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課堂之
第十四篇
多少人栽在一個“改”上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論語·衛靈公》
有句俗話:“人非圣賢,孰能無過?”
犯錯并不要緊,關鍵是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栽兩個跟頭。
孔子曾評價顏回,說他“不遷怒,不貳過”。不貳過,就是說不犯相同的錯。這個可不簡單啊,不易做到。因為有的人犯了錯,連承認的勇氣都沒有,還為自己找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男子漢大丈夫說不低頭就不低頭!好像承認錯誤就是失敗、丟面子的事情,而堅持錯誤就是男子漢的表現,這確實不是一件值得稱道的事。
孔子在《論語》中同樣說過這么一句話:“過則勿憚改。”憚,就是害怕。有了過錯,就別怕改。
唯有改了,才能有更大的進步。死不悔改、嘴硬對自己沒有什么好處。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有了錯誤而不改正,這便真叫錯誤。孔子這句話,是給那些知錯不改的人敲的警鐘。大而言之,知過不改,堅持錯誤,不僅有損名聲,還有亡國亡身的危險。
孔子對于過錯的看法,概括來說就是:一個人有過錯不要緊,只要能改過就好。如果有過錯而不肯改,就成了大過,真正的過錯。
孔子在處理過失和改過的關系方面,強調改過,他把道德修養過程也看做是改過遷善的過程。孔子說:“丘有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自己犯有過錯,并認為過錯被別人所了解,是自己的幸運。他反對對過錯采取不承認的態度,“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過飾非,把過錯掩蓋起來,是不對的。他還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他認為君子的過錯,好比日食和月食,他有過錯,人人都看得見,他改正了,人人都仰望他尊敬他。孔子提出“過則勿憚改”的要求,還說,“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要正確對待自己的過錯,也要正確對待別人的過錯,要容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過去的錯誤采取諒解的態度。
孔子要人知過、改過的思想,涉及人犯錯誤的必然性以及人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和改正錯誤的問題,還涉及如何對待別人的批評和如何對待別人的錯誤的問題,這些思想對我們今天仍然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