂,則在今湖北鄂州市境。此鄂,當指東鄂。據《史記正義》說,原鄧之西鄂,是后來東徙至鄂州的。)鄂,交通方便,物產豐富,是當時煉銅業的中心。在鄂境內,今大冶銅綠山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商周時期一直就是一個著名的煉銅基地。熊渠攻打越揚,兵鋒直抵鄂,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奪取那里豐富的青銅原料,并試圖把揚越至鄂一帶,納入楚國管轄范圍之內。當這一戰略目的初步實現后,熊渠不滿足原來子男之國的地位,公開宣稱:“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公然也以天子自居,封長子康為句ネ酰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史記楚世家》。)句ィ裴骃)。熊渠把如此廣闊的“江上楚蠻之地”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就是力圖把楚國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增強國力,以與周王室對抗。
楚人長期臣商,后又從周立國,所以在政治上,也仿效商周,實行以王為首、分封諸侯的奴隸主貴族政體。當然,熊渠的分封,只是一種嘗試,后來隨著周王朝的衰敗,周初大分封的形式在楚國并未實行,但其奴隸主貴族政體的基礎----采邑制則是普遍推廣的。楚國后來出現的許多大貴族,如若敖氏、蒍氏、屈氏等,就是從最初實行采邑制發展而來的,蒍氏、屈氏并以采邑為氏。
周厲王時,強化國家機器,壟斷國家資源,對周邊“荒服”地區,不斷攻伐,荊楚亦不例外。《史記楚世家》說:“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熊渠為了保存實力,避免與周王朝正面沖突,于是自動去其王位,取消對兒子的分封,繼續臣服于周。從熊繹至熊渠(約公元前1027椙?63年)的一百多年間,楚國由弱變強,與中原各諸侯國一樣,逐步擺脫周王室的束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其時,楚國雖然以丹、淅至漢水上游為根據地,但其勢力已漸南下,并擴大了對周圍地區的統治。熊渠兵鋒向南而東,表明他戰略發展的重點在南方,企圖先在長江流域確立一強國地位后,然后北上爭雄,決心走與周王朝分庭抗禮的道路。熊渠的這一方針,對后來楚國國君影響很大,奠定了后來楚國立足于江漢、爭霸中原的戰略基礎。熊渠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謚”,成為楚人一大精神支柱。楚人長期以來師夏師夷、以夏變夷,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荊楚文明,與這一戰略思想是分不開的。熊渠不愧是楚國歷史上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五、西周末年周、楚矛盾的繼續發展與“漢陽諸姬”
周厲王末年,“專利作威,佐禮進禍”,致使國人財力窮盡,“民不堪命”。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始有準確紀年),“邦人”(國人)、“正人”(百工正長所屬之人)、“師氏人”(宿衛王宮的軍卒),怒不可遏,沖進王宮,周厲王狼狽出逃,朝政由諸侯掌管(《史記周本紀》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竹書紀年》則謂“共伯和干位”。)。楚國自熊渠之后,歷經熊摯紅、熊延、熊勇、熊嚴四代國君,執政時間都不長(約公元前857年,周厲王立,熊渠自去其王號(熊渠卒年不詳),前828年,熊嚴卒,前后共約29年。在此期間,歷經四君,除已知熊勇、熊嚴分別執政十年外,熊摯紅、熊延兩代不足十年),其事史料記載亦缺乏。公元前827年,周宣王立,楚國也恰為熊霜初立。在周宣王初立、力圖“復文武之境土”時,楚國則一度政治波動,發生了爭奪君位事件。據《史記楚世家》載:“熊霜六年,卒,三弟爭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難于濮;而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循。”熊霜六年(公元前822年),由于楚人仍沿襲母權制遺風,“楚國之舉,恒在少者”(《左傳文公元年》。,君位傳襲并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故熊霜死后,君位未能傳其子,出現了“三弟爭立”。在爭奪君位斗爭中,仲雪死,叔堪逃亡,在濮地避難。濮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方國部落。《尚書牧誓》記參與周武王伐紂滅商戰爭的,有“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可見濮是姬周的重要盟國和屬國。西周時期,濮人散居楚之東、西、南境,即漢水兩側,號稱百濮。楚人為能在楚蠻之地立足生根,與濮人關系當屬良好,故叔堪爭君位失敗,逃到濮地,變服從俗。“羋姓有亂,必季是立”(《左傳昭公十三年》),君位仍傳到少弟季徇,即熊徇,楚國政局才穩定了下來。周宣王因經共和時期的相對穩定,繼位后即頻繁對外用兵,號稱“中興”。熊徇在位22年,國勢一度復振,于公元前800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卒,子熊咢立。公元前791年(周宣王三十七年),熊咢卒,子熊儀立,號若敖,周宣王統治進入后期,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勢復又轉衰。楚國這時可能由守轉攻,對外發展,與周關系重又緊張了起來。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三十九年,熊儀二年),周宣王攻伐姜氏之戎,戰于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周軍大敗。在此同時,對南方也發動了大規模戰爭,結果也失利。據《史記周本紀》載:“宣王既喪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太原。”南國,三國吳人唐固說在南陽。前蜀人韋莊以為在江、漢之間。從西周長期對東南夷和荊楚的用兵看,此“南國之師”,也當指東南和荊楚地區。周王朝對荊楚等南國用兵失敗,只得又在太原一帶清查戶口人丁,補充軍隊。可見這次失敗是很慘重的。《詩經》有關篇章,對周、楚間的爭戰,也有反映。如《詩小雅采芑》:“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無老,克壯其猷。方叔率止,執訊獲丑。”《大雅江漢》:“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于王。”“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這些詩篇雖然都是歌頌周宣王武功之作,不免有夸大成分,但確也反映了楚國與周王朝激烈沖突的事實。
周王朝為了加強對荊楚的控制,“以蕃屏周”,陸續在漢水以東以北和江、淮間,分封了不少姬姓或姻親諸侯國,即所謂“漢陽諸姬”(清人易本火良《春秋楚地問答》說“漢陽諸姬”“西自漢水以東,南自漢水以北,東至于光、黃,北至于淮汝”。)“漢陽諸姬”,重要的有如下一些諸侯國:
隨(今湖北隨州市境)。《世本》:“隨國,姬姓,不知始封者為誰。”原在汾水流域,昭、穆時期,不斷攻打荊楚,隨亦被徙封于江淮漢水之間。童書業指出:
汾水流域附近之國名地名常出現于江淮漢水之間,如江淮漢水間有隨、鄂、沈、黃、唐等國,汾水流域附近亦有之(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
隨國國力最強,是漢東大國,并為漢陽諸姬盟國之首。
唐(今湖北隨州市西北境的唐縣鎮)(何光岳《楚滅國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第1版)。姬姓,與隨一樣,原在汾水流域,后徙封于漢東。
申(今河南南陽市北境)。姜姓,姬周姻親國。《國語周語中》:“齊、許、申、呂,由太姜。”故地應在今陜西涇渭間。《左傳隱公元年》孔疏:“申之始封,亦在周興之初,其后申絕。至宣王時,申伯以王舅改封于謝。”此謝,《國語鄭語》說在南陽,《漢書地理志》說在宛北,《大清一統志》說在南陽北,故申在今南陽市北境。
呂(今南陽市西北境)。呂與申同為姜姓國。《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申、呂。”所以,呂與申一樣徙封于南陽一帶。“呂”,亦作“甫”,呂侯受命制《呂刑》,亦稱《甫刑》。可見呂國歷史悠久,呂人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和治國經驗。
曾(鄫 、繒,今南陽市北一帶)。《國語鄭語》韋昭注:“繒,姒姓,申之與國也。”故繒、申關系密切,當地處今南陽市北一帶(南陽市北方城有繒關,歷代史家認為此即曾的始封地。)郭沫若《中國史稿》說湖北孝感地區發現的周成王時代的青銅器,記載著周成王南征經過的曾,后來封有姬姓侯,從此有學者認為周初之曾,還是姬姓之曾,原姒姓曾,已東遷齊地。曾從昭、穆以后也是“漢陽諸姬”的重要古國。
厲(賴,今隨州市東北)。姬姓,與隨、唐比鄰,同為周的重要屬國。
貳(今湖北應山境)。偃姓,周之封國,與隨、鄖比鄰。
軫(今湖北應城境)。偃姓,周之封國,貳、軫關系密切。《左傳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將盟珍貳。”鄖(云阝 ,今湖北安陸境)。《通志氏族略》:“云阝氏,亦作妘,亦作鄖,又邑作云。”妘姓,祝融八姓之一,與楚同祖。《路史后紀》說:“云近楚,若敖父子娶焉,后滅之。”按同姓不婚遺制,應非妘姓,故有學者認為是姬姓國。
蓼(今河南唐河境)。偃姓,地處申、呂南,唐、隨北。
以上諸侯國,地處漢東、漢北,猶如漢東北一道屏障,緊緊地束縛住楚國,阻遏著楚國的北上與東進,并可隨時配合周王朝打擊楚國。
在淮水流域,周王朝的主要封國或屬國有:江(嬴姓,今河南正陽西南)、息(姬姓,今河南息縣境)、弦(姬姓,今河南息縣南)、黃(嬴姓,今河南潢川境)、蔣(姬姓,古期思縣,今河南固始境)、蓼(偃姓,今河南固始東,非前述唐河境的蓼)等。在淮北及江、淮間,亦有眾多的封國與屬國,無疑都嚴重地阻障著楚國的發展。
------------------------------------------------------------------------------------------------
六、楚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初步發展
商末周初楚國的建立,標志著楚國已從氏族制進入早期奴隸制。早期奴隸制的基本特點,是血緣關系與等級關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留有氏族制遺風。楚國的國君,既是一國之主,又是楚族一族之長。協助國君料民理國的是大貴族----“敖”。敖即豪(氏族酋豪),是氏族貴族蛻變過來的,成為楚國統治集團的支柱。入春秋后,煊赫一時的若敖、蒍敖,就是“敖”權力膨脹的結果。楚立國后,國君由“敖”擁戴,而有的國君本身亦稱“敖”。如西周末年熊儀,稱若敖、熊儀子熊坎,稱霄敖。楚國國君的繼承制度,也已確立。從鬻熊開始,一般是父死子繼(并未確立嫡長子繼承制,而是“恒在少者”,如前所述),也伴以兄終弟及。如熊摯紅傳弟熊延、熊勇傳弟熊嚴等。從這種君位繼承情況看,君族已牢牢地掌握了最高統治權,國君集政權、族權于一身,已非昔日氏族制民主推舉氏族首領或軍事首領了。
楚人是在臣服商周,又與商周王朝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所以楚國也建立了軍隊,并日益強大。商王武丁時期,商王朝軍隊攻打荊楚,“裒荊之旅”,可見其時荊楚已有一支可觀的軍事力量。當然,這里的荊楚,是泛指居住在江漢地區的包括楚人在內的眾多方國部落,并非指楚人一族。西周時期,隨著楚國的建立與發展,楚國軍事力量也日趨強盛。終周一代,周王朝視楚國為敵國強國,不惜傾全國力量,累累攻打,證明楚國確實存在有完善的組織系統,深諳作戰方法的軍隊。熊渠的西擊南征,政治、軍事目的非常明確,表明楚國軍隊無論在指揮作戰或組織行動方面,均已漸趨成熟。
西周是繼夏、商后第三個統一奴隸制王朝,其先進的經濟、文化對各臣屬之邦都有深刻的影響,荊楚地區也不例外。據目前考古材料所見,在漢水以東的今湖北蘄春境內,1958年發現了西周時期的大型木構建筑遺址(《湖北蘄春毛家咀西周木構建筑》(《考古》1962年第1期)),其中有木柱、木板、木制的樓梯,是長江流域特有的木構建筑。遺址還出土了陶器、骨器、銅器、漆木器、卜甲骨等。1960年在蘄春之西北、隨州之東的紅安金盤遺址,發掘出了豐富的文物。其中陶器有鬲、鼎、缽、罐等,青銅器有刀、矛、鏃,還有銅范等(《湖北金盤遺址試掘》(《考古》1960年第4期)。今黃石市境內銅綠山銅礦的冶煉,繼續得到發展。
在漢水流域附近,1966年在京山坪壩蘇家垅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共97件,其中7件有銘文,銘文有“曾侯中子[彳才游-氵-方]文”、“曾中[彳才游-氵-方]父”等內容,說明銅器主人為曾國國君。其主要禮器組合為九鼎八簋(缺一簋),此外,還有鬲、豆等器物(筆者在荊州博物館所見。)
在漢水以西,1961年在江陵萬城出土了西周早期青銅器17件,有簋、鼎、戈、觚、爵、尊、觶、卣等。其中9件有銘文,文中“邶子”、“邶柞”字樣,當為邶國的遺物(同上。)邶,古邶國。《說文》:“邶,古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鄭玄《詩譜北鄘衛譜》。熊咢是熊徇之子,于公元前800椙?91年在位,時值周宣王晚期。
此外,1980年在湖南麻陽發現了西周之際的古銅礦井,可見西周末楚人已進入這里開采銅礦了。另據西周某些銅器銘文中,有關于周王朝南征“俘金”的記載(如周昭王時《過伯簋》,其銘文說:“過伯從王伐反荊,俘金,用作宗室寶尊彝。”),楚國有可能在熊渠之前就會鑄造青銅器了。劉彬微說:“就現有資料而言,已發現的青銅器,其年代上限還到不了西周初期楚人立國之時。最早的楚銅器年代雖可上溯至西周中期,但西周中晚期的楚銅器數量甚少,……。”(張正明主編《楚文化志銅器和鐵器》(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7月第1版)。可見終西周一代,楚國青銅器的冶煉與鑄造尚不成熟,規模也不大。
1975年冬至1979年秋,湖北省有關考古人員在湖北當陽趙家湖,發掘了西周晚期至戰國中期的楚墓共297座。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棺槨大多保存較好,分一棺一槨墓、單棺墓、無棺墓三類。隨葬器物主要為陶器,組合有鼎、鬲、豆、罐;鬲、盂、豆、罐;鬲、盂、罐;鬲、孟、長頸罐;鼎、敦;鼎、敦等。銅器組合有鼎、簋;鼎、簋、盞;鼎、敦等。還出了一定數量的兵器和少量的漆木器。高應勤、王光鎬把墓葬分為四類七期。四類,即甲類、乙A類、乙B類和丙類。甲類墓出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乙A類春秋戰國后,先出陶生活用器,后出仿銅陶禮器。乙B類則自始至終出陶生活用器。丙類墓無隨葬器物。其中屬于西周后期和兩周之際墓葬,是迄今各地發現的楚墓時代最早的一批(高應勤、王光鎬《當陽趙家湖墓葬的分類與分期》(《中國考古學會第二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出版,1982年版)。)從墓葬形式和隨葬器物分析,王光鎬認為,甲類墓純屬中原風格,即姬周文化因素。乙A類墓周式多于蠻式,乙B類則蠻式多于周式。此蠻式,即指江漢土著鬲文化,鬲稱“蠻式鬲”或“苗式鬲”,并非名符其實的“楚式鬲”。楚文化因素的銅禮器和仿銅陶禮器,則始自春秋晚期,才在甲類墓和乙類墓中所見(王光稿《楚文化源流新證》。)因此,西周后期 趙家湖墓群中,尚不見有楚國經濟、文化發展的明顯跡象。
張正明認為,趙家湖楚墓出土器物就種類、形制而言,雖與中原文化因素大同小異,但畢竟是楚文化遺物,說明從西周晚期到戰國中期,這里是楚人的聚落。甲類墓出有銅禮器鼎和簋,陶禮器有鼎、簋、鬲、罐、豆等,其墓主是楚國國人中的下等部落貴族。他們受華夏文化浸染,總是模仿華夏禮制。乙A墓無銅禮器出土,陶禮器基本組合為鬲、盂、罐、豆,墓主是平民和下等部落貴族,既受華夏文化影響,又吸收了蠻夷文化因素。乙B類墓主大抵是土著蠻夷,當屬野人。丙類墓無隨葬品,墓主地位當更低下。由于墓葬規格的不同,說明當時已存在國野、貴賤、貧富的分化,原始社會正在解體,階級社會即將形成(張正明《楚文化史》。)從上述兩位學者論述中,可知楚人建國后,既模仿華夏文化,又吸收土著居民文化因素,逐漸形成具有自己個性特色的荊楚文化。終西周一代,楚國經濟、文化獲得初步發展,為入春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礎。(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載,西周末、春秋初楚國君若敖、蚡冒時期,還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又說:“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過同。”從這些記載看,楚國尚在艱苦創業,勢力還不強大,仍屬所謂“荊蠻”階段。但從熊渠西擊南征、勢力直抵長江流域看,又證明楚國經濟實力已大為增強,政治、經濟中心亦開始南移。上述所引有關考古發掘材料,與《左傳》、《史記》有關記載,大致是吻合的,反映了西周時期楚國經濟、文化初步發展的粗略狀況。)
原載于:
http://www.sddbbs.net/thread-208710-1-1.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楚國的歷史
為何周昭王三次伐楚,結果卻使楚國強大了?
楚人精神與武昌首義
昭王南征
楚國人的祖先到底是誰?楚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
周昭王為什么淹死在漢水?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城县
|
富民县
|
洛宁县
|
阿城市
|
兴业县
|
恭城
|
博乐市
|
邵阳县
|
南汇区
|
化德县
|
佛山市
|
彰化县
|
襄樊市
|
武汉市
|
绥芬河市
|
且末县
|
高安市
|
昌都县
|
抚远县
|
平果县
|
美姑县
|
大同县
|
光泽县
|
清镇市
|
河西区
|
金山区
|
昌乐县
|
佛坪县
|
工布江达县
|
六安市
|
秭归县
|
利辛县
|
通化市
|
万年县
|
新宁县
|
菏泽市
|
民权县
|
宜章县
|
隆安县
|
临高县
|
天峨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