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fā)布了一份讓人有些意料之外的文件:《關于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yōu)先支持鄉(xiāng)村振興的意見》。
為什么說這個消息讓人感到意外呢?
今日來為各位讀者嘗試解讀一下這份文件,以及它背后所隱含的深意。
01、文件里說了什么?
文件里說到,我們國家長期以來,土地的增值收益取之于農,卻是用之于城。農民拿出土地,推動了城市的快速發(fā)展,但是農民農村卻沒有直接從中獲得太多利好。于是,國家決定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從而優(yōu)先支持鄉(xiāng)村振興。
瀟湘認為文件中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點在于下面的內容:
在地方政府在獲得土地出讓收入后,這筆收入必須有一定比例用來支持農村農業(yè)建設。具體實施方式分為兩種:要么是按照總收入扣除成本(比如拆遷等補償成本)后的50%提取,要么是按照總收入的8%或10%提取。
這筆錢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8年我國土地出讓收入累計達28萬億元,扣除成本性支出后,土地出讓收益是5.4萬億元,占土地出讓收入的19.2%。
而這其中,2013年到2018年間,用于農業(yè)農村資金1.85萬億元,僅占土地出讓收益的34.4%,占土地出讓收入的6.6%。
從34.4%到50%,從6.6%到8%或10%,在巨大的收入基數下,這個漲幅可謂是驚人的。這樣的補貼程度,在我國關于土地出讓金的規(guī)定中,算得上聞所未聞。
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國主要的土地所屬性質分為兩種,一是國有土地,二是集體土地。而國有土地和集體土地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一個要繳納土地出讓金,另一個不用繳納。
土地出讓金是什么?
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國家和政府將土地的使用權交給受讓人,受讓人按規(guī)定繳納的費用。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地價。
而集體土地,因為屬于集體所有,所以在集體所有者使用土地時,是不需要另外繳納相關費用的。
這幾十年來,我國大城市飛速擴張,人口數量和城市面積都在不斷擴大,直接導致了一個現象的產生——城市內的國有土地面積不夠用了。
這時候,地方政府就會通過征地的方式,把集體土地轉變了國有土地,以便轉售使用權,在擴大居住、辦公等面積的同時,也增加了國家和政府的收入。
土地性質改變了,相應的,土地價格自然就會也大大地提高,而賣地的收益主要由地方政府獲得。這些收益,在之前一般會被用來提供城市內的公共服務——例如辦學校、修地鐵公路、建圖書館等等。
但這么做,就忽略了一件事——被征地后的農村或城郊的發(fā)展問題。
這些地區(qū)的發(fā)展,不用說,自然是不如城市迅猛和優(yōu)異的。在集體用地被征收為國有土地后,盡管農戶會得到一定的補償,但補償是一時的,失去集體用地帶來的后果,卻可能是長期的陣痛——農民無地可用,索性外出打工,導致城市人口數量更大,更需要征收土地——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農業(yè)發(fā)展是立國之本,國家自然不會放任這種情況長期蔓延。這份文件的出臺,正是時候。
02、國家為什么出臺這個政策?
在內循環(huán)背景下,國家推行這樣的政策,是城市開始反哺農村的重要信號。
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發(fā)展的不平衡——城市很“富”,不管是人口、經濟還是面積;農村很“窮”,青壯年流失,土地減少,收入不高。現在,國家要推動經濟內循環(huán),龐大的農村群體不可忽略,他們是在我國飛速發(fā)展背后“沉默的大多數”。
想要真正實現有效的內循環(huán),必須加快推進農村建設,讓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好,讓農民富裕起來——農民富裕了,有錢進行消費和購買了,就為內循環(huán)提供了一大助力。為此,必須讓“取之于農”的土地收益,真正“用之于農”。
而且,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決勝年,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完成之年。瀟湘猜測,這樣的政策,無疑是國家為脫貧攻堅提供的又一助力。
對于廣大農村地區(qū)來說,這是件實打實的好事。我們國家農村發(fā)展,最大的短板之一是基建。比如,到了鄉(xiāng)下以后,上網經常沒信號;開車時路況不佳。更不用提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建設等各個方面了。
而現在,這份文件的出臺,相當于強制加大了各地政府在農村當中的支出比重,長遠來看,對于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和貧富差距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