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學段制定傳統文化教育實施方案
記者:要全方位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校園,還有其他什么方式嗎?
左東嶺: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讓青少年在網絡上學習。課堂外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讀書會就是很好的方式。但必須把課程教育和這些文化滲透結合在一起,全方位進校園指的是營造一個傳統文化的氛圍和環境,但僅僅營造氛圍是不夠的,僅僅有課堂教育也是不夠的,需要把兩個方面結合起來。
記者: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各個學段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對此您們有什么建議?
張思鋒:作為市級教研部門負責人,我認為在區域推進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校園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并指導各校建立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形成符合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等學生的認知規律,相互銜接的大課程觀下的課程體系。結合課程改革,開發強化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校本課程。教學形式應力求生動活潑,注重實效。
第二,要挖掘思想品德、語文、歷史、地理和音樂、美術等學科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加強課程整合的研究,使之適應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教學要求。在此基礎上系統研制、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內容。
第三,定期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主題活動。利用豐富多彩的各種活動,把中華民族勤勞、仁愛、孝親、堅強、包容、樸實和自省的美好品格教育融入其中。利用各種形式,營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氛圍。
第四,盡快補充和調整現有教師知識結構,通過培訓等手段盡快使現有教師短時間內適應要求,完成教學任務。結合學科特點,組織語文、思品、歷史、地理、美術、音樂、體育、科學等學科通過課堂教學,統一開展相應的傳統文化教學。
第五,在各級各類考試中,尤其是中考和高考中充分發揮考試導向作用,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納入考試中,并在課程實施水平評估工作中予以體現。
第六,在學校切實推進傳統文化課程,開展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追求滲透到教育生活的各個領域,真正化外為內,讓文化真正重生。
優秀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科學規劃、統一安排,讓傳統文化教育與學校教育緊密融合起來。
左東嶺: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規定了幼兒園、中小學、大學等每個階段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和內容,但是最好能分解成可操作的東西,可以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學習階段來制定。比如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我們可以吸取中國古代教育的一些經驗,一是把一些很重要的很優秀的篇章先背下來,二是先把漢字寫好了。這個階段以背誦和臨摹為主。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可以把一些中國古代經典中比較容易理解的內容在課堂上講解。到了初中的時候,建議開經典導讀課。現在很多人文科的學生說沒讀過《紅樓夢》,可以在初中的時候把四大名著先讀了,這樣就會有比較好的基礎。高中時候可以以選修本為依托,讀精選出來的最經典的傳統文化內容,如《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到了大學,就可以以原始經典作為他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但經典并不是凝固的。在清代,小說是上不了臺面的,但《紅樓夢》卻成了經典。所以,我們需要重新界定經典的內涵。把這些篩選出來的經典有效傳播給各個年齡段的學生。經典嵌在腦子里以后,對一個人人生目標的確定,對一個人人生境界的提升,對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絕不僅僅是一朝一夕的事,絕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是全社會的事。但是,學校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通過學校教育走入社會的。(記者 汪瑞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