虺龍紋沖牙
玉虺龍紋沖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沖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沖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陜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沖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飾紋臥虎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后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云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復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云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于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
玉勾云紋燈
玉勾云紋燈,戰國,高12.8cm,盤徑10.2cm,足徑5.9cm。
燈白玉質,有赭色沁。燈盤中心凸雕一五瓣團花為燈芯座。盤外壁和燈柱上部飾勾云紋,內壁及燈柱下部飾勾連云紋,底座飾柿蒂紋。
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新形勢,社會環境和人文氛圍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變,玉雕作品的風格也為之一新,新穎的造型和先進的工藝成為創作的主流,開創了玉雕史上新的藝術流派。本器的座、柱、盤分別由三塊玉雕成,嵌粘密實,紋飾精美,富有層次感,顯示出精湛的雕刻技術。造型設計獨具匠心,燈柱上部處理成三棱形,下部為圓柱形并收腰,于簡單流暢的造型中又顯露出豐富的變化。目前所知,此燈為孤品。
玉鏤雕龍形佩
玉鏤雕龍形佩,戰國,長21.4cm,寬10.9cm,厚0.9cm。
玉料呈青色,有深淺不同的灰白和褐色沁斑。佩體片狀,龍形,兩面鏤雕相同紋飾。龍張口回首,龍身滿飾谷紋,尾上雕一大鳥,龍頭內外側及尾部又各凸雕一小鳥。于龍身中部有一圓形鉆孔。
此器1977年于安徽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墓為戰國晚期的楚墓群,距楚國都城壽春僅20公里。同此形制的玉佩,該墓共出土兩件,出土時分別置于人體盆骨的左右,顯然是主人佩戴的成組玉佩之一。此種龍鳳佩是戰國時期特有的造型,手法夸張,圖紋精美,線條卷曲相連,龍鳳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制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此器體大且完好精美,實屬罕見,顯示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
玉扭絲紋瑗
玉扭絲紋瑗,戰國,直徑8.3cm,厚0.3cm。清宮舊藏。
瑗呈內、外雙重環狀,環面飾扭絲狀紋飾,兩環相連之6處,其中3處飾橫向的扭絲紋。兩環間有細長的透孔相隔,共6處,其中3條透孔中部開圓形小孔,應為穿繩懸掛所備。
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新石器遺址中就已出現內、外雙重的環形玉,可見這類玉環源遠流長,但在戰國玉器中這類器物并不多見,尤其是扭絲紋環形玉多為單層,所以此雙重玉瑗更顯珍貴。
玉鏤雕螭龍合璧
玉鏤雕螭龍合璧,戰國,直徑11cm。清宮舊藏。
此璧為新疆和田青白玉制,局部有色變,圓形,內、外邊沿略平。璧兩面皆飾凸起的谷紋,作交錯的斜線排列,谷粒呈旋狀。璧孔內鏤雕一螭龍。
谷紋璧是戰國時期常見的玉器,此件玉璧較一般的戰國谷紋璧更為精致,谷粒圓旋高聳,其精致整齊超乎一般。所雕螭龍細頸粗身,肌肉微隆,挺胸似直立,尾自身后上沖貼于頸,形似猛獸,表現出蓄勢待發之狀。商、周以來,對于兇猛動物的表現多集中于頭部,而對體形的表現則有所不足。此件戰國璧之螭龍身體態勢的刻畫極為生動,在造型藝術表現上是一重大進步。作品自中部對半剖開,成一對合璧,從剖口看,并非原設計,應是重大事件發生時臨時所致。
玉鏤雕雙鳳式璜
玉鏤雕雙鳳式璜,戰國,長13.7cm,高6.2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柳公鄉2號墓出土。
璜玉色暗青,表面有沁斑,并有較亮的玻璃光澤。器呈扇面形,較薄,邊緣呈凹凸齒狀。璜兩面形式和雕紋相同,表面鋪飾谷紋,谷粒呈菱面狀,微凸起,谷紋間又有6處卷云紋,其形與鳳尾相似。璜頂部鏤雕一對相背的鳳,細身長尾,尾端粗而回卷,與鳳首相對,鳳身局部有較多的鏤孔,可穿繩系掛。
戰國時期,璜是玉組佩的重要組件,用作佩玉的璜一般都制造精致,除表面花紋外,很多玉璜還特加裝飾。這件玉璜表面的云紋及頂部的雙鳳飾紋在目前已知的戰國玉璜中是僅見的。
玉云紋劍首
玉云紋劍首,戰國,外徑5.3cm,厚0.7cm。清宮舊藏。
此劍首玉質青白色,呈薄片狀,中心有圓孔,一面花紋較復雜,環孔有一周6瓣柿蒂紋,其外又有兩周陰線勾云紋。另一面以雙陰線分為內外兩區,內區素而無紋,有3個隧孔,外區飾“丁”形勾云紋。
玉劍首中以圓形劍首最為常見,但像這種兩面飾花紋的作品并不多見。
玉谷紋璏
玉谷紋璏,戰國,長6.5cm,寬2.3cm,高1.4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這種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戰國玉器中很少出現。作品呈長方形,片狀,兩端向下卷,表面飾凸起的谷紋,每3個谷粒為一組,以陰線相連。
關于古代玉劍飾的各部位名稱,文獻記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時代、地區間的稱謂差別。宋以來的古代圖冊中,多把此類作品標注為“璏”。吳大澂《古玉圖考》把這類玉件稱為“璲”,但古文獻中把“璲”釋為與劍飾有別的佩玉,吳大澂是將劍鞘視為劍衣,將玉飾視為服飾的延伸。從考古發現看,它是飾于劍鞘側面的玉件。目前所見這類玉飾主要為長短兩種,其花紋、形制多有變化。
玉云紋珌
玉云紋珌,戰國,高6.3cm,寬5.95cm,厚2.25cm。清宮舊藏。
玉料為青白色,表面有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帶。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兩側內凹,中部向兩面凸起,表面飾陰線勾云紋,勾云紋中又有細陰線環形圖及雙短線。
此作品底面有細陰線花紋,應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雙孔,穿有繩結、長穗,是清宮所為。劍珌是劍鞘底端的飾物,所處位置很低,不能再飾長穗,此作品于宮內可能作為人身掛件或器物掛墜使用。
玉獸面紋劍格
玉獸面紋劍格,戰國,高2.2cm,寬5.5cm,厚1.7cm。清宮舊藏。
劍格為新疆和田玉質,青白色,截面為菱形,兩端薄,中間厚,兩面均飾獸面紋。獸面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顯,獸面兩側飾勾云紋。作品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劍柄。全器邊棱鋒利,光亮度強。
玉螭鳳云紋璧
玉螭鳳云紋璧,戰國,寬14.2cm,璧徑11.5cm。
此璧為新疆和田白玉制。璧兩面各飾勾云紋6周,勾云略凸起,其上再刻陰線成形。璧孔內雕一螭龍,獸身,獨角,身側似有翼,尾長并飾繩紋。璧兩側各雕一鳳,長身,頭頂出長翎,身下長尾卷垂。
此玉璧不僅螭龍、鳳鳥造型生動,璧表面的紋飾也不同于一般作品,沒有采用常見的谷紋、蒲紋、乳丁紋,而是采用了勾云紋,使其與螭龍、鳳鳥的搭配更為和諧,且加工精致。目前所見的戰國玉璧中此件玉璧最為精致。從樣式上判斷,此器應是佩掛于人身的大型組佩中部的主要飾件,佩帶者應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玉獸面谷紋璧
玉獸面谷紋璧,戰國晚期,璧徑16.5cm,孔徑4.8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墓出土。
璧玉料呈綠色,因埋藏產生褐色沁。璧較大,略薄,兩面飾紋相同。璧外緣和近孔邊緣以單陰線為界,中部以兩周陰線隔為內、外兩區。內區飾谷紋,谷紋微凸起,呈旋狀,其上又加陰線旋紋。外區一周飾3組雙身獸面紋,獸面較寬,朝向內孔,以細陰線刻出,獸面兩側有伸出的肢體,細而長,似蛇身,交叉盤繞,獸面及獸身的局部以粗而淺的陰線界出。
這種獸面谷紋璧在戰國及漢代墓葬中多有出土,以4組獸面紋者最為常見,獸面多朝向璧的外緣。
玉龍首璜
玉龍首璜,戰國晚期,長17.4cm,高6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出土。
璜玉料暗青色,局部有因埋藏浸蝕而產生的色變,片狀,弧形,約為三分之一圓周。璜兩端雕側面的龍首圖案,其形似獸,耳貼于頸部,上唇厚大,下唇尖細,嘴部鏤空且刻有齒紋。璜身飾凸起的谷紋,谷粒間以細陰線勾連。璜的上部中間有一小孔,供穿繩系掛。
龍首玉璜在商代已出現,一般為單龍首,璜體似龍身。西周時期出現了雙龍首璜,璜身多飾以弧線勾連而成的龍身。戰國時期的龍形佩較多,其中一些制成了璜形。這類龍首璜的璜身完全沒有龍的含義,所表達的內容較龍形璜更為寬泛。此璜為戰國時期龍首璜中較大的作品,兩端的龍嘴可懸掛其它佩件,因而應是成組玉佩中位于上部的玉件。
玉鏤雕雙龍首佩
玉鏤雕雙龍首佩,戰國晚期,長13.5cm,高7cm,厚0.3cm。1977年安徽省長豐縣楊公鄉戰國晚期墓葬出土。
佩青玉制,有色變沁斑,薄片狀,整體呈“弓”字形。佩以中線為對稱軸,對接雙龍,兩端雕龍回首仰視,唇吻部位卷曲夸張。龍身短而寬,飾凸起的谷紋,谷紋以短陰線勾連。佩中部廓外上、下鏤雕云紋,上部及兩下角都有鏤雕的孔洞,可穿繩。
這件玉佩為成組玉佩中部的中心玉件。這類帶有前肢的半身龍玉佩在戰國玉佩中非常罕見。
春秋
玉虺龍紋沖牙
玉虺龍紋沖牙,春秋,長7.4cm,端寬1.5cm,厚0.3cm。
玉沖牙為新疆和田玉制,青白色,局部有褐色沁斑。器片狀,形似弧形長牙,上端寬而方,下端略尖,中上部有孔,可穿繩懸掛。沖牙表面飾陰線刻出的花紋,線條呈方折狀,圖案中隱有多個虺龍紋。此種方折的陰線紋圖案在陜西地區發現的一些春秋時期的玉器上也可見到,據此推測這件玉沖牙為春秋時期我國西部地區的作品。
此件作品造型簡練而凝重,代表了春秋時期關中地區佩玉的風格。
玉飾紋臥虎
玉飾紋臥虎,春秋中期,長7.7cm,寬2.2cm,厚0.3cm。清宮舊藏。
玉虎用青白色玉料,片狀,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褐色色變。虎伏狀,整體呈“弓”字形,頭部刻畫精細,張口,上唇上卷與鼻相連,前后足皆呈臥狀,尾大而上卷,虎身飾“人”字形陰線虎皮紋,四肢飾勾云紋。
在春秋及戰國早期墓葬中曾多次發現玉虎,其往往被成雙使用,可能具有合符的功用。春秋時期的玉虎一般比此件更寬,且飾紋更復雜,而這件作品的造型較一般作品更為生動,形態準確。“人”字形虎皮紋繼承了商、周玉器的某些裝飾風格。作品中部有孔,虎尾及口部亦呈旋孔狀,皆可穿繩懸掛。此玉虎可能是成組玉佩中用于中部的玉件,較一般玉虎更為珍貴。
玉龍紋璜
玉龍紋璜,春秋晚期,長9.3cm,璜面最寬6.3cm,厚0.3cm。
此玉璜為新疆和田青玉制,表面有因埋藏而產生的色變,局部呈黃褐色。體扁平,扇面形,弧度超過半圓,此形制在春秋時期的玉璜中非常少見。璜兩面滿飾隱起的勾云紋,紋飾密集,局部組成側面的獸面形。璜兩端為側面龍首形,邊緣沿龍首之形呈凸凹變化。
璜類玉器產生于新石器時代,用作禮器與佩玉。西周時期盛行以璜作雜佩,一套佩玉中出現多重玉璜,自上而下排列,這一時俗影響一直延至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璜形玉佩在玉器中所占比例較大。這件玉璜僅上部有一孔,兩端無孔,下方不能再掛物,應為懸置在成組佩玉最下端的玉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