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鐘偉 通訊員 王永軍 “職業教育是有層次的,單純的傳授知識技能、訓練謀生手段,受教育者以此為業延續生命,是低層次的教育。”山東省平陰縣職業教育中心校長馬扶祥認為,要打造高品質的職業教育,職業學校更應重視培養人文素養,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關注他們未來繼續發展的潛力和職業生涯發展的空間,絕不能搞所謂的“唯技能論”。“職業教育還需關注一個人的生存、關注一個人的身心發展,這是對一個人獲得自由、尊嚴及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呵護。” 馬扶祥認為,盡管在中職學校的各科教學中都具有人文性,但它們并不能單獨擔負起人文教育的重任,德育、語文、禮儀等基礎學科也并不自然而然地就是人文教育。使這些學科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的并不單純是學科領域,而是“人文導向”。基于上述認識,該校構建了由“人文教育特色課”、“綜合素質拓展課”、“校長大講堂”三條主線組成的人文素質課程框架,將人文感性教育和責任理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使中職人文教育走出一條創新之路。 人文教育特色課是該校開設的一門針對人文教育最直接的課程,也是重點校本課程之一,在一、二年級重點開設。人文課教師分專題上課,涵蓋傳統文化、心理導航、文化沙龍、熱點追蹤、敏感話題、 案例剖析、時事開講、禮儀培訓等內容,采用論壇形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旨在通過潤物無聲的人文情愫滲透,逐步提升中職學生的人文品質。 人文教育特色課選取的教學內容有別于傳統的教材內容,多來自生產一線、生活以及個人的經驗、社會文化等,具有社會性、生活性、實用性、針對性、趣味性等特征,對培養中職學生的綜合素養起到了良好作用。該校汽車維修專業畢業生張紅彥說:“我們每天都要和客戶打交道,在學校參加的禮儀講座給了我很大幫助,很多客戶都向經理反映我不但維修技術好,而且待人接物也與眾不同。” 綜合素質拓展課是一門體驗式教學課程,主要用講座和現場訓練的方式,通過開展一些有計劃的活動和游戲,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情境,營造一個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在體驗、分享、交流、整合和應用等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進而達到“認識自我、改變自我、完善自我”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 據馬扶祥介紹,學校正逐步嘗試對培訓模式進行深入改革,爭取做到總體設計體現職業學校特色,內容設計立足學生志趣,模塊設計強化實踐操作,主題設計立足長遠發展。“結合目前以游戲為主的培訓形式,今后將逐步增加素質觀念滲透,從心理健康、職業道德、職業規劃、校園安全、自律服從、團隊意識、人際關系、溝通協作等方面加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下午課外活動時舉行的“校長大講堂”是該校進行人文教育的又一亮點,馬扶祥第一個登上“校長大講堂”。馬扶祥曾在鄉鎮一線工作多年,而臺下聽講的學生又多是農村來的孩子,他結合學生特點和農村實際,用生動詼諧的語言和身邊的事例與學生談心,一個個比喻讓形象立體起來,一個個例子讓理論鮮活起來,一句句網絡熱詞讓學生們在開懷大笑中收獲至理。 “‘校長大講堂’不只是我一個人講,而是所有校級干部都要面向全體學生講課,以后中層干部也要講,這才是真正的全員育人。”在馬扶祥的帶動下,其他校級干部挨個兒登上講臺,“職教發展趨勢”、“中職生如何為將來做準備”、“讓父母以我為榮”……校長們從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出發,選題準確而全面,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學生們都說:“以前校長總是坐在莊嚴的主席臺上,感覺離我們很遠,現在走到了我們中間,好親切!”“校長大講堂”儼然成為該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 由于授課內容多來自生產、生活實踐,來自師生的人生經驗和社會文化,更加貼近中職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授課形式靈活多樣,人文素質課程成為平陰縣職教中心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