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國務院的決定,在征地依法報批前,需要被征地農民知情、確認擬征地的信息,由此對以后涉及的一書四方案文件、項目審批文件、征地批準文件有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征地批文在兩年內公告,且公告期內無異議,方可開展征地工作。
2017年12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重大建設項目批準和實施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意見》發布。本著更好的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的原則目標,對應當依法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了明確羅列梳理。
今天,律師通過文本向廣大被征收講解,如何通過政府信息公開獲取征地拆遷相關的文件。
根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除本條例規定的行政機關主動公開的政府信息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國務院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部門申 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
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政府信息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包括數據電文形式)。但采用書面形式確有困難的,申請人可以口頭提出,由受理該申請的行政機關代為填寫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也就是說,確實有困難的是可以口頭申請的。
能夠當場答復的就當場答復,不可以的需要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并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0個工作日。
律師提醒,鑒于征地文件的多樣性和時效性,最快捷有效的辦法是登陸當地的政府網站直接查詢相關的文件文本,并注意保存數據電文或紙質文件材料,對相關文件變化的要及時作出反應,維護自己在土地征收過程中的合法權益。
基本案情:
2013年8月29日,長春市某區政府發布《征收土地公告》,張某此時得知自己房屋位于征收范圍內。2016年3月30日,某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組織抽取評估機構,因無人參加,由村委會代表劉某在符合條件的7家評估機構中抽取了一家。2016年4月8日,評估公司出具評估報告,張某的有證房屋、未登記建筑物、附屬物等總計補償金額505693元,其中有證房屋單價6559元/平方米。因集體土地征收實施部門未能與張某達成補償安置協議,2016年5月3日,某區政府對張某作出交出土地決定(34號決定),限張某收到決定之日起15日內,騰空房屋等附著物,履行搬遷義務。
張某不服,向法院提起訴訟,一審二審法院以及最高法院均確認某區政府作出34號決定的行為違法,判決撤銷某區政府作出的34號決定。
裁判要點:
1.本案中,張某與土地征收實施部門未達成補償安置協議,其安置補償問題應當先行經協調、裁決程序解決。某區政府在34號決定中確定了張某的房屋面積和補償金額,告知僅可對補償異議向房屋征收經辦中心咨詢,且在收到該決定十日之內與某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簽訂征收補償協議。該內容實質上是征地補償處理意見,在責令交出土地決定中,剝奪了張某對補償安置爭議請求協調、裁決的權利,違反了法律法規的規定。
2. 作出決定的主體超越職權,內容認定不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阻撓國家建設征收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交出土地;拒不交出土地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根據該條規定,行政機關責令被征收人交出土地的,應當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被征收人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規定,實施阻撓國家建設征地的行為,第二,責令主體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本案中,34號決定的作出主體是某區政府,而非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屬于超越職權。其次,作出決定的內容也無法體現張某具有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以及實施阻撓征收土地的行為,屬于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因此判決撤銷34號決定。
提醒:
通過該案可以發現,征地程序存在嚴格的法律規定,無論是評估還是補償,或是其他階段,行政機關作出任何決定都需要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都有跡可循,而不是隨意而為。而且,對于被征收人,法律是賦予了知情權和救濟途徑的,面對征收不僅可以請求協調、裁決,還可以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
該案之所以經歷最高院再審,有一個原因在于,原告不服二審時提出的新訴求被駁回,再審時原告又請求一同判決某區政府作出新的補償,但是最高院最終還是駁回了該訴求。駁回原因是張某二審提出的新的訴訟請求,應當另行主張權利,不屬于該案審查范圍。這點也提醒了被征收人,在二審階段不要輕易增加訴訟請求要求法院同案審理,能另行主張權利的,可以另行主張權利,不要耽誤最佳維權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