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鋼筋知識匯總

鋼筋知識匯總

 

鋼筋知識匯總一

“雙筋”和“雙向配筋”的區別                                               “雙筋”是指在構件的同一截面內既有受拉鋼筋,又有受壓鋼筋;“雙向配筋”是指在構件的同一截面內的同一位置上有兩個方向的受力鋼筋,它們的受力方向(拉或壓)是一樣的。 雙筋”和“單筋”主要指梁中的配筋。在梁的計算中,當荷載不大時,其受壓區的應力(壓力)主要由混凝土承擔,受拉區的應力(拉力)由鋼筋承擔。此時,只需在受拉區配置受力鋼筋即可,在受壓區配置的是構造鋼筋(架力筋),在計算中架力筋是不承擔應力的,這種配筋的梁叫“單筋梁”。當荷載較大時,梁中受壓區的混凝土不足以承擔壓應力時,就要在受壓區也配置一部份鋼筋與混凝土共同承擔壓應力,這種鋼筋稱為受壓區的受力鋼筋。為了平衡,在受拉區除了配置受壓區的混凝土所對應的受拉鋼筋外,還要增加與受壓區的受壓鋼筋同等面積的受拉鋼筋。這種在受拉區和受壓區都有受力鋼筋的梁稱為“雙筋梁”。這在一般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書中都有介紹。在實際工程中,“單筋梁”是用得較多的,但有些雙向受彎的梁,即荷載是向上作用還是向下作用不易區分的梁(如地基梁)也是配雙筋的。

“         雙向配筋”指板中的配筋,主要指雙向板中的配筋。雙向板由于在兩個方向的跨度接近,兩個方向的鋼筋均需承擔應力,這種兩個方向的鋼筋均為受力鋼筋的配筋叫“雙向配筋”。如果是單向板,只有一個方向的配筋是受力鋼筋,另一個方向的鋼筋稱為“分布筋”,是構造配筋,這種配筋方法雖然兩個方向也都有鋼筋,但也只能叫“單向配筋”,而不能稱為“雙向配筋”。你所說的條形基礎,是一種特殊情況,條形基礎一般按彈性地基理論計算,它在縱向也是受彎的。所以條形基礎的底部鋼筋應該是雙向配筋,而基礎頂部的配筋的目的,是為了使整個條形基礎形成一個大的基礎梁,從這個意義上說,條形基礎上下都配筋應該是雙筋(如前所述)。 柱下鋼筋混凝土單獨基礎,一般按雙向板計算,所以是雙向配筋。

      平板式筏形基礎中板的配筋,是雙向配筋。如果厚度較大,可以配雙層鋼筋,但每層都屬于雙向配筋。如果是梁板式筏形基礎,梁中的配筋有可能是“雙筋”

 

鋼筋知識匯總二

梁,板,柱,墻鋼筋綁扎(1)2008年01月07日 星期一 19:10一、施工準備:

1、               材料及主要機具:

(1)鋼筋:應有出廠合格證、按規定作力學性能復試。當加工過程中發生脆斷等特殊情況,還需化學成分檢驗

(2)鐵絲:可采用20~22號鐵絲(火燒絲)或鍍鋅鐵絲(鉛絲),鐵絲切斷長度要滿足使用要求。

(3)墊塊:用水泥砂漿制成,50㎜見方,厚度同保護層,墊塊內預埋20~22號火燒絲。或用塑料卡、拉筋、支撐筋。

(4)主要機具:鋼筋鉤子、撬棍、扳子、綁扎架、鋼絲刷子、手推車、粉筆、尺子等。

2、作業條件:

(1)鋼筋進場后應檢查是否有出廠證明、復試報告,并按施工平面圖中指定的位置,按規格、使用部位、編號分別加墊木堆放。

(2)鋼筋綁扎前,應檢查有無銹蝕,除銹之后再運至綁扎部位。

(3)熟悉圖紙、按設計要求檢查已加工好的鋼筋規格、形狀、數量是否正確。

(4)做好抄平放線工作,彈好水平標高線,柱、墻外皮尺寸線。

(5)根據彈好的外皮尺寸線,檢查下層預留搭接鋼筋的位置、數量、長度、如不符合要求時,應進行處理。綁扎前先整理調直下層伸出的搭結筋,并將銹蝕、水泥砂漿等污垢清除干凈。

(6)根據標高檢查下層伸出搭結筋處的混凝土表面標高(柱頂、墻頂)是否符合圖紙要求,如有松散不實之處,要剔除并清理干凈。

(7)模板安裝完并辦理預檢,將模板內雜物清理干凈。

(8)按要求搭好腳手架。

(9)根據設計圖紙及工藝標準要求,向班組進行技術交底。

二、操作工藝:

1、柱子鋼筋:

1)工藝流程:套柱箍筋 → 搭接綁扎豎向受力筋 → 畫箍筋間距線 → 綁箍筋

2)套柱箍筋:按圖紙要求間距,計算好每根柱箍筋數量,先將箍筋套在下層伸出的搭接筋上,然后立柱子鋼筋,在搭接長度內,綁扣不少于3個,綁扣要向柱中心。如果柱子主筋采用光圓鋼筋搭接時,角部彎鉤應與模板成45度,中間鋼筋的彎鉤應與模板成90度角。

3)搭接綁扎豎向受力筋:柱子主筋立起之后,綁扎接頭的搭接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4)畫箍筋間距線:在立好 的柱子豎向鋼筋上按圖紙要求用粉筆劃箍筋間距線。

5)柱箍筋綁扎。

(1)按已劃好的箍筋位置線,將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動,由上往下綁扎,宜采用纏扣綁扎。

(2)箍筋與主筋要垂直,箍筋轉角處與主筋交點均要綁扎,主筋與箍筋非轉角部分的相交成梅花交錯綁扎。

(3)箍筋的彎鉤疊合處應沿柱子豎筋交錯布置,并綁扎牢固。

(4)有抗震要求的地區,柱箍筋端頭應彎成135度,平直部分長度不小于10 d(d為箍筋直徑)

(5)柱上下兩端箍筋應加密,加密區長度及加密區內箍筋間距應符合設計圖紙要求。要求箍筋設拉筋,拉筋應鉤住箍筋。

(6)柱筋保護層厚度應符合規范要求,柱筋外皮為25㎜,墊塊應綁在柱豎筋外皮上,間距一般1000㎜,(或用塑料卡卡在外豎筋上)一保證主筋保護層厚度準確。當柱截面尺寸有變化時,柱應在板內彎折,彎后的尺寸要符合要求。

2、綁剪力墻鋼筋:

1)工藝流程:

立2~4根豎筋 → 畫水平筋間距 → 綁定位橫筋 → 綁其余橫豎筋

2)立2~4根豎筋:將豎筋與下層伸出的搭接筋綁扎,在豎筋上畫好水平筋分檔標志,在下部及齊胸處綁兩根橫筋定位,并在橫筋上畫好水平分檔標志,在下部及齊胸處綁兩根橫筋定位,并在橫筋上畫好豎筋分檔標志,接著綁其余筋,最后再綁其余橫筋。橫筋在豎筋里面應符合設計要求。

3)豎筋與伸出搭接處需綁3根水平筋

4)剪力墻筋應逐點綁扎,雙排鋼筋之間應綁拉筋或支撐筋,其縱橫間距不大于600㎜,鋼筋外皮綁扎墊塊或用塑料卡。

5)剪力墻與框架柱連接處,剪力墻的水平橫筋應錨固到框架柱內,其錨固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如先澆筑柱混凝土后綁剪力墻筋時,柱內要預留連接筋或柱內預埋鐵件,待柱拆模綁墻筋時作為連接用。其預留長度應符合設計或規范的規定。      

6)剪力墻水平筋在兩端頭、轉角、十字節點、聯梁等部位的錨固長度以及洞口周圍加固筋等,均應符合設計抗震要求。

7)合模后對伸出的豎向鋼筋應進行修整,宜在搭接處綁一道橫筋定位,澆筑混凝土時應有專人看管,澆筑后再次調整以保證鋼筋位置的準確。

3、梁鋼筋綁扎:

1)工藝流程:畫主次梁箍筋間距 → 放主梁次梁箍筋 → 穿主梁底層縱筋 → 及彎及彎起筋 → 穿次糧底層縱筋并與箍筋固定 → 穿主梁上層縱向架立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 穿次梁上層縱向鋼筋 按箍筋間距綁扎 → 模外綁扎(想在梁模板上口綁扎成型后再入模內):→    畫箍筋間距 → 在主次梁模板上口鋪橫桿數根 → 在橫柑上畫放箍筋 → 穿主梁下層縱筋 →穿次梁下層鋼筋 → 穿主梁上層鋼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穿次梁上層縱筋 → 按箍筋間距綁扎 → 抽出橫柑落骨架于模板內

2)在梁側模板上畫出箍筋間距,擺放箍筋。

3)先穿主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將箍筋按已畫好的間距逐個分開;穿次梁的下部縱向受力鋼筋及彎起鋼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的間距將架立筋與箍筋綁扎牢固;調整箍筋間距使間距符合設計要求,綁架立筋,再綁主筋,主次梁同時配合進行。

4)框架梁上部縱向鋼筋應貫穿中間節點,梁下部縱向鋼筋伸入中間節點錨固長度及伸過中心線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框架梁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的錨固長度也要符合設計要求。

5)綁梁上部縱向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綁扎。

6)箍筋在疊合處的彎鉤,在梁中應交錯綁扎,箍筋彎鉤為135度,平直部分長度為10d,如作成封閉箍時,單面焊縫長度為5 d。

7)梁端第一個箍筋應設置在距離柱節點邊緣50㎜處。梁端與柱交接處箍筋應加密,其間距與加密區長度均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

8)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應墊墊塊(或塑料卡),保證保護層的厚度。受力筋為雙排時,可用短鋼筋墊在兩層鋼筋之間,鋼筋排距應符合設計要求。

9)梁筋的搭接:梁的受力鋼筋直徑等于或大于22㎜時,宜采用焊接接頭,小于22㎜,可采用綁扎接頭,搭接長度要符合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末端與鋼筋彎折處的距離,不得小于鋼筋直徑的10倍。接頭不宜位于構件最大彎距處,受拉區域內Ⅰ級鋼筋綁扎接頭的末端做彎鉤(Ⅱ級鋼筋可不做彎鉤),搭接處應在中心和兩端扎牢。接頭位置應相互錯開,當采用綁扎搭接接頭時,在規定搭接長度的任一區段內有接頭的受力鋼筋截面面積占受力鋼筋總截面面積百分率,受拉區不大于50%。

10,主梁與次梁的上部縱向鋼筋相遇處,次梁鋼筋應放在主梁鋼筋之上。

13,板與次梁、主梁交叉處,板的鋼筋應在上,次梁的鋼筋居中,主梁的鋼筋在下。

4、板鋼筋綁扎:

1)工藝流程:

清理模板 → 模板上畫線 → 綁板下受力筋 → 綁負彎矩鋼筋

2)清理模板上面的雜物,板鋼筋綁扎前應修整模板,用粉筆在模板上劃好主筋,分布筋間距。

3)按劃好的間距,先擺放受力主筋、后放分不筋。預埋件、電線管、預留孔等及時配合安裝并固定。

4)在現澆板中有板帶梁時,應先綁板帶梁鋼筋,再擺放板鋼筋。

5)綁扎板筋時一般用順口或八字扣,除外圍兩根筋的相交點應全部綁扎外,其余各點可交錯綁扎(雙向板相交點須全部綁扎)。如板為雙層鋼筋,兩層筋之間須加鋼筋馬鐙以確保上部鋼筋的位置。負彎距鋼筋每個相交點均要綁扎。

6)在鋼筋的下面墊好砂漿墊塊,間距1.5m。墊塊的厚度等于保護層厚度,應滿足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板的保護層厚度應為15毫米,鋼筋搭接長度與搭接位置的要求與前面所述梁相同。6)底板鋼筋如有綁扎接頭時,鋼筋搭接長度及搭接位置應符合施工規范要求,鋼筋搭接處應用鐵絲在中心及兩端扎牢。如采用焊接接頭,除應按焊接規程規定抽取試樣外,接頭位置也應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

7板上下層鋼筋有接頭時,應按規范要求錯開。其位置和搭接長度均須要符合規范要求和設計要求。

8鋼筋綁扎后應隨即墊好沙漿墊塊。

9擺放鋼筋馬凳或鋼筋支架后即可綁扎上層鋼筋的縱橫兩個方向定位鋼筋,并在定位鋼筋上畫分檔標志。然后穿放縱橫鋼筋,綁扎方法同下層鋼筋。

10劃鋼筋位置線:按圖紙標明的鋼筋間距,算出底板實際需用的鋼筋根數,一般讓靠近底板模板邊的那根鋼筋離模板邊為5㎝,在底板上彈出鋼筋

 

鋼筋知識匯總 3

按彈出的鋼筋位置線,先鋪底板下層鋼筋。根據底板受力情況,決定下層鋼筋哪個方向鋼筋在下面,一般情況下先鋪短向鋼筋,再鋪長向鋼筋。

12鋼筋綁扎時,靠近外圍兩行的相交點都綁扎,中間部分的相交點可相隔交錯綁扎。如采用一面順扣應交錯變換方向,也可采用八字扣,但必須保證鋼筋不位移。

13基礎底板采用雙層鋼筋時,綁完下層鋼筋后,擺放鋼筋馬鐙或鋼筋支架(間距以1米左右一個為宜),在馬鐙上擺放縱橫兩個方向定位鋼筋,鋼筋上下次序及綁扣方法同底板下層鋼筋。

5、樓梯鋼筋綁扎:

1)工藝流程:劃位置線 → 綁主筋 → 綁分布筋 → 綁踏步筋

2)在樓梯底板上劃主筋和分布筋的位置線。

3)根據設計圖紙中主筋、分布筋的方向,先綁扎主筋后綁扎分布筋,每個交點均應綁扎。如有樓梯梁時,先綁梁后綁板筋。板筋要錨固到梁內。

4)底板筋綁完待踏步模板吊綁支好后,再綁扎踏步鋼筋。主筋接頭數量和位置均要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

三、質量標準:

1、               證項目:

1)鋼筋的品種和質量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有關標準的規定。

2)鋼筋的表面必須清潔。帶有顆粒狀或片狀老銹,經除銹后仍留有麻點的鋼筋,嚴禁按原規格使用。鋼筋表面應保持清潔。

3)鋼筋規格、形狀、尺寸、數量、錨固長度、接頭位置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

4)鋼筋對焊接頭的機械性能結果,必須符合鋼筋焊接及驗收的專門規定。

2、               基本項目

1)缺扣、松扣的數量不超過綁扣數的10%,且不應集中。

2)彎鉤的朝向應正確,綁扎接頭應符合施工規范的規定,搭接長度不小于規定值。

3)箍筋的間距數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有抗震要求時,彎鉤角度為135度,彎鉤平直長度為10d。

4)鋼筋對焊接頭,Ⅰ、Ⅱ、Ⅲ級鋼筋無燒傷和橫向裂紋,焊包均勻。對焊接頭處彎折不大于4度,對焊接頭處鋼筋軸線的偏移不大于0.1 d,且不大于2㎜。

四、成品保護

1)柱子鋼筋綁扎后,不準踩踏。

2)樓板的彎起鋼筋、負彎矩鋼筋綁好后,不準在上面踩踏行走。澆筑混凝土時派鋼筋工專門負責修理,保證負彎矩筋位置的正確性。

3)綁扎鋼筋時禁止碰動預埋件及洞口模板。

五、應注意的問題

1)混凝土前檢查鋼筋位置是否正確,振搗混凝土時防止碰動鋼筋,澆完混凝土后立即修整甩筋的位置,防止柱筋、墻筋、位移。

2)梁鋼筋骨架尺寸小于設計尺寸:配制箍筋時應按內皮尺寸計算。

6)板的彎起鋼筋和負彎矩鋼筋位置應準確,施工時不應踩到下面。

7)綁板的鋼筋時用尺桿劃線,綁扎時隨時找正調直,防止板筋不順直,位置不準。

8)綁豎向受力筋時要吊正,搭接部位綁3個扣,綁扣不能應同一方向的順扣。層高超過4m時,搭架子進行綁扎,并采取措施固定鋼筋,防止柱、墻鋼筋骨架不垂直。

9)在鋼筋配料加工時要注意,端頭有對焊接頭時,要避開搭接范圍,防止綁扎接頭內混入對焊接頭。    

     

      

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么,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并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件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各類鋼筋的表示方法

1. 梁箍筋

梁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箍筋加密區與蜚 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號內。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四肢箍。

A8-100(4)/15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8,加密區間距為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為150,兩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表示間距不是用"@",而是用"-"。

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及肢數),在斜線后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梁的兩端各有13個四肢箍,間距為15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四肢箍。

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2;梁的兩端各有18個四肢箍,間距為12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兩肢箍。

2. 梁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

梁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根數,應根據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等構造要求而定。注寫時,須將架立筋寫入括號內。

例:2B22用于雙肢箍;2B22+(4A12)用于六肢箍,其中2B22為貫通筋,4A12為架立筋。

當梁的上部和下部縱筋均為貫通筋,且各跨配筋相同時,此項可加注下部縱筋的配筋值,用分號";"將上部與下部縱筋的配筋值分隔開來。

例:3B22;3B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B22的貫通筋,梁的下部配置3B20的貫通筋。

3. 梁支座上部縱筋

當上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例:梁支座上部縱筋注寫為6B25 4/2,表示上一排縱筋為4B25,下一排縱筋為2B25。

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4/2"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

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

例: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縱筋,2B25放在角部,2B22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應注寫為2B25+2B22。

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

4. 梁下部縱筋

當下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 2/4,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B25,下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2/4"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

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

當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將梁下部縱筋減少的數量寫在括號內。

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 2(-2)/4,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且不伸入;。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梁下部縱筋注寫為2B25+3B22(-2)/5B25,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和3B22,其中2B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縱筋為5B25,全部伸入支座。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側面抗扭縱筋

當梁某跨側面布有抗扭縱筋時,須在該跨的適當位置標注抗扭縱筋的總配筋值,并在其前面加"*"號。

例:在梁下部縱筋處另注寫有*6B18時,則表示該跨梁兩側各有3B18的抗扭縱筋。

梁編號由梁類型代號、序號、跨數及有無懸挑代號組成,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梁類型代號:

梁類型

注:(XXA)為一端有懸挑,(XXB)為兩端有懸挑,懸挑不計入跨數。

例:KL7(5A)表示第7號框架梁,5跨,一端有懸挑;

L9(7B)表示第9號非框架梁,7跨,兩端有懸挑    

 

 

 

鋼筋知識匯總4

法繪圖鋼筋表示方法(覺得有用請頂下,謝謝)

<FONT size=2>文字各類鋼筋的表示方法

1. 梁箍筋

梁箍筋包括鋼筋級別、直徑、加密區與非加密區間距及肢數。箍筋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不同間距及肢數需用斜線"/"分隔;當梁箍筋為同一種間距及肢數時,則不需用斜線;當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箍筋肢數相同時,則將肢數注寫一次;箍筋肢數應寫在括號內。

例:A10-10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加密區間距為100,非加密區間距為200,均為四肢箍。

A8-100(4)/15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8,加密區間距為100,四肢箍,非加密區間距為150,兩肢箍。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表示間距不是用"@",而是用"-"。

當抗震結構中的非框架梁及非抗震結構中的各類梁采用不同的箍筋間距及肢數時,也用斜線"/"將其分隔開來。注寫時,先注寫梁支座端部的箍筋(包括箍筋的箍數、鋼筋級別、直徑、間距及肢數),在斜線后注寫梁跨中部分的箍筋間距及肢數。

例:13A10-150/200(4),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0;梁的兩端各有13個四肢箍,間距為15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四肢箍。

18A12-120(4)/200(2),表示箍筋為Ⅰ級鋼筋,直徑φ12;梁的兩端各有18個四肢箍,間距為120;梁跨中部分,間距為200,兩肢箍。

2.梁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

梁上部貫通筋或架立筋根數,應根據結構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數等構造要求而定。注寫時,須將架立筋寫入括號內。

例2B22用于雙肢箍;2B22+(4A12)用于六肢箍,其中2B22為貫通筋,4A12為架立筋。

當梁的上部和下部縱筋均為貫通筋,且各跨配筋相同時,此項可加注下部縱筋的配筋值,用分號";"將上部與下部縱筋的配筋值分隔開來。

例:3B22;3B20表示梁的上部配置3B22的貫通筋,梁的下部配置3B20的貫通筋。

3.梁支座上部縱筋

當上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例:梁支座上部縱筋注寫為6B25 4/2,表示上一排縱筋為4B25,下一排縱筋為2B25。

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4/2"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

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

例:梁支座上部有四根縱筋,2B25放在角部,2B22放在中部,在梁支座上部應注寫為2B25+2B22。

當梁中間支座兩邊的上部縱筋相同時,可僅在支座的一邊標注配筋值,另一邊省去不注。

4.梁下部縱筋

當下部縱筋多于一排時,用斜線"/"將各排縱筋自上而下分開。

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 2/4,則表示上一排縱筋為2B25,下一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注意:上述表示中"25"與"2/4"之間有一個空格,這個空格不可忽略,否則將出現錯誤。

當同排縱筋有兩種直徑時,用加號"+"將兩種直徑的縱筋相聯,注寫時角筋寫在前面。

當梁下部縱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時,將梁下部縱筋減少的數量寫在括號內。

例:梁下部縱筋注寫為6B25 2(-2)/4,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且不伸入;下排縱筋為4B25,全部伸入支座。

梁下部縱筋注寫為2B25+3B22(-2)/5B25,則表示上排縱筋為2B25和3B22,其中2B22不伸入支座;下一排縱筋為5B25,全部伸入支座。

5.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或側面抗扭縱筋

當梁某跨側面布有抗扭縱筋時,須在該跨的適當位置標注抗扭縱筋的總配筋值,并在其前面加"*"號。

例:在梁下部縱筋處另注寫有*6B18時,則表示該跨梁兩側各有3B18的抗扭縱筋。

 

梁編號由梁類型代號、序號、跨數及有無懸挑代號組成,應符合下表的規定。

梁類型代號:

梁類型

注:(XXA)為一端有懸挑,(XXB)為兩端有懸挑,懸挑不計入跨數。

 

例:KL7(5A)表示第7號框架梁,5跨,一端有懸挑;

L9(7B)表示第9號非框架梁,7跨,兩端有懸挑。</FONT> 

 

      

第四章梁鋼筋計算

一、框架梁上部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上部通長筋 長度=各跨長之和L凈長-左支座內側a2-右支座內側a3+左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GB50010-2002P186圖10.4.1梁上部縱向鋼筋在框架梁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

注:如果存在搭接情況,還需要把搭接長度加進去 圖49

左、右支座錨固長度的取值判斷: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LaE時,取Max(LaE ,0.5hc+5d)

當hc-保護層(直錨長度) ≤ LaE時,必須彎錨,這時有以下幾種算法:

算法1:hc-保護層+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護層+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圖49)

當縱向鋼筋彎錨時錨固長度最終取值:(圖50)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P186-189、306-307)中第10.4.1條中不難得出,當梁上部縱向鋼筋彎錨時,梁上部縱向筋在框架梁中間層端節點內的錨固為:hc-保護層+15d較為合理。

(圖50)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端支座負筋 第一排鋼筋長度=本跨凈跨長/3+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注:1、錨固同梁上部貫通筋端錨固;

2、當梁的支座負筋有三排時,第三排鋼筋的長度計算同第二排。 圖51

第二排鋼筋長度=本跨凈跨長/4+錨固;

中間支座負筋 第一排鋼筋長度=2*Ln/3+支座寬度;

第二排鋼筋長度=2*Ln/4+支座寬度;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注:Ln為相鄰梁跨大跨的凈跨長

架立筋 長度=本跨凈跨長-左側負筋伸入長度-右側負筋伸入長度+2*搭接 注:當梁上部既有貫通筋又有架立筋時,搭接長度為150mm

(圖51)

二、框架梁下部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下部通長筋 長度=各跨長之和-左支座內側a2-右支座內側a3+左錨固+右錨固 注:1、端支座錨固長度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鋼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況,還需要把搭接長度加進去。 圖51

下部非通長鋼筋 長度=凈跨長度+左錨固+右錨固 03G101-1P54抗震樓層框架梁KL縱向鋼筋構造

注:端部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鋼筋取值;中間支座錨固長度為:Max {LaE,0.5Hc+5d }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 凈跨長度-2*0.1Ln(Ln為本跨凈跨長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向鋼筋斷點位置 圖52

(圖52)

三、梁附加鋼筋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側面縱向構造鋼筋 當hw≥450mm時,需要在梁的兩個側面沿高度配置縱向構造鋼筋,間距a≤200;

長度=凈跨長度+2*15d 03G101-1P24、62梁側面縱向構造筋和拉筋,分為一級抗震和二至四級抗震等級

注:

1、hw指梁的腹板高度;

2、梁側面構造縱筋和受扭縱筋的搭接與錨固長度取值可參見(03G101-1P24)第4.2.3條第五款的注1與注2,即:梁側面構造鋼筋其搭接與錨固長度可取為15d,梁側面受扭縱向鋼筋其搭接長度為Ll或LlE,其錨固長度與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縱筋。 圖53

側面縱向抗扭鋼筋 長度=凈跨長度+2*錨固長度

拉筋 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2*d 當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6mm,梁寬>350mm時,拉筋直徑為8mm.

根數計算 拉筋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兩倍,當設有多排拉筋時,上下兩排豎向錯開設置。

吊筋 長度=2*20d+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 03G101-1P62

注:斜段長度取值:當主梁高>800mm,角度為60度;當主梁高≤800mm角度為45度 圖54

次梁加筋 次梁加筋箍筋長度同箍筋長度計算 在次梁寬度范圍內,主梁箍筋或加密區箍筋照設 圖55

加腋鋼筋 長度=加腋斜長+2*錨固 03G101-1P60

當梁結構平法施工圖中加腋部位的配筋未注明時,其梁腋的下部斜縱筋為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縱筋根數n的n-1根(且不少于兩根),并插空放置,其箍筋與梁端部的箍筋相同。 圖56

(圖53)

(圖54)

(圖55)

(圖56)

四、框架梁箍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箍筋計算 長度計算同柱箍筋計算 03G101-1P35、62、63 圖57

圖58

根數=2*[(加密區長度-50)/加密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間距-1) 箍筋加密區長度取值:

當結構為一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2*梁高,500)

當結構為二~四級抗震時,加密長度為Max(1.5*梁高,500)

(圖57)

(圖58)

五、其它梁鋼筋計算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屋面框架梁 端支座錨固長度=hc-保護層+梁高-保護層 03G101-1P55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縱向鋼筋構造(一) 圖59

非框架梁 端支座錨固長度:上部鋼筋端支座錨固同框架梁 03G101-1P65

主要介紹非框架梁與框架梁配筋不同的地方 圖60

端支座負筋延伸長度=凈跨長/5+錨固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12d 注: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La用于弧形梁

(圖59)

(圖60)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獨立懸臂梁 上部第一排鋼筋長度=Ln1/3+支座寬+L-保護層+Max{梁高-2*保護層,12d} 03G101-1P66 圖61

上部第二排鋼筋長度:Ln1/4+支座寬+0.75L

下部鋼筋長度=L-保護層+12d 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

鋼筋部位及其名稱 計算公式 說明 附圖

懸臂梁 上部第一排鋼筋長度=L-保護層+Max{梁高-2*保護層,12d}+錨固; 03G101-1P66

注:

1、通常為角筋,且根數不少于第一排縱筋的二分之一;

2、當懸挑梁的縱向鋼筋直錨長度≥La且≥0.5hc+5d時,可以不必往下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La時,則應按圖示彎錨;當直錨伸至對邊仍不足0.4La時,則應采用較小直徑的鋼筋。 圖62

當L≥4hb時,第一排鋼筋需要設置為彎起筋,長度=L-保護層+0.414*(梁高-2*保護層)+錨固;

上部第二排鋼筋長度=0.75L+錨固;

下部鋼筋長度=L-保護層+12d 注:梁下部肋形鋼筋錨固長為12d,當為光面鋼筋時為15d       

 

 

 

鋼筋知識匯總 5

 

 

鋼筋計算規則2

鋼筋計算的規則如下:

編制預算時,鋼筋工程量可暫按構件體積(或水平投影面積、外圍面積、延長米)×鋼筋含量;結算時按設計要求,無設計按下列規則計算。

(一)一般規則:

1、鋼筋工程應區別現澆構件、預制構件、加工廠預制構件、預應力構件、點焊網片等及不同規格分別按設計展開長度(展開長度、保護層、搭接長度應符合規范規定)乘理論重量以噸計算。

2、計算鋼筋工程量時,搭接長度按規范規定計算。當梁、板(包括整板基礎)Φ8以上的通筋未設計搭接位置時,預算書暫按8m一個雙面電焊接頭考慮,結算時應按鋼筋實際定尺長度調整搭接個數,搭接方式按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確定。

3、先張法預應力構件中的預應力和非預應力鋼筋工程量應合并按設計長度計算,按預應力鋼筋定額(梁、大型屋面板、F板執行Φ5外的定額,其余均執行Φ5內定額)執行。后張法預應力鋼筋與非預應力鋼筋分別計算,預應力鋼筋按設計圖規定的預應力鋼筋預留孔道長度,區別不同錨具類型分別按下列規定計算:

(1)低合金鋼筋兩端采用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按預留孔道長度減350mm,螺桿另行計算。

(2)低合金鋼筋一端采用墩頭插片,另一端螺桿錨具時,預應力鋼筋長度按預留孔道長度計算。

(3)低合金鋼筋一端采用墩頭插片,另一端采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增加150mm,兩端均用幫條錨具時,預應力鋼筋共增加300mm計算。

(4)低合金鋼筋采用后張砼自錨時,預應力鋼筋長度增加350mm計算。

4、電渣壓力焊、錐螺紋、套管擠壓等接頭以“個”計算。標底、標書中,底板、梁暫按8m長一個接頭的50%計算;柱按自然層每根鋼筋1個接頭計算。結算時應按鋼筋實際接頭個數計算。

5、樁頂部破碎砼后主筋與底板鋼筋焊接分別分為灌注樁、方樁(離心管樁按方樁)以樁的根數計算。每根樁端焊接鋼筋根數不調整。

6、在加工廠制作的鐵件(包括半成品鐵件)、已彎曲成型鋼筋的場外運輸按噸計算。各種砌體內的鋼筋加固分綁扎、不綁扎應分別按噸計算。

7、砼柱中埋設的鋼柱,其制作、安裝應按相應的鋼結構制作、安裝定額執行。

8、基礎中鋼支架、預埋鐵件的計算:

(1)基礎中,多層鋼筋的型鋼支架、墊鐵、撐筋、馬凳等按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合并用量計算,執行金屬結構的鋼托架制、安定額執行(并扣除定額中的油漆材料費58.18元/t)。現澆樓板中設置的撐筋按已審定的施工組織設計用量與現澆構件鋼筋用量合并計算。

(2)預埋鐵件、螺栓按設計圖紙以噸計算,執行鐵件制安定額。

(3)預制柱上鋼牛腿按鐵件以噸計算。

(二)鋼筋保護層、錨固、搭接、直(彎)、彎鉤、圓樁、柱螺旋箍筋及其它長度的計算:

1、受力鋼筋砼保護層C最小厚度(以鋼筋外邊緣算起)應符合表1的規定,且不應小于受力鋼筋的直徑。   

2、鋼筋的錨固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受拉縱向鋼筋應符合表2的規定。

(1)框架梁的上部縱向鋼筋在中間層端節點內錨固長度,除符合表2的要求外,并應過節點中心線,當上部縱向鋼筋在端節點內水平錨固長度不夠時,應沿柱節點外邊向下彎折,按圖1的要求配置。

(2)下部縱向鋼筋伸入支座或中間節點范圍內的錨固長度(LS)可按下列規定取用:

(a)當為簡支梁、連續梁、次梁時,其伸入的錨固長度應符合:當Ⅰ級鋼時≥15d,當Ⅱ級鋼時≥12d。

(b)當為框架梁時,其伸入的錨固長度(La)不應小于表2規定的數值。

(3)框架頂層端節點內的鋼筋配置,除滿足以上要求外,還應滿足圖2的要求。  

注:①當月牙紋鋼筋直徑d>25mm時,其錨固長度應按表中數值增加5d采用;

②當螺紋鋼筋直徑d≤25mm時,其錨固長度應按表中數值減少5d采用;

③當混凝土在凝固過程中易受擾動時(如滑模施工),受力鋼筋的錨固長度宜適當增加;

④在任何情況下,縱向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不應小于250mm。

3、鋼筋的搭接接頭,圖紙無具體要求時,可按下列規定進行計算:

(1)采用搭接焊時,雙面焊搭接長度不小于5d,單面焊搭接長度不小于10d。

5、箍筋末端應作135°彎鉤,彎鉤平直部分的長度e,一般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5倍;對有抗震要求的結構不應小于箍筋直徑的10倍。

當平直部分為5d時,箍筋長度L=(a-2c+2d)×2+(b-2c+2d)×2+14d;

當平直部分為10d時,箍筋長度L=(a-2c+2d)×2+(b-2c+2d)×2+24d。

6、彎起鋼筋終彎點外應留有錨固長度,在受拉區不應小于20d;在受壓區不應小于10d。彎起鋼筋斜長按表4系數計算。

7、箍筋、板筋排列根數=,但在加密區的根數按設計另增。

上式中L=柱、梁、板凈長。柱梁凈長計算方法同砼,其中柱不扣板厚。板凈長指主(次)梁與主(次)梁之間的凈長。計算中有小數時,向上舍入(如:4.1取5)。

8、圓樁、柱螺旋箍筋長度計算:

上式中:D=圓樁、柱直徑、C=主筋保護層厚度、d=箍筋直徑、

    h=箍筋間距、n=箍筋道數=樁、樁中箍筋配置長度÷h+1

9、其它:有設計者按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按下列規定計算:

(1)柱底插筋          (2)斜筋挑鉤

問 馬凳如何分布?

答 馬凳的費用含在技術措施費中,不再另付,如D6可能1米1個,如D25可能4米1 個。

問 抽出的墻特別少?

答 標高按米輸入了,應改為毫米。

問 鋼筋表格表頭不打印?

答 取消表頭陰影。

問 錄入數據時,往往有砼標號一列,是否必須填寫?

答 輸入砼標號是為了取布筋的錨固或搭接倍數,而一般結構圖總說明給定相應構件的錨固或搭接倍數,所以一般直接在“描述計算”選項卡中,“圖標庫公共變量”中填寫。

問 樓板鋼筋量是必須板底筋與負筋分開提取嗎?

答 在新版鋼筋軟件中,我們向廣大用戶推薦使用一些常用圖標,都在圖標中有所說明。如板中,我們推薦用戶使用“07 板底筋”、“08 板負筋及分布筋”,是需要主、負筋分別提取的。如果使用其它圖標也可不必如此。

問 某種原因,手工計算出部分鋼筋量,如何較快地錄入到本軟件以便于匯總或打印?

答 新增節點,須打開“單筋”圖標庫,選擇(雙擊)相應的單筋圖標,記錄對應圖標號(4位數字),在“錄入數據”中表格中,鋼筋編號處填寫圖標號,在A、B、C、D...列輸入相應尺寸,如此輸入手工計算的全部配筋后,提取即可。

問 我在使用貴軟件時有2點懷疑:一是軟件所提取量是否準確;二是是否有必要應用軟件,也即應用軟件的好處有那么大嗎?請明白地解釋,謝謝。

答 手工的速度與誤差是眾所周知的,尤其在匯總時更是重復性的作業,且易錯。而軟件的匯總快捷自不必說,手工的誤差部分幾乎不存在,因為量是完全按規則公式計算出的(如果欲做手工調整也可)。至于準確性,在使用軟件時便可感受到,只要用戶做到不少填寫或填錯數據,是完全準確的。

問 我是鋼筋軟件的老用戶,舊版軟件較熟悉,不知如何快速學會新版軟件呢?

答 新版軟件改動應該說是很大,但在圖標的錄入這一關鍵環節,卻保留了原先的特點,不同與需注意的幾個關鍵環節是:

(1)新建一工程后,在左側有級聯關系的項目索引,如富景花園,下分一號樓、二號樓、游泳池等,其中一號樓又細分有底板、樓板、墻、柱、梁等,而其中樓板再細分有一層樓板,標準層2-9層樓板等;

(2)具體鋼筋圖標的不同請參見“圖標說明”選項卡;

(3)錄入數據后仍需提取(雙對號);

(4)表格中第一列“特項”,輸入的“*”間為一個構件;

(5)在左側項目分支中,點擊相應的項在右側則有相應的鋼筋數量。如點擊“一層樓板”,則匯總出一層的樓板量;若點擊“一號樓”,則為一號樓各構件的匯總量,這時可打印相應的鋼筋預算報表等。

鋼筋計算規則 二

一、 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么,在軟件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于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么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么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么,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并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件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后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后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軟件配合03G101-1,在軟件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第二節 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對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未盡解釋請參考03G101-1說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圍為≥0.2Ln1≥1.5hb;

7、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 剪力墻

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墻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墻包括墻身、墻梁、墻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墻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墻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墻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墻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需要計算的工程量

第一節 剪力墻墻身

一、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

1、墻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2、墻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墻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墻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3、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

當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

二、剪力墻墻身豎向鋼筋

1、首層墻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墻身豎向鋼筋根數=墻凈長/間距+1(墻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中間層 無變截面 中間層 變截面

頂層 內墻 頂層 外墻

4、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

三、墻身拉筋

1、長度=墻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墻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注:墻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墻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

拉筋的面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節 剪力墻墻柱

一、縱筋

1、首層墻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據設計圖紙自由組合計算。

第三節 剪力墻墻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

二、暗梁

1、主筋長度=暗梁凈長+錨固

2、箍筋

第三章 柱

KZ鋼筋的構造連接

第一章 基礎層

一、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二、基礎內箍筋

基礎內箍筋的作用僅起一個穩固作用,也可以說是防止鋼筋在澆注時受到撓動。一般是按2根進行計算(軟件中是按三根)。

  

鋼筋知識匯總6

二章 中間層

一、柱縱筋

1、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關于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第三節 頂層

頂層KZ因其所處位置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相同。(參看03G101-1第37、38頁)

一、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角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1.5Lae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二、邊柱

邊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邊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分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三、中柱

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實際工程中,我們知道板分為預制板和現澆板,這里主要分析現澆板的布筋情況。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一、受力筋

軟件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在軟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輸入法輸入計算。

第五章 常見問題

為什么鋼筋計算中,135o彎鉤我們在軟件中計算為11.9d?

我們軟件中箍筋計算時取的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應該是1.9D,下面我們推導一下1.9D這個量度差值的來歷:

按照外皮計算的結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線計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這里D取的是規范規定的最小半徑2.5d,此時用后面的式子減前面的式子的結果是:1.87d≈1.9d。

梁中出現兩種吊筋時如何處理?

在吊筋信息輸入框中用“/”將兩種不同的吊筋連接起來放到“吊筋輸入框中”如2B22/2B25。而后面的次梁寬度按照與吊筋一一對應的輸入進去如250/300(2B22對應250梁寬;2B25對應300梁寬)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軟件是如何處理的?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我們在軟件直接輸入當前跨右支座負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鋼筋。軟件計算的原則是支座兩側的鋼筋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進行錨固;判斷原則是輸入格式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錨固。如右支座負筋為5B22,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為5B22+2B20,則5根22的鋼筋通過支座,2根20錨固在支座。

梁變截面在軟件中是如何處理的?

在軟件中,梁的變截面情況分為兩種:

1、當高差>1/6的梁高時,無論兩側的格式是否相同,兩側的鋼筋全部按錨固進行計算。彎折長度為15d+高差。

2、當高差<1/6的梁高時,按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的判斷條件進行處理。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我們如何處理柱縱筋?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柱縱筋的處理分兩種情況:

1、若柱縱筋采用電渣壓力焊,則按柱頂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置;

2、若柱縱筋采用綁扎搭接,例如1~2層為C45,3~10層為C35,則柱要分開來建立兩個構件:一個為C45,為3層,但3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目的是不讓2層作為頂層計算錨固;另一個構件建立1~10層,1~2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鋼筋信息自3層開始輸入,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鋼筋知識匯總7

鋼筋 A2008-05-01 17:43一、梁:

1. 焊接按綁扎計算長度,預算時不另行計算焊接費用,機械連接費用由雙方協議確定。

2. φ>12時,8米一個搭接,φ≤12時,12米一個搭接。

3. 梁端加密區(Ⅱ級)長度=1.5hb 。 hb——梁高

4. 綁扎搭接區內箍筋應加密,機械連接沒有箍筋加密要求。

5. 定額計算時只分φ10以內和φ10以外兩類計費。

6. 根據最新的03G101圖集規定,支座負筋伸向梁中的長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較大跨長度值取用(原圖集中規定為支座負筋伸向梁中的長度第一皮按1/3較大跨長度值,第二皮均按1/4較大跨長度值取用).

二、板:

板筋主要有:

1) 受力筋(單向、雙向、單層、雙層);

2) 支座負筋;

3) 分布筋;

4)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

5) 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1. 受力筋:

底筋長度L=凈長+左支座max {b/2、5d}+右支座max {b/2、5d}+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鋼筋);

面筋長度L=凈長+2 la(兩端均為端支座)

b——支座寬,d——鋼筋直徑。

根數=(凈長-扣減值)/布筋間距+1

2.支座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設計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一個保護層)】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有3種計算方法:

1)和負筋搭接計算(采用150搭接長度或250最小錨固長度和300最小搭接長度,任取一種);

2)按軸線長度計算;

3)按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計算。

以上三種方法都可以,但首選第一種方法。

3.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及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附加鋼筋長度=設計標示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一個保護層)】

(注:角部放射筋長度有時長度是從角部向兩邊逐步遞減的)

支撐鋼筋是為了保證雙層筋的上層鋼筋位置的措施鋼筋(碼凳),一般情況下是每間距1米布置一根,規格為比板筋大一個規格,長度為該跨凈跨長度,支撐腿長度為板厚減保護層的兩倍腿間距為1米。

三、基礎梁鋼筋:

一)主筋長度計算方法同框架梁,只是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顛倒了

a=1.2la+hb+0.5hc

hb——基礎主梁截面高度;

hc——延基礎梁跨度方向的截面寬度;

第一排,第二排均lo/3,多于兩排鋼筋時設計要注明尺寸,l1、l2取較大值。

二)箍筋:

四肢箍(大箍套小箍):

1) 大箍下料長度計算方法:

(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下料)

(2H+2B)-8bhc+8d+2×11.9d(預算)

2) 小箍的鋼筋長度計算方法:

其一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二:

L(鋼筋長度)=[(B-2bhc-D)/4×2+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4×2+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三:

L(鋼筋長度)=[(B-2bhc-D)/5+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5+D]×2+(H-2bhc)×2+2×11.9d+8d(預算)

說明:1. 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梁寬; H——梁高。

2.箍筋彎鉤(135度):抗震取11.9d,非抗震取6.9d(一級鋼筋)

彎鉤長度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 d×135×(π/180)-(1.25+1)d+平直段長度(抗震取10d或75mm的較大值,非抗震取5d)

≈1.9d+平直段長度(即11.9d或6.9d)

3.彎折調整值(90度)的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d×90×(π/180)-(1.25+0.5)d×2≈-0.75d

4.板構件135度彎鉤取6.9d(全部按非抗震),底板梁箍筋彎鉤取11.9d但箍筋無加密要求(底板的其余鋼筋均按非抗震要求設計)。

5.板筋先鋪短向筋,后鋪長向筋。

四、集水坑:(略)

五、柱:

一)概念:根據所處位置不同分:

角柱、邊柱、中柱

柱中的鋼筋按位置分:

1、 底層鋼筋

2、 中層鋼筋

3、 頂層鋼筋:

(1)向梁筋

(2)向邊筋

(3)遠梁筋

注:向梁筋:就近彎向梁的一側的筋;

向近筋:彎向遠離的對邊那一側;

遠梁筋:彎向遠離的那一側梁的筋。

二)計算:

1.柱截面中的鋼筋數=2×(i+j)-4

i——橫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j——豎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2.基礎層: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

柱、墻插筋錨固豎向長度與彎鉤長度對照表:

錨固豎向長度 彎鉤長度a

≥0.5laE(≥0.5la) 12d且≥150

≥0.6laE(≥0.6la) 10d且≥150

≥0.7laE(≥0.7la) 8d且≥150

≥0.8laE(≥0.8la) 6d且≥150

基礎及首層柱筋長度(含首層和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首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伸入上層鋼筋長度值見(03G101-1)P42】

3.中間層:

1)柱縱筋:

縱筋長度L=層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層伸出樓面的高度+搭接長度(如果是機械連接或焊接就不用加搭接長度,只加焊接縮損長度調整值)

2)箍筋:

箍筋下料長度L=(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

箍筋計算長度L=(2H+2B)-8bhc+8d+2×11.9d

說明: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柱截面寬;H——柱截面高。

★注意:此時的彎折調整值多為負值

大箍套小箍的小箍下料、計算長度同梁小箍計算。

箍筋根數=(加密區范圍長度/加密間距)+(非加密區范圍長度/非加密間距)+1

3)柱加密區的一般規定:

○1首層柱箍筋加密區有三個(這里所說的首層是指基礎上的第一層,不一定是±0.000起算的第一層,也可以是地下室):

a. 下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

b.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c,Hn/6};

c. 梁節點范圍內加密。

注:如果該柱縱向鋼筋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需加密(下同)。

○2首層以上柱箍筋加密區:

a.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c,Hn/6};

b. 梁節點范圍內加密;

c. 下部同上部加密區。

注:如果該柱縱向鋼筋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需加密(下同)。

Hc——柱長邊尺寸;Hn——柱的凈高度。

4.頂層柱:

頂層柱分角柱、邊柱、中間柱(中柱)。

1) 角柱:

縱向鋼筋長度=層凈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焊接或機械連接時)

縱向鋼筋長度=層凈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綁扎搭接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綁扎,通常情況下預算采用,如機械連接或焊接,根據雙方協議另行計算焊接或機械連接費用時,不計搭接長度)

★說明:

○1內測鋼筋錨固長度:

a. 直錨:梁高-保護層≥laE(la)時:梁高-保護層;

b. 彎錨:梁高-保護層<laE(la)時:梁高-保護層+12d 。

○2外側鋼筋錨固長度:

a. 柱頂第一層:

a):≥1.5laE(與梁上部縱筋搭接);

b):≥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彎入柱內側)。

b.柱頂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

注意: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 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詳圖及其它說明見(03G101-1) P37(抗震)或P43(非抗震)

2) 邊柱:

(同角柱)

3) 中柱:

縱筋l=柱凈高Hn-本層伸出地面高度+頂層錨固長度(如果是搭接的應+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取值:

○1直錨(梁高-保護層≥laE時):梁高-保護層;

○2彎錨(梁高-保護層<laE時):梁高-保護層+12d .

注意事項:

○1上柱比下柱多了出鋼筋時,多出的鋼筋應下插到下層的柱中1.2LaE。(含梁)

○2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大時,上柱筋應伸入到下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3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小時,下柱筋應伸入到上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注○2條中將下端的連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見03G101—1 P42)

○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鋼筋應延伸至上層的柱中1.2LaE(含梁)

(以上詳見03G101—1 P42圖1、圖3及附注)

六、 墻:

一)墻的分類:

1 按結構分類:框架剪力墻、框支剪力墻、純剪力墻。

2 按部位分類:基礎墻、中間層墻、頂層墻。

3 按空間類型分類:墻身、暗柱、暗梁(墻頂設置)、連梁(洞口部位設置)

4 按洞口:有洞墻、無洞墻。

二)鋼筋種類:

1 墻身:水平鋼筋、豎向鋼筋、拉筋。

2 墻柱:縱筋、箍筋、拉筋。

3 墻梁(暗梁、連梁):縱筋、箍筋、拉筋。

4 洞口加強筋、梯形筋(措施筋)(03G101—1p53)

【梯形筋(措施筋)一般情況下,每間隔1~1.2米設一道(也可只在墻頂設置一道)】。

◆ 端柱:在剪力墻中,如果在墻的盡端厚度加寬、添加縱筋、加設箍筋,即為端柱(03G101—1 P47)(三種)

三)計算:

1.墻身:

(一)水平鋼筋:

1)墻端為暗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15d)。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15d)。

墻身水平鋼筋構造圖

c 水平筋根數(每排)=(層高-扣減值)/間距+1(注: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2)墻端為端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以上相關詳細資料和附圖詳見(03G101-1) P47

★ 注意:如果剪力墻存在多排筋時,其中間排水平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墻的內側水平鋼筋的錨固構造。

4) 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

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

5)水平鋼筋的根數: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首層以上)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基礎內的水平布筋(首層,基礎內布筋間距≤500且不少于兩排水平布筋與拉筋)

墻身插筋及水平分布筋構造節點圖

(二)豎向鋼筋:

1)首層墻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身豎向鋼筋長度L=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laE或la,詳03G101-1 P48)

4)墻身有洞口時,墻身豎向鋼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5)墻身豎向鋼筋根數

n=墻凈長/布筋間距+1(墻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三)墻身拉筋:

1)長度L=墻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2×(11.9+2)d】;

2)根數n=(墻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AL、LL中的拉筋根數)。

說明:

○1墻凈面積:是指扣除了暗柱、端柱、暗梁、連梁和門洞口后的面積, 即(墻總面積-門洞口總面積-暗柱、端柱面積-暗梁、連梁面積);

○2拉筋布置面積: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2.墻柱:

(一)縱筋:

1)首層墻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伸入上層之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柱、中柱和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縱筋錨固長度也與框架柱相同。(其余規定詳見03G101—1 P48)

(二)箍筋按設計要求。

3.墻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max{2×laE,≥2×600}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n=[(laE-0.1)÷0.15+1]×2+[(洞口寬-0.05×2) ÷間距+1]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

n=(洞口寬-0.05×2) ÷間距+1

(圖示詳見03G101—1 P51)

注意:頂層連梁和中間層連梁的箍筋布置范圍不一樣。

3) 拉筋(詳見03G101—1 P51注)

(二)暗梁:

1)主筋長度L=間梁凈長+錨固;

2)箍筋布置到暗柱邊50mm;

3)拉筋間距為箍筋的2倍。

建議計算順序:暗柱(端柱)—暗梁(連梁)—墻豎向筋—墻水平筋—拉筋

★剪力墻鋼筋下料和計算時的幾點注意事項:

(1) 墻身拉筋遇連梁、暗梁時要設,遇暗柱時不設,暗柱本身有拉筋時要計算。

(2) 墻身300以下洞時一般不考慮(扣減)。

(3) 暗梁的鋼筋要錨入暗柱中。

(4) 暗梁連梁的墻身水平筋照設,豎向筋沒有設計說明時照設。

(5) 水平筋遇框架柱時不斷開。

(6) 暗柱中圖低標拉筋的計算,標的不計算。

(7) 暗梁、連梁均設拉筋。

(8) 暗柱、連梁、暗梁保護層按墻計算。

(9) 一般情況下,暗柱箍筋布筋范圍按全高減50mm計算。

(10) 樓層連梁兩側暗柱內不設置連梁箍筋,長城杯暗柱中每邊加一個連梁箍筋。

(11) 暗梁在暗柱內不布置箍筋。

(12) 墻身水平筋長度不減暗柱,墻身豎向筋布筋范圍要減暗柱

(13) 墻身、連梁、暗梁拉筋均按梅花布置,暗柱不按梅花布置,按節點詳圖布置。

(14) 墻身、暗墻、暗梁綁扎搭接處箍筋加密[5d(100)]。

七、樓梯鋼筋(略)

八、二次結構:

配筋帶:縱筋長度=墻凈長+2×錨固長度(laE或la)

箍筋按設計要求

過梁:縱筋長度=洞口寬+2×錨固長度(laE或la)

門抱柱(框):縱筋長度=洞口高+2×錨固長度(laE或la)

零星鋼筋:據實計算。

最新回復

陽陽 at 2007-6-05 13:00:45

鋼筋算量基本方法

第一章 梁

第一節 框架梁

一、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鋼筋 B2008-05-01 17:44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么,在軟件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于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么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么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么,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并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件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后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后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軟件配合03G101-1,在軟件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第二節 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對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未盡解釋請參考03G101-1說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圍為≥0.2Ln1≥1.5hb;

7、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 剪力墻

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墻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墻包括墻身、墻梁、墻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墻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墻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墻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墻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需要計算的工程量

第一節 剪力墻墻身

一、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

1、墻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2、墻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墻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墻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3、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

當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

二、剪力墻墻身豎向鋼筋

1、首層墻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墻身豎向鋼筋根數=墻凈長/間距+1(墻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中間層 無變截面中間層 變截面

頂層 內墻 頂層 外墻

4、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三、墻身拉筋

1、長度=墻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墻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注:墻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墻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

拉筋的面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節 剪力墻墻柱

一、縱筋

1、首層墻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據設計圖紙自由組合計算。

第三節 剪力墻墻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

二、暗梁

1、主筋長度=暗梁凈長+錨固

2、箍筋

第三章 柱

KZ鋼筋的構造連接

第一章 基礎層

一、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二、基礎內箍筋

基礎內箍筋的作用僅起一個穩固作用,也可以說是防止鋼筋在澆注時受到撓動。一般是按2根進行計算(軟件中是按三根)。

第二章 中間層

一、柱縱筋

1、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關于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第三節 頂層

頂層KZ因其所處位置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相同。(參看03G101-1第37、38頁)

一、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角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1.5Lae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二、邊柱

邊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邊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分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三、中柱

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實際工程中,我們知道板分為預制板和現澆板,這里主要分析現澆板的布筋情況。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一、受力筋

軟件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在軟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輸入法輸入計算。

第五章 常見問題

為什么鋼筋計算中,135o彎鉤我們在軟件中計算為11.9d?

我們軟件中箍筋計算時取的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應該是1.9D,下面我們推導一下1.9D這個量度差值的來歷:

按照外皮計算的結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線計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這里D取的是規范規定的最小半徑2.5d,此時用后面的式子減前面的式子的結果是:1.87d≈1.9d。

梁中出現兩種吊筋時如何處理?

在吊筋信息輸入框中用“/”將兩種不同的吊筋連接起來放到“吊筋輸入框中”如2B22/2B25。而后面的次梁寬度按照與吊筋一一對應的輸入進去如250/300(2B22對應250梁寬;2B25對應300梁寬)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軟件是如何處理的?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我們在軟件直接輸入當前跨右支座負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鋼筋。軟件計算的原則是支座兩側的鋼筋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進行錨固;判斷原則是輸入格式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錨固。如右支座負筋為5B22,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為5B22+2B20,則5根22的鋼筋通過支座,2根20錨固在支座。

梁變截面在軟件中是如何處理的?

在軟件中,梁的變截面情況分為兩種:

1、當高差>1/6的梁高時,無論兩側的格式是否相同,兩側的鋼筋全部按錨固進行計算。彎折長度為15d+高差。

2、當高差<1/6的梁高時,按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的判斷條件進行處理。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我們如何處理柱縱筋?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柱縱筋的處理分兩種情況:

1、若柱縱筋采用電渣壓力焊,則按柱頂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置;

2、若柱縱筋采用綁扎搭接,例如1~2層為C45,3~10層為C35,則柱要分開來建立兩個構件:一個為C45,為3層,但3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目的是不讓2層作為頂層計算錨固;另一個構件建立1~10層,1~2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鋼筋信息自3層開始輸入,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鋼筋知識匯總8

鋼筋砼工程工程量的計算(一)

   [折疊]

一、清單項目設置及說明

鋼筋砼工程共包括十七部分69個項目,其中現澆砼構件8節內容(必須掌握),預制砼構件6節內容(常用項目3項,過梁和空心板、溝蓋板),砼構筑物4項,鋼筋工程8項(重點項目4項,001~004),螺栓、鐵件(常用項目1項,預埋鐵件)。

二、有關概念和計算規定

1、幾個名詞:

1)現澆板

有梁板:現澆板下有現澆梁,其梁和板(包括主、次梁與板)按梁板體積之和計算。

無梁板:現澆板下無現澆梁但有柱,板與柱分別計算列項(柱帽計入板內)

平板:指板直接擱在墻上(或圈梁上)板按體積計算。

    注意:有梁板中不包括圈梁和框架梁

2)現澆梁

基礎梁:指梁的兩端擱在柱基上(梁下是否放在土上,有沒有底模板不管)

圈梁:沿磚墻設置的梁,施工時無底模板,地圈梁執行圈梁定額。

梁及框架梁(單梁、挑梁、連梁等):施工時有底模板和支撐。

2、計算規定

1)梁長的確定

梁與柱相交,梁長算至柱的內側邊。

主梁與次梁相交,次梁算至主梁的側邊。

梁與墻相交,梁長算至墻的內側邊(墻指混凝土墻)

圈梁長度:外墻按中心線長度,內墻按凈長線長度。

2)柱高的確定

從基礎擴大頂面算起。

柱與梁(有梁板)相交,柱高算至梁頂面。

柱與無梁板相交,柱高算至柱帽下表面。

框架柱算至柱頂高度。

構造柱按全高計算,嵌接墻體部分并入柱身體積。

3)計算砼時不扣除構件內鋼筋、預埋鐵件所占體積

4)砼墻、板及散水、坡道中單孔面積在0.3平方米以下的孔洞,在計算混凝土工程量時不預扣除。

5)預制砼板及其它預制構件中,不扣除300×300以內的孔洞所占的體積。

三、主要清單項目工程量計算

1、現澆砼基礎:包括帶形基礎、獨立基礎、滿堂基礎、設備基礎、樁承臺等。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以m3計算。

1)帶形基礎(有梁式和無梁式)

砼帶形基礎T形接頭部分不能重復計算,因此

無梁式:V=基礎斷面積×基礎長度+T形接頭部分的體積

有梁式:V=基礎斷面積×基礎長度+T形接頭部分的體積

    基礎長度 L—外墻下:L中

                內墻下:基礎底面凈長線

T形接頭部分體積的計算:VD=V1+(V2+V3)

V1-搭接部分上部矩形梁的體積:V1=b×h3×LD

V2-搭接部分中部楔形體的體積:V2=b×h2×LD/2

V3-搭接部分兩側三棱錐的體積:V3=(B-b)/2×h2×LD/3×2

VD=b×h3×LD+(2b+B)/6×h2×LD

對于無梁式帶形基礎,h3=0,即

    VD= (2b+B)/6×h2×LD

如果T形接頭是階梯形的,則每個搭接部分均為矩形,接頭部分的體積是把每個臺階矩形直接疊加起來即可。

2)獨立基礎(階梯式和方錐形)

階梯式:按臺階分層計算(底面積*臺階高度)

方錐形:分臺形體和矩形體計算

臺形體 V=[A×B+(A+a)×(B+b)+a×b]×h/6

矩形體 V=底面積×高度

3)杯形基礎

   分成兩個臺形體和兩個矩形體計算

         V=V1+V2+V3-V4

杯形基礎列項時按獨立基礎考慮

4)滿堂基礎(有梁式和無梁式)

無梁式:V=基礎底板面積×板厚

有梁式:V=基礎底板面積×板厚+∑梁斷面積×梁長

5)設備基礎

設備基礎常見的是塊體狀,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按體積以m3計算。

設備基礎若是框架式,則要分解成設備基礎、柱、梁、板、墻列項編碼。

6)樁承臺基礎

   樁承臺基礎分為獨立式、帶式和滿堂式承臺,類型不同分別列項編碼。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計算。

7)箱形基礎

《清單計價規則》沒有箱形滿堂基礎的項目,在編制清單時,應將其分解為滿堂基礎、墻(柱)、頂板等項目分別列項編碼,其工程量按相應構件的計算規則計算。或者按《計價規則》P64 說明3,按第五級編碼不同來列項

2、現澆砼柱: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以m3計算。

1)一般柱

    V=柱的斷面積×柱高

2)帶牛腿柱

V=柱的斷面積×柱高+牛腿體積

3)構造柱(按矩形柱列項)

V=(構造柱斷面積+馬牙槎斷面積)×柱高

4)異形柱

     異形柱要單獨列項,其工程量計算同一般柱,注意斷面積的計算

3、現澆砼梁: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以m3計算。

1)一般梁(基礎梁、矩形梁、異形梁)

    V=梁的斷面積×梁長

2)圈梁

V=圈梁的斷面積×梁長(L中,L內)

3)過梁

    V=過梁的斷面積×梁長    (L=洞口寬+500)

4、現澆砼墻: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以m3計算。墻垛及突出部分并入墻體積內計算。

5、現澆砼板: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以m3計算。

1)平板按板的凈面積×板厚計算。

2)有梁板(包括主次梁與板)按梁板體積之和計算。

3)無梁板按板和柱帽之和計算。

4)各類板(雨蓬、陽臺板除外)伸入磚墻內的板頭并入板體積內計算。

5)欄板是樓梯、陽臺、雨蓬、通廊等側邊彎起的垂直部分,起防護及裝飾作用。其工程量按垂直投影面積×欄板厚度計算。

6、現澆砼懸挑構件: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墻外部分體積以m3計算。

1)挑沿

挑沿的體積包括底板和翻沿兩部分

    V1=底板的斷面積×(L外+4×底板寬)

    V2=翻沿的斷面積×[L外+8×(底板寬-沿厚/2)]

2)雨蓬、陽臺板

包括伸出墻外的牛腿、挑梁和雨蓬反挑檐的體積

雨蓬:V=底板的面積×板厚+挑梁體積+翻起的體積

陽臺板:V=底板的面積×板厚+挑梁體積

“陽臺板”僅指陽臺底板,當陽臺為現澆整體陽臺或采用多孔板的挑陽臺時,應分解后列項編碼。

7、現澆砼樓梯: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水平投影面積以m2計算。不扣除寬度小于0.5m的樓梯井,伸入墻內部分不計算。(水平投影面積包括休息平臺、平臺梁、樓梯與板的連接梁)

8、現澆砼其他構件

1)散水、坡道: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面積按m2計算。不扣除單個0.3m2以內的孔洞所占面積。

     散水:S=(L外-臺階寬)×寬+寬×寬×4

     坡道: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面積按m2計算。

散水和坡道要結合建筑設計說明把構造做法描述清楚

2)電纜溝、地溝:按設計圖示尺寸以中心線按m計算

在項目特征中,要把地溝的斷面尺寸、墊層材料、砼強度等級及是否包含土方開挖等要描述清楚。

地溝土方若在管溝土方中編碼列項,地溝項目中就不能再包括挖土方內容。

地溝的工程內容中不包括地溝蓋板和地溝過梁。

地溝蓋板和過梁可以按預制砼構件單獨列項編碼(010410003,010412008)。

3)其它構件(零星構件):《計價規則》 P64(8)

(1)臺階:按設計圖示尺寸以水平投影面積以m2計算。

(2)扶手、壓頂:按設計圖示尺寸以延長米按m計算。

(3)其余構件: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按m3計算。

9、預制砼構件: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以體積以m3計算。

    標準預制構件的砼體積 V=標準構件的砼含量×預制構件的數量

標準預制構件的鋼筋重量 G=標準構件的鋼筋含量×預制構件的數量

標準構件的砼含量、鋼筋含量查有關的標準圖集得到  

 

10、鋼筋工程:包括現澆砼鋼筋、預制構件鋼筋、預應力鋼筋、鋼筋網片、鋼筋籠等,其工程量按設計圖示尺寸長度乘以單位理論重量以T計算(即其工程量為圖紙用量 )。

   鋼筋圖紙用量計算公式:G=L×n×g×k

          L—計算長度            n—鋼筋根數

          g—每米長重量          k—構件根數

1)、每米長鋼筋重量(g)(g/m)

①查鋼筋重量表

② [直徑(mm)/10]×0.617

2)、長度計算(L)

①兩端無彎鉤的直筋

      L=構件長—保護層

②有彎鉤(折)的直筋

       L=構件長—保護層+彎鉤長(彎折長度)

③彎起鋼筋長度

     彎起鋼筋的長度計算,可按構件長度減去保護層,加上彎起部分增加的長度及端部的彎鉤或彎折長度。

     L=構件長—保護層+彎起增加長+端部彎鉤長

④保護層厚度

      基礎:有墊層 a=35

            無墊層 a=70

      梁柱:a=25

      板:    板厚<100 a=10

              板厚>100 a=15

⑤鋼筋的接頭

在計算鋼筋長度時,還應考慮鋼筋的接頭情況,對于鋼筋的接頭長度:按設計圖紙規定的搭接長度計算;設計未規定搭接長度的,不在另行計算搭接長度(已包括在定額鋼筋的損耗率之內或報價時自行考慮)。

⑥箍筋長度計算

可以按構件(梁、柱)斷面周長加上調整值計算。

          L=(B+H)×2+△

          △調整值見教材 P215

⑦螺旋箍筋長度計算

   L=

3)鋼筋的根數計算(n)

①圖紙上直接注明鋼筋根數的,已圖紙標注為準,如梁、柱中的柱筋

② 以間距表示的,如箍筋、板中的鋼筋

            n=構件長度/間距+1

4)施工措施用鋼筋

施工措施用鋼筋是指施工圖紙上未標出,但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用的鋼筋,應按其實際用量計入鋼筋工程量內。

如現澆構件中固定位置的支撐鋼筋,雙層鋼筋用“鐵馬”,梁中的墊筋、伸入構件的錨固鋼筋、預制構件的吊鉤等,并入鋼筋工程量內

 

 

 

平法制圖的鋼筋工程下料及算量:

一、梁(不完整,待以后補充完整):

1. 焊接按綁扎計算長度,預算時不另行計算焊接費用,機械連接費用由雙方協議確定。

2. φ>12時,8米一個搭接,φ≤12時,12米一個搭接。

3. 梁端加密區(Ⅱ級)長度=1.5hb 。 hb——梁高

4. 綁扎搭接區內箍筋應加密,機械連接沒有箍筋加密要求。

5. 定額計算時只分φ10以內和φ10以外兩類計費。

6. 根據最新的03G101圖集規定,支座負筋伸向梁中的長度第一皮和第二皮均按1/3較大跨長度值取用(原圖集中規定為支座負筋伸向梁中的長度第一皮按1/3較大跨長度值,第二皮均按1/4較大跨長度值取用).

二、板:

板筋主要有:

1) 受力筋(單向、雙向、單層、雙層);

2) 支座負筋;

3) 分布筋;

4)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

5) 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1. 受力筋:

底筋長度L=凈長+左支座max {b/2、5d}+右支座max {b/2、5d}+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鋼筋);

面筋長度L=凈長+2 la(兩端均為端支座)

b——支座寬,d——鋼筋直徑。

根數=(凈長-扣減值)/布筋間距+1

2.支座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設計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一個保護層)】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有3種計算方法:

1)和負筋搭接計算(采用150搭接長度或250最小錨固長度和300最小搭接長度,任取一種);

2)按軸線長度計算;

3)按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計算。

以上三種方法都可以,但首選第一種方法。

3. 附加鋼筋(角部的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及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附加鋼筋長度=設計標示長度+左彎折+右彎折【板厚-2×保護層(預算時只減一個保護層)】

(注:角部放射筋長度有時長度是從角部向兩邊逐步遞減的)

支撐鋼筋是為了保證雙層筋的上層鋼筋位置的措施鋼筋(碼凳),一般情況下是每間距1米布置一根,規格為比板筋大一個規格,長度為該跨凈跨長度,支撐腿長度為板厚減保護層的兩倍腿間距為1米。

三、基礎梁鋼筋:

一)主筋長度計算方法同框架梁,只是上部鋼筋和下部鋼筋顛倒了。

a=1.2la+hb+0.5hc

hb——基礎主梁截面高度;

hc——延基礎梁跨度方向的截面寬度;

第一排,第二排均lo/3,多于兩排鋼筋時設計要注明尺寸,l1、l2取較大值。

二)箍筋:

四肢箍(大箍套小箍):

1) 大箍下料長度計算方法:

(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下料)

(2H+2B)-8bhc+8d+2×11.9d(預算)

2) 小箍的鋼筋長度計算方法:

其一: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3+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二:

L(鋼筋長度)=[(B-2bhc-D)/4×2+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4×2+D]×2+(H-2bhc)×2+2×11.9d+8d(預算)

其三:

L(鋼筋長度)=[(B-2bhc-D)/5+D]×2+(H-2bhc)×2+2×11.9d+4d+4×彎折調整值(下料)

L(鋼筋長度)=[(B-2bhc-D)/ 5+D]×2+(H-2bhc)×2+2×11.9d+8d(預算)

說明:1. 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梁寬; H——梁高。

2.箍筋彎鉤(135度):抗震取11.9d,非抗震取6.9d(一級鋼筋)

彎鉤長度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 d×135×(π/180)-(1.25+1)d+平直段長度(抗震取10d或75mm的較大值,非抗震取5d)

≈1.9d+平直段長度(即11.9d或6.9d)

3.彎折調整值(90度)的計算公式(彎弧半徑r取1.25d):

(1.25+0.5)d×90×(π/180)-(1.25+0.5)d×2≈-0.75d

4.板構件135度彎鉤取6.9d(全部按非抗震),底板梁箍筋彎鉤取11.9d但箍筋無加密要求(底板的其余鋼筋均按非抗震要求設計)。

5.板筋先鋪短向筋,后鋪長向筋。

四、集水坑:(略)

五、柱:

一)概念:根據所處位置不同分:

角柱、邊柱、中柱

柱中的鋼筋按位置分:

1、 底層鋼筋

2、 中層鋼筋

3、 頂層鋼筋:

(1)向梁筋

(2)向邊筋

(3)遠梁筋

注:向梁筋:就近彎向梁的一側的筋;

向近筋:彎向遠離的對邊那一側;

遠梁筋:彎向遠離的那一側梁的筋。

二)計算:

1.柱截面中的鋼筋數=2×(i+j)-4

i——橫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j——豎排縱向受力鋼筋根數

2.基礎層: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

柱、墻插筋錨固豎向長度與彎鉤長度對照表:

錨固豎向長度 彎鉤長度a

≥0.5laE(≥0.5la) 12d且≥150

≥0.6laE(≥0.6la) 10d且≥150

≥0.7laE(≥0.7la) 8d且≥150

≥0.8laE(≥0.8la) 6d且≥150

基礎及首層柱筋長度(含首層和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首層)的鋼筋長度+彎折長度a+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伸入上層鋼筋長度值見(03G101-1)P42】

3.中間層:

1)柱縱筋:

縱筋長度L=層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層伸出樓面的高度+搭接長度(如果是機械連接或焊接就不用加搭接長度,只加焊接縮損長度調整值)

2)箍筋:

箍筋下料長度L=(2H+2B)-8bhc+4d+4×彎折調整值+2×11.9d

箍筋計算長度L=(2H+2B)-8bhc+8d+2×11.9d

說明:D——縱筋直徑;d——箍筋直徑;bhc——保護層;

B——柱截面寬;H——柱截面高。

★注意:此時的彎折調整值多為負值

大箍套小箍的小箍下料、計算長度同梁小箍計算。

箍筋根數=(加密區范圍長度/加密間距)+(非加密區范圍長度/非加密間距)+1

3)柱加密區的一般規定:

○1首層柱箍筋加密區有三個(這里所說的首層是指基礎上的第一層,不一定是±0.000起算的第一層,也可以是地下室):

a. 下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

b.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c,Hn/6};

c. 梁節點范圍內加密。

注:如果該柱縱向鋼筋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需加密(下同)。

○2首層以上柱箍筋加密區:

a. 上部箍筋加密區長度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c,Hn/6};

b. 梁節點范圍內加密;

c. 下部同上部加密區。

注:如果該柱縱向鋼筋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需加密(下同)。

Hc——柱長邊尺寸;Hn——柱的凈高度。

4.頂層柱:

頂層柱分角柱、邊柱、中間柱(中柱)。

1) 角柱:

縱向鋼筋長度=層凈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焊接或機械連接時)

縱向鋼筋長度=層凈高-本層伸出地面的鋼筋高度+頂層鋼筋錨固長度+綁扎搭接長度(頂層柱外側縱筋錨固長度取值見下說明,綁扎,通常情況下預算采用,如機械連接或焊接,根據雙方協議另行計算焊接或機械連接費用時,不計搭接長度)

★說明:

○1內測鋼筋錨固長度:

a. 直錨:梁高-保護層≥laE(la)時:梁高-保護層;

b. 彎錨:梁高-保護層<laE(la)時:梁高-保護層+12d 。

○2外側鋼筋錨固長度:

a. 柱頂第一層:

a):≥1.5laE(與梁上部縱筋搭接);

b):≥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彎入柱內側)。

b.柱頂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

注意: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 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詳圖及其它說明見(03G101-1) P37(抗震)或P43(非抗震)

2) 邊柱:

(同角柱)

3) 中柱:

縱筋l=柱凈高Hn-本層伸出地面高度+頂層錨固長度(如果是搭接的應+搭接長度)

錨固長度取值:

○1直錨(梁高-保護層≥laE時):梁高-保護層;

○2彎錨(梁高-保護層<laE時):梁高-保護層+12d .

注意事項:

○1上柱比下柱多了出鋼筋時,多出的鋼筋應下插到下層的柱中1.2LaE。(含梁)

○2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大時,上柱筋應伸入到下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3當上柱筋較下柱筋小時,下柱筋應伸入到上柱的搭接區內搭接。

注○2條中將下端的連接位置上移至柱上端(見03G101—1 P42)

○4下柱比上柱多出的鋼筋應延伸至上層的柱中1.2LaE(含梁)

(以上詳見03G101—1 P42圖1、圖3及附注)

六、 墻:

一)墻的分類:

1 按結構分類:框架剪力墻、框支剪力墻、純剪力墻。

2 按部位分類:基礎墻、中間層墻、頂層墻。

3 按空間類型分類:墻身、暗柱、暗梁(墻頂設置)、連梁(洞口部位設置)

4 按洞口:有洞墻、無洞墻。

二)鋼筋種類:

1 墻身:水平鋼筋、豎向鋼筋、拉筋。

2 墻柱:縱筋、箍筋、拉筋。

3 墻梁(暗梁、連梁):縱筋、箍筋、拉筋。

4 洞口加強筋、梯形筋(措施筋)(03G101—1p53)

【梯形筋(措施筋)一般情況下,每間隔1~1.2米設一道(也可只在墻頂設置一道)】。

◆ 端柱:在剪力墻中,如果在墻的盡端厚度加寬、添加縱筋、加設箍筋,即為端柱(03G101—1 P47)(三種)

三)計算:

1.墻身:

(一)水平鋼筋:

1)墻端為暗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15d)。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15d)。

墻身水平鋼筋構造圖

c 水平筋根數(每排)=(層高-扣減值)/間距+1(注: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2)墻端為端柱時:

a 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測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b 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 LaE;

內測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或直錨)。

以上相關詳細資料和附圖詳見(03G101-1) P47

★ 注意:如果剪力墻存在多排筋時,其中間排水平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墻的內側水平鋼筋的錨固構造。

4) 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

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

5)水平鋼筋的根數: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首層以上)

n=(層高-扣減值)/布筋間距+1+基礎內的水平布筋(首層,基礎內布筋間距≤500且不少于兩排水平布筋與拉筋)

墻身插筋及水平分布筋構造節點圖

(二)豎向鋼筋:

1)首層墻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身豎向鋼筋長度L=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身豎向鋼筋的長度L=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laE或la,詳03G101-1 P48)

4)墻身有洞口時,墻身豎向鋼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彎折15d;

5)墻身豎向鋼筋根數

n=墻凈長/布筋間距+1(墻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

(三)墻身拉筋:

1)長度L=墻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2×(11.9+2)d】;

2)根數n=(墻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AL、LL中的拉筋根數)。

說明:

○1墻凈面積:是指扣除了暗柱、端柱、暗梁、連梁和門洞口后的面積, 即(墻總面積-門洞口總面積-暗柱、端柱面積-暗梁、連梁面積);

○2拉筋布置面積: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2.墻柱:

(一)縱筋:

1)首層墻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伸入上層之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柱、中柱和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縱筋錨固長度也與框架柱相同。(其余規定詳見03G101—1 P48)

(二)箍筋按設計要求。

3.墻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max{2×laE,≥2×600}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n=[(laE-0.1)÷0.15+1]×2+[(洞口寬-0.05×2) ÷間距+1]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

n=(洞口寬-0.05×2) ÷間距+1

(圖示詳見03G101—1 P51)

注意:頂層連梁和中間層連梁的箍筋布置范圍不一樣。

3) 拉筋(詳見03G101—1 P51注)

(二)暗梁:

1)主筋長度L=間梁凈長+錨固;

2)箍筋布置到暗柱邊50mm;

3)拉筋間距為箍筋的2倍。

建議計算順序:暗柱(端柱)—暗梁(連梁)—墻豎向筋—墻水平筋—拉筋

★剪力墻鋼筋下料和計算時的幾點注意事項:

(1) 墻身拉筋遇連梁、暗梁時要設,遇暗柱時不設,暗柱本身有拉筋時要計算。

(2) 墻身300以下洞時一般不考慮(扣減)。

(3) 暗梁的鋼筋要錨入暗柱中。

(4) 暗梁連梁的墻身水平筋照設,豎向筋沒有設計說明時照設。

(5) 水平筋遇框架柱時不斷開。

(6) 暗柱中圖低標拉筋的計算,標的不計算。

(7) 暗梁、連梁均設拉筋。

(8) 暗柱、連梁、暗梁保護層按墻計算。

(9) 一般情況下,暗柱箍筋布筋范圍按全高減50mm計算。

(10) 樓層連梁兩側暗柱內不設置連梁箍筋,長城杯暗柱中每邊加一個連梁箍筋。

(11) 暗梁在暗柱內不布置箍筋。

(12) 墻身水平筋長度不減暗柱,墻身豎向筋布筋范圍要減暗柱

(13) 墻身、連梁、暗梁拉筋均按梅花布置,暗柱不按梅花布置,按節點詳圖布置。

(14) 墻身、暗墻、暗梁綁扎搭接處箍筋加密[5d(100)]。

七、樓梯鋼筋(略)

八、二次結構:

配筋帶:縱筋長度=墻凈長+2×錨固長度(laE或la)

箍筋按設計要求

過梁:縱筋長度=洞口寬+2×錨固長度(laE或la)

門抱柱(框):縱筋長度=洞口高+2×錨固長度(laE或la)

零星鋼筋:據實計算。

最新回復

陽陽 at 2007-6-05 13:00:45

鋼筋算量基本方法

第一章 梁

第一節 框架梁

一、首跨鋼筋的計算

1、上部貫通筋

上部貫通筋(上通長筋1)長度=通跨凈跨長+首尾端支座錨固值

2、端支座負筋

端支座負筋長度:第一排為Ln/3+端支座錨固值;

第二排為Ln/4+端支座錨固值

3、下部鋼筋

下部鋼筋長度=凈跨長+左右支座錨固值

注意:下部鋼筋不論分排與否,計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在標注梁的下部縱筋時可以不輸入分排信息。

以上三類鋼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錨固問題,那么,在軟件中是如何實現03G101-1中關于支座錨固的判斷呢?

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以上三類鋼筋的支座錨固判斷問題:

支座寬≥Lae且≥0.5Hc+5d,為直錨,取Max{Lae,0.5Hc+5d }。

鋼筋的端支座錨固值=支座寬≤Lae或≤0.5Hc+5d,為彎錨,取Max{Lae,支座寬度-保護層+15d }。

鋼筋的中間支座錨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構造鋼筋:構造鋼筋長度=凈跨長+2×15d

抗扭鋼筋:算法同貫通鋼筋

5、拉筋

拉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2×11.9d(抗震彎鉤值)+2d

拉筋根數:如果我們沒有在平法輸入中給定拉筋的布筋間距,那么拉筋的根數=(箍筋根數/2)×(構造筋根數/2);如果給定了拉筋的布筋間距,那么拉筋的根數=布筋長度/布筋間距。

6、箍筋

箍筋長度=(梁寬-2×保護層+梁高-2×保護層)+2×11.9d+8d

箍筋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2+(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1

注意:因為構件扣減保護層時,都是扣至縱筋的外皮,那么,我們可以發現,拉筋和箍筋在每個保護層處均被多扣掉了直徑值;并且我們在預算中計算鋼筋長度時,都是按照外皮計算的,所以軟件自動會將多扣掉的長度在補充回來,由此,拉筋計算時增加了2d,箍筋計算時增加了8d。(如下圖所示)

7、吊筋

吊筋長度=2*錨固+2*斜段長度+次梁寬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夾角=60°

≤800mm 夾角=45°

二、中間跨鋼筋的計算

1、中間支座負筋

中間支座負筋:第一排為Ln/3+中間支座值+Ln/3;

第二排為Ln/4+中間支座值+Ln/4

注意:當中間跨兩端的支座負筋延伸長度之和≥該跨的凈跨長時,其鋼筋長度:

第一排為該跨凈跨長+(Ln/3+前中間支座值)+(Ln/3+后中間支座值);

第二排為該跨凈跨長+(Ln/4+前中間支座值)+(Ln/4+后中間支座值)。

其他鋼筋計算同首跨鋼筋計算。

三、尾跨鋼筋計算

類似首跨鋼筋計算

四、懸臂跨鋼筋計算

1、主筋

軟件配合03G101-1,在軟件中主要有六種形式的懸臂鋼筋,如下圖所示

這里,我們以2#、5#及6#鋼筋為例進行分析:

2#鋼筋—懸臂上通筋=(通跨)凈跨長+梁高+次梁寬度+鋼筋距次梁內側50mm起彎-4個保護層+鋼筋的斜段長+下層鋼筋錨固入梁內+支座錨固值

5#鋼筋—上部下排鋼筋=Ln/4+支座寬+0.75L

6#鋼筋—下部鋼筋=Ln--保護層+15d

2、箍筋

(1)、如果懸臂跨的截面為變截面,這時我們要同時輸入其端部截面尺寸與根部梁高,這主要會影響懸臂梁截面的箍筋的長度計算,上部鋼筋存在斜長的時候,斜段的高度及下部鋼筋的長度;如果沒有發生變截面的情況,我們只需在“截面”輸入其端部尺寸即可。

(2)、懸臂梁的箍筋根數計算時應不減去次梁的寬度;根據修定版03G101-1的66頁。

第二節 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對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簡單的解釋,與框架梁鋼筋處理的不同之處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設置時不再區分加密區與非加密區的問題;

2、 下部縱筋錨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縱筋錨入支座,不再考慮0.5Hc+5d的判斷值。

未盡解釋請參考03G101-1說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負筋的延伸長度為Ln/3;

2、下部縱筋端支座錨固值處理同框架梁;

3、上部縱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錨固長度=支座寬度-保護層+梁高-保護層+Lae,第二排主筋錨固長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錨,再橫向彎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圍為≥0.2Ln1≥1.5hb;

7、 側面構造鋼筋與抗扭鋼筋處理與框架梁一致。

第二章 剪力墻

在鋼筋工程量計算中剪力墻是最難計算的構件,具體體現在:

1、剪力墻包括墻身、墻梁、墻柱、洞口,必須要整考慮它們的關系;

2、剪力墻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種轉角形式;

3、剪力墻在立面上有各種洞口;

4、墻身鋼筋可能有單排、雙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鋼筋不同;

5、墻柱有各種箍筋組合;

6、連梁要區分頂層與中間層,依據洞口的位置不同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

需要計算的工程量

第一節 剪力墻墻身

一、剪力墻墻身水平鋼筋

1、墻端為暗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長-保護層+彎折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彎折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2、墻端為端柱時

A、外側鋼筋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

內側鋼筋=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B、外側鋼筋不連續通過 外側鋼筋長度=墻長-保護層+0.65Lae

內側鋼筋長度=墻凈長+錨固長度(彎錨、直錨)

水平鋼筋根數=層高/間距+1(暗梁、連梁墻身水平筋照設)

注意:如果剪力墻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鋼筋時,其中間水平鋼筋在拐角處的錨固措施同該墻的內側水平筋的錨固構造。

3、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

當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兩邊截斷,分別向下彎折15d。

二、剪力墻墻身豎向鋼筋

1、首層墻身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身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身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墻身豎向鋼筋根數=墻凈長/間距+1(墻身豎向鋼筋從暗柱、端柱邊50mm開始布置)中間層 無變截面 中間層 變截面

頂層 內墻 頂層 外墻

4、剪力墻墻身有洞口時,墻身豎向筋在洞口上下兩邊截斷,分別橫向彎折15d。三、墻身拉筋

1、長度=墻厚-保護層+彎鉤(彎鉤長度=11.9+2*D)

2、根數=墻凈面積/拉筋的布置面積

注:墻凈面積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連)梁,即墻面積-門洞總面積-暗柱剖面積 - 暗梁面積;

拉筋的面筋面積是指其橫向間距×豎向間距。

例:(8000*3840)/(600*600)

第二節 剪力墻墻柱

一、縱筋

1、首層墻柱縱筋長度=基礎插筋+首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2、中間層墻柱縱筋長度=本層層高+伸入上層的搭接長度

3、頂層墻柱縱筋長度=層凈高+頂層錨固長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頂層錨固要區分邊、中、角柱,要區分外側鋼筋和內側鋼筋。因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錨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據設計圖紙自由組合計算。

第三節 剪力墻墻梁

一、連梁

1、受力主筋

頂層連梁主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中間層連梁縱筋長度=洞口寬度+左右兩邊錨固值Lae

2、箍筋

頂層連梁,縱筋長度范圍內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寬-50*2)/間距+1(頂層)

中間層連梁,洞口范圍內布置箍筋,洞口兩邊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寬-50*2)/間距+1(中間層)

二、暗梁

1、主筋長度=暗梁凈長+錨固

2、箍筋

第三章 柱

KZ鋼筋的構造連接

第一章 基礎層

一、柱主筋

基礎插筋=基礎底板厚度-保護層+伸入上層的鋼筋長度+Max{10D,200mm}

二、基礎內箍筋

基礎內箍筋的作用僅起一個穩固作用,也可以說是防止鋼筋在澆注時受到撓動。一般是按2根進行計算(軟件中是按三根)。

第二章 中間層

一、柱縱筋

1、 KZ中間層的縱向鋼筋=層高-當前層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層伸出樓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間層的箍筋根數=N個加密區/加密區間距+N+非加密區/非加密區間距-1

03G101-1中,關于柱箍筋的加密區的規定如下

1)首層柱箍筋的加密區有三個,分別為: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2)首層以上柱箍筋分別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區長度均取Max{500,柱長邊尺寸,Hn/6};梁節點范圍內加密;如果該柱采用綁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圍內同時需要加密。

第三節 頂層

頂層KZ因其所處位置不同,分為角柱、邊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種柱縱筋的頂層錨固各不相同。(參看03G101-1第37、38頁)

一、角柱

角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角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1.5Lae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柱頂部第一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8d

柱頂部第二層:≧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二、邊柱

邊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邊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邊柱頂層縱筋的錨固分為內側鋼筋錨固和外側鋼筋錨固:

a、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b、外側鋼筋錨固長度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內側鋼筋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外側鋼筋錨固長度=Max{1.5Lae ,梁高-保護層+柱寬-保護層}

三、中柱

中柱頂層縱筋長度=層凈高Hn+頂層鋼筋錨固值,那么中柱頂層鋼筋錨固值是如何考慮的呢?

中柱頂層縱筋的錨固長度為 彎錨(≦Lae):梁高-保護層+12d

直錨(≧Lae):梁高-保護層

注意:在GGJ V8.1中,處理同上。

第四章 板

在實際工程中,我們知道板分為預制板和現澆板,這里主要分析現澆板的布筋情況。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單向或雙向,單層或雙層)、支座負筋、分布筋 、附加鋼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撐腳鋼筋 (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一、受力筋

軟件中,受力筋的長度是依據軸網計算的。

受力筋長度=軸線尺寸+左錨固+右錨固+兩端彎鉤(如果是Ⅰ級筋)。

根數=(軸線長度-扣減值)/布筋間距+1

二、負筋及分布筋

負筋長度=負筋長度+左彎折+右彎折

負筋根數=(布筋范圍-扣減值)/布筋間距+1

分布筋長度=負筋布置范圍長度-負筋扣減值

負筋分布筋根數=負筋輸入界面中負筋的長度/分布筋間距+1

三、附加鋼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鋼筋)、支撐鋼筋(雙層鋼筋時支撐上下層)

根據實際情況直接計算鋼筋的長度、根數即可,在軟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輸入法輸入計算。

第五章 常見問題

為什么鋼筋計算中,135o彎鉤我們在軟件中計算為11.9d?

我們軟件中箍筋計算時取的11.9D實際上是彎鉤加上量度差值的結果,我們知道彎鉤平直段長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應該是1.9D,下面我們推導一下1.9D這個量度差值的來歷:

按照外皮計算的結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線計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這里D取的是規范規定的最小半徑2.5d,此時用后面的式子減前面的式子的結果是:1.87d≈1.9d。

梁中出現兩種吊筋時如何處理?

在吊筋信息輸入框中用“/”將兩種不同的吊筋連接起來放到“吊筋輸入框中”如2B22/2B25。而后面的次梁寬度按照與吊筋一一對應的輸入進去如250/300(2B22對應250梁寬;2B25對應300梁寬)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軟件是如何處理的?

當梁的中間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時,我們在軟件直接輸入當前跨右支座負筋和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的鋼筋。軟件計算的原則是支座兩側的鋼筋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進行錨固;判斷原則是輸入格式相同則通過,不同則錨固。如右支座負筋為5B22,下一跨左支座負筋為5B22+2B20,則5根22的鋼筋通過支座,2根20錨固在支座。

梁變截面在軟件中是如何處理的?

在軟件中,梁的變截面情況分為兩種:

1、當高差>1/6的梁高時,無論兩側的格式是否相同,兩側的鋼筋全部按錨固進行計算。彎折長度為15d+高差。

2、當高差<1/6的梁高時,按支座兩側的鋼筋不同的判斷條件進行處理。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我們如何處理柱縱筋?

如果框架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發生變化,柱縱筋的處理分兩種情況:

1、若柱縱筋采用電渣壓力焊,則按柱頂層的混凝土強度等級設置;

2、若柱縱筋采用綁扎搭接,例如1~2層為C45,3~10層為C35,則柱要分開來建立兩個構件:一個為C45,為3層,但3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目的是不讓2層作為頂層計算錨固;另一個構件建立1~10層,1~2層只輸入構件截面尺寸及層高,鋼筋信息自3層開始輸入,這樣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鋼筋施工技術交底
鋼筋計算原理及計算方法
建筑工程預算編制技巧:梁鋼筋
鋼筋翻樣基礎知識
建筑工程鋼筋抽料知識總結
梁柱板鋼筋平法標注圖解(免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会宁县| 临高县| 衡山县| 读书| 苍南县| 乐陵市| 凤阳县| 安西县| 河津市| 会同县| 景泰县| 凉城县| 韶山市| 曲周县| 滨海县| 鄂温| 文昌市| 璧山县| 新竹县| 黑河市| 凤凰县| 芦山县| 临城县| 呼玛县| 政和县| 诸城市| 登封市| 衡南县| 望江县| 蓝山县| 冷水江市| 商城县| 隆回县| 青阳县| 阿拉善左旗| 固原市| 库车县| 桂阳县| 阳泉市| 禄劝|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