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天氣時而潮濕時而降溫,家中也變的十分潮濕。其實空調的制冷功能和除濕功能都能應對回南天,那么這兩個功能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實踐出真知
讓我們拿起我們手中神奇的遙控器做個實驗吧
實驗環境
15平方米左右的客廳,室外溫度為35℃,室內溫度為29℃。
實驗過程
將空調調為除濕模式,15分鐘后溫度慢慢降了下來,并穩定在了26℃。隨后,關閉空調等室內溫度升至29℃后,再次打開空調啟動“制冷”模式,溫度設置為26℃,不到10分鐘后,室內溫度降了下來并維持在26℃。
多次測試結果發現,空調的除濕功能確實能夠使室溫降到26℃的舒適溫度,在體感上也和制冷模式沒有太大區別!
那么,除濕模式可以代替制冷模式嗎?兩者的功耗是否相同呢?
“除濕”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制冷模式。在除濕模式下,為了達到較好的除濕效果,空調一般在低風量下工作,這時空調室內機換熱器的溫度更低,更利于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水,在除濕模式下空調會間歇性啟動壓縮機這個“耗電大戶”,除濕的同時使室內溫度降下來;而制冷模式下,壓縮機將會在未達到預定溫度時一直處于啟動狀態。
乍一看似乎除濕要省電多了呀
可是通過大量的空調能效試驗顯示,空調器在壓縮機穩定運行,室內出風量最大的情況下,制冷效率最高。那么相對的,除濕模式下,壓縮機間歇啟停,加上風量較低,其制冷效率自然大打折扣。
簡單打個比方,正常制冷模式下,空調用了2度電,產生了6度的冷量;除濕模式下,空調用了1度電,產生了1.5度的冷量。表面上除濕模式少用了1度電,其實不然。反過來想想就明白了,如果要維持房間在一定溫度下,需要6度的冷量,那么制冷模式只需2度電,而除濕模式卻需要4度電,差距是不是立馬出來了。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怎樣合理使用空調的除濕模式呢?
除濕模式更適用于梅雨季節水汽較多的時候,也就是這幾天了,開機發現空調有異味,可以找家電哥預約家電清洗噢~
專業人士建議,在溫度相對較低、濕度較大的晚上開啟除濕模式,以達到調節房間溫濕度的效果,而在室外溫度較高的白天,還是“制冷”好一點。
更多關于家電家居的百科請關注家電哥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