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日前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監獄法等七部法律個別條款的決定》,《決定》對七部法律的相關條文進行了修改,以與即將于明年1月1日生效的新刑事訴訟法相銜接。而其中關于律師法的銜接性修改,尤其引起律師界、法學界的關注。
與現行刑訴法相比較,在進一步重申“尊重與保障人權”原則的基礎上,新法在進一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權益方面作出了努力。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不斷擴大和強化他們獲得律師法律幫助和辯護的權利。與此相適應,新刑訴法對刑事案件中的律師權利也作了實質性的修改和調整。
比如,根據新法,律師在案件偵查階段就可以辯護人的身份介入,有權持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會見在押或者被監視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等等。這些法律規定,都是對律師依法履職的切實保障,本質上都是為了更充分地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進一步縮小控辯雙方的力量比差,使刑事審判更趨向于客觀和公正。
對新刑訴法以及此次律師法的銜接修改,法學界和律師界乃至社會各界的評價總體上是正面的和肯定的。在肯定法律進步的同時,人們如今更為關心的似乎是新法的司法操作和實際落實問題。前不久在浙江杭州召開的全國刑事訴訟法年會上,就重點討論了新刑事訴訟法的實施問題。研討會期間,與會代表不僅非常關心司法機關正在草擬的執行新法的司法解釋內容,提出了諸多細化操作的建設性意見,還對有可能影響律師執業權正常行使、有可能直接損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權益的“司法潛規則”提出了批評,希望在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和司法工作機制的改革中,予以革除和杜絕,以全面提升我們刑事司法的民主化、科學化和法治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