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睹穹ǖ洹氛Q生后,婚姻家庭編和繼承編的新規定引發國民熱議,本文將圍繞民法典中婚姻家事的十大亮點進行解析。
0
1
設置離婚冷靜期:沖動離婚需緩沖
夫妻如果想通過協議離婚的方式解除婚姻關系,雙方需要提前30天向婚姻登記機關提出離婚申請。離婚申請期滿后,雙方在30天內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領取離婚證。
也就是說,從雙方提出離婚申請到最終拿到離婚證,需要等待的最長期限為60天。期間只要有一方后悔不愿領取離婚證,就視為撤回離婚登記申請。
《民法典》之所以這樣規定,就是為了讓雙方在法律規定的時間延長線中,更加冷靜客觀地面對婚姻中出現問題,以降低沖動離婚的比率。
婚內“揮霍”,你還敢嗎?
0
2
《民法典》第1066條第1款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的行為,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分割共同財產。
什么是揮霍?顧名思義:任意花錢。
假如夫妻家庭月收入為9000元,一方熱衷名牌,隨手買個LV的包就是上萬元,這當然是揮霍。實務中存在更多的案例可能是一方豪賭,一晚上就可以輸掉家庭幾個月收入,這也屬于揮霍。
如果不堪忍受另一方的揮霍行為,當然可以提出離婚。但如果只是想在維系婚姻關系的前提下解決對方的揮霍問題。
《民法典》規定:一方揮霍,另一方可提出婚內財產分割的申請,以保護自己的辛苦錢。此外,在訴訟離婚中,一方存在揮霍夫妻共同財產的情形,可以少分或不分夫妻共同財產。這樣一來,你還敢“揮霍”嗎?
0
3
明確夫妻債務“共債共簽”基本原則
《民法典》從正面更加清晰的確定了夫妻共同債務的“共債共簽”原則:
(1)共同債務需要夫妻雙方“共同簽名”或者一方事后“追認”。
(2)一方在婚姻期間以個人名義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務。
夫妻共同簽名或一方事后追認的債務比較好理解,實務中有爭議的是如何界定“家庭日常生活需要”。
家庭日常生活:通常情況下是指必要的家庭日常消費,主要包括正常的衣食消費、日用品購買、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各項費用,是維系一個家庭正常生活所必須的開支。
如家庭的年收入為6萬,但配偶單方貸款購置了一臺上百萬的跑車,并非家庭日常生活需要,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此外,一方因賭博、吸毒等違法活動所負債務也不屬于夫妻共同債務。
增加法定離婚理由
0
4
《民法典》增加了一項法定離婚事由,即“判決不準離婚后分居一年,又再次起訴”。此規定,時間的起算點為“判決”不準離婚之日起,分居滿一年才是法定的判決離婚事由。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即使是法定離婚事由,也需要起訴經過法院審理于判決生效后,才能解除婚姻關系,并不存在民間傳聞中“分居滿二年,即自動離婚”的說法。
0
5
付出家庭勞務方的離婚經濟補償
《民法典》中規定夫妻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負擔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給予補償。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傳統的一方主外另一方主內模式下,家庭勞務方洗衣做飯、照顧孩子、照料老人的工作,缺少技術含量、缺乏價值認同感,但這些工作對一個家庭的穩定和詣,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由于家庭主婦/夫,長期與社會脫節,也更容易成為弱勢方。本次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對“家庭勞務”予以肯定,通過在財產分配上對“家庭勞務方”的直接傾斜,來實現經濟補償,推動實質上的公平。
離婚不離房,“居住權”的適用
0
6
《民法典》新增了規定“居住權”。明確“居住權”原則上無償設立,居住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或者遺囑,經登記占有、使用他人的住宅,以滿足居住需要。
在婚姻家事領域中,“居住權”的適用可能會解決以下問題:
(1)可以部分解決婚前房產加名的糾紛。如果雙方因婚前房產加名無法達成一致,還可以通過設立“居住權”來獲得安全感。
(2)在以房養老的情境下,有房老人簽訂“以房養老”協議,保留房產的居住權直到去世,同時還可以在生前提前賣出房產,解決老年沒有經濟來源的問題。
(3)在協議離婚過程中,可以通過設立居住權,使暫時經濟困難的一方有房可居。還可以給小孩或直接撫養小孩的一方設置居住權,讓孩子在穩定的空間內成長。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居住權的設置對于促進家庭穩定有著非凡的意義。
0
7
親子鑒定的新變化
《民法典》第1073條第1款規定:“對親子關系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父或者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或者否認親子關系?!钡?款規定:“對親子關系有異議且有正當理由的,成年子女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親子關系。”
首先,針對親子關系訴訟規定了“有正當理由”限定條件,符合“誰主張,誰舉證”的訴訟原則,有助于維護親子關系訴訟的嚴肅性。
其次,成年子女只能提起親子關系確認之訴,限制其提起親子關系否認之訴,有助于避免成年子女逃避贍養義務。對于成年子女來說,無論親子關系是否存在,父母都已經完成了對其撫養教育的義務,其應該履行對父母的贍養扶助義務。
規定成年子女不可提起否認親子關系的訴訟,填補了借訴訟逃避贍養義務的漏洞,公平對等的維護各方當事人權利義務。
隱瞞重大疾病,屬于可撤銷的婚姻
0
8
“重大疾病”不再屬于無效婚姻的情形,這在法律上給予了公民在婚姻締結上更多自由選擇的空間。如果一方隱瞞重大疾病,另一方可以自知道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請求撤銷婚姻,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
0
9
擴大代位繼承人范圍,侄甥可代位繼承
《民法典》第1128條第2款規定,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
這意味著《民法典》頒布實施后,被繼承人的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作為代位繼承人可能參與到繼承中來。也就是說,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下,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可以代位繼承伯父(叔父)、姑姑、姨姨、舅舅的遺產。
侄子(女)、外甥(女)繼承需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
(1)被繼承人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也就是說被繼承人沒有父母、配偶、子女;
(2)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也就是說侄子(女)、外甥(女)的父母已經先于被繼承人死亡;只有符合這兩個條件,侄子(女)、外甥(女)才會進入繼承人的范疇。
這一規定的出臺,擴大私產的繼承范圍,減少私產被國有化的可能性。
遺產管理制度,更好的傳承遺產
1
0
遺產管理制度是指在繼承開始后遺產交付前,有關主體依據法律的規定或有關機關的指定,以維護遺產價值和遺產權利人合法利益為宗旨,對被繼承人的遺產實施管理、清算的制度。
在遺產管理制度中,遺產管理人作為接管、保全、清算、分配遺產的管理主體,其對整個遺產管理程序的有效進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根據《民法典》的規定,遺產管理人法定職責包括:
(1)清理遺產并制作遺產清單;
(2)向繼承人報告遺產情況;
(3)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遺產毀損;
(4)處理被繼承人的債權債務;
(5)按照遺囑或者依照法律規定分割遺產;
(6)實施與管理遺產有關的其他必要行為。
隨著經濟的發展,個人財產的增加,財產形式越發豐富,因為繼承而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尤其對于高凈值人士,其財產較為龐雜,通過遺囑繼承的方式已難以完整地體現其對遺產的處理意愿。遺產管理人制度的施行顯然更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與人們對私有財產處置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