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大學生就業難系列之一 開欄的話:目前,大多數2013屆大學畢業生已經落實了工作崗位,但仍有相當部分人在奔波尋找工作。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里?本刊自今日起開辟“透視大學生就業難”專欄,從國家產業布局和人才供需關系、單位用人標準、大學生擇業觀、大學生家長職業觀、大學生涯教育、大學創業就業教育、高校人才培養定位及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大學生弱勢群體就業歧視等多個角度,剖析形成這一問題的深層原因,提出建設性建議。歡迎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學、教育科研機構的教育工作者和專家學者來稿來信,共同探討和推進這一問題的解決。來稿來信請寄yujk@edumail.com.cn。 緩解大學生就業難——人才結構與產業結構有效對接 近些年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逐漸顯現,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和就業領域中突出的問題之一。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多種多樣,但人才結構不能有效對接產業結構、兩者的變化和調整步伐不同步,導致人才的供給與需求脫節,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從1999年高等教育擴招開始,我國的人才結構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大學生從過去百里挑一的“天之驕子”,迅速演變成普通勞動者。在2000年,我國全部勞動年齡人口中有大學學歷的人僅占4%,到了2012年,有大學學歷的人已經超過了12%。而在這十余年增長的約1億勞動年齡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的勞動年齡人口就增加了大約8000萬。可見大學擴招在改變我國勞動力隊伍的學歷結構方面,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產業結構變化中的問題制約大學生就業 在人才結構發生變化的同時,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在持續發生。但是,產業結構的變動與人才結構的變動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偏差,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經濟發展方式長期轉而不變,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速度太慢,削弱了經濟增長對大學生就業的吸納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停留在粗放型階段,雖然采取了多種措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但收效卻并不明顯。其主要特征就是依靠大規模的投資而非依靠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投資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大多數年份都要遠超消費的貢獻率。而我國投資的主要方向,則集中到了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鐵(路)、公(路)、機(場)”等方面。這些產業雖然對高端勞動力也有一定的需求,但絕大多數需求都是以不需要太高學歷和技能的勞動力為主。僅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表房地產業為例,2000年,我國的房地產企業數量為47518萬家,從業人員為1994.3萬人。到2011年,房地產企業的數量上升到72280家,而吸納就業人數也躍升到3852.5萬人,十年間幾乎翻了一番。其結果,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中,就出現了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普通勞動力“用工荒”、但高校畢業生卻“就業難”的奇怪現象。 其次,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阻礙了對大學生的就業需求。一般來說,第三產業是吸納大學生就業最多的產業。大學生不僅集中在傳統第三產業的部門就業,即使在工業企業就業的大學生,絕大多數也從事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管理等工作,也即在生產服務業領域就業,實質是在第三產業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就業的大學生,也絕大多數是在農村的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運輸、管理等農村的三產就業。 雖然我國的第三產業有所發展,但相對于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而言,依然相對滯后,目前僅占GDP的45%左右。和國際水平相比,差距更為明顯。目前發達國家第一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均降到5%以下,而第三產業的產值和就業比重均已達到65%以上。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后,使得勞動力大量滯留在第一、第二產業。更應該引起關注的是,近些年來,盡管各種產業振興和鼓勵性政策層出不窮,但第三產業的發展卻出現了相對滯后甚至倒退的勢頭。從改革開放以來的1978年至2012年的35年間,第二產業有18年即超過一半的時間里增速要超過第三產業。在2006年至2010年期間,第二產業年均增長12.1%,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1.9%,第三產業要比第二產業慢0.2個百分點。特別是2008年年底開始實行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以來,第二產業的增速就一直快于第三產業的增速,其中2009年快0.6個百分點,2010年擴大到2.7個百分點,2011年為1.7個百分點。2012年,第三產業增速有所回升,但也僅僅是取得了和第二產業一樣的增速,并未呈現出超速發展的勢頭。 再其次,在產業地區結構方面,我國產業地區布局的不平衡限制了大學生就業的范圍。一方面,我國的大學生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等發達地區和中心城市,這些地區雖然吸納大學生就業能力較強,就業機會較多,但普遍面臨著人口壓力過大、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西部、農村、基層等產業雖不發達但對大學生有強烈需求的地區,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卻遠遠不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產業較為發達的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區,勞動力隊伍中大學生的數量也依然偏低。大學生的過度集中導致在局部地區就業形勢嚴峻,同時另一些地區和部門卻無法招到所需有的大學生。 最后,高校專業結構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不相匹配。國內許多高校只顧追求建設研究型大學或綜合型大學,并未根據自身實力和社會需求設置學科,反而紛紛增設諸如法律、金融等熱門專業,加之沒有良好的師資隊伍,致使熱門專業的畢業生反而成了“冷門畢業生”。高校專業設置趨同化現象突出,導致某些專業人才嚴重過剩。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資料顯示,2012年,全國高校新增或調整的本科專業為1850個。但相比于旺盛的增設專業需求,同年全國范圍內撤銷的本科專業數量僅為32個,而在2006年至2011年,每年撤銷的專業數量都低于這個數字。另據麥可思發布的《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披露,2013年本科就業紅牌警告專業(即就業率低、薪資低,且供大于求的專業)包括動畫、法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與工程、數學與應用數學、體育教育、生物工程、英語等。而且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專業連續三年(2011-2013)都是就業紅牌專業。 與此同時,由于職業技術教育的滯后,致使我國產業發展急需的專門型人才普遍缺乏,技工短缺現象嚴重。據統計,當前我國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及具有相當水平的技能勞動者僅占所有城鎮從業人員的33%,包括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工在內的高技能人才則僅占技能勞動者的21%,而發達國家的這兩個比例分別是50%以上和30%。 四大舉措調整人才結構和產業結構關系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錯位所致。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要調整產業結構,也要在調整教育結構上面下功夫。換句話說,要在“供給”和“需求”兩方面同時著手,雙管齊下,才能真正有效地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為此,必須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步伐,使國民經濟增長盡快從投資驅動模式向消費驅動模式轉變。我國目前的以投資驅動拉動國民經濟增長的發展方式,使得經濟增長對普通勞動力的需求要大大高于對以大學生為主體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相比之下,消費驅動型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特征是強調創新、服務和質量,是信息化、現代服務業相融合及低碳發展的新型道路,以滿足居民更高層次上的物質和精神上的追求。毫無疑問,這將大大擴展大學生的就業空間,增加大學生的就業渠道。 第二,加快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盡快提高第三產業的比重。第三產業涵蓋了除農業、工業、建筑業以外的所有行業,包括交通運輸、金融、教育、旅游等多個產業部門。近些年來,第三產業一直充當了吸納大學生主力軍的角色,特別是隨著新興服務業、網絡服務業這些新興業態的發展,對于拉動大學生就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產業也是吸引大學生創業、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主要產業部門。當前,應借助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戰略部署,促進第三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據國家發改委的一項研究顯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將增加600余萬人;而且隨著城鎮化率的提高,第三產業就業比率會以遞增的速度增加。 第三,在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更注重地區布局的合理性,分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從大學生的就業意向看,絕大多數大學生愿意到企業效益好、工資待遇高、職位穩定的企業去。但我國競爭力強、待遇好的企業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和東部地區,致使大學生就業區域過于集中。而廣大的西部地區卻由于產業經濟不發達,即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性的政策,也難以吸引到更多的大學生加盟。因此,在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應更重視產業的區域發展平衡性。 第四,大力調整教育結構,使高等教育更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求。高等院校應該主動面向勞動力市場,認真調研勞動力市場現狀,科學預測勞動力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層次結構,不斷促進人才結構的優化。增強高校專業設置的自主權,改變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防止高校“千校一面”的雷同化趨勢,突出特色和優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將職業教育放到特殊重要的位置,對綜合類院校、專業院校、高職院校等進行細分。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高校,應該面向社會需求,緊緊抓住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李長安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系主任、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博士后) 《中國教育報》2013年9月2日第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