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曖昧”這個詞,有書君個人理解,應該指的是一種模糊不清的,只可意會、不可明說的感情吧。
其實,我們都知道,在情感的世界里,含蓄地吐露心聲,有時候,比直截了當地表白,更具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
在這里,有書君想和大家分享唐朝女皇武則天一首曖昧到極致的詩詞《如意娘》,以及它背后所隱藏的故事。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話說武媚娘作為唐太宗朝的才人,始終得不到皇上的恩寵。
在唐太宗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頗有心機的武媚娘,早就暗度陳倉,與當時的太子李治眉來眼去了。
這李治本就是性格軟弱之人,有很強的戀母情結。面對御姐類型的武媚娘的誘惑,更是毫無免疫力。兩人躲過老皇帝的目光,偷偷的滾到了一起。
及至唐太宗駕崩,李治順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按照慣例,作為先皇的妃子,武媚娘被送進了感業寺。她原本指望著李治能救她于苦海,讓她早日回到宮中,獨占榮寵。
不料,這一等,就是四年。
一開始,新皇帝還對她心心念念。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政務的繁忙,再加上后宮佳麗三千,也就慢慢的淡忘了這個曾經讓他戀戀不舍的女子。
作為曾經能馴服烈馬的女中豪杰,武則天可不愿意像尋常女子那樣,伴著青燈、佛經,消耗完自己的青春。在尼姑庵里終老,這是她絕對不能接受的。
但是她也明白,自古帝王多薄情,既然李治可以喜歡她,自然也可以喜歡上別的女人。
她該怎么辦呢?愁腸百轉間,面對著暮春的景色,感嘆著流光的飛逝,武則天的內心充滿了悲涼與不安。
忽然,她心中有了主意。她知道皇帝是個優柔寡斷、容易心軟的人,不如把相思之情傾訴于紙上,或許能重新吸引回他的關注。
于是,百感交集中,武媚娘提筆,一首《如意娘》一蹴而就。
“看朱成碧思紛紛”,首句就相當的曖昧,賦比興兼具。
表面上看,是說春天的時光就要過完了,曾經的姹紫嫣紅,紛紛離開枝頭,而綠蔭卻越來越濃了。
實則,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思念之情。正因為我一心牽掛著皇上,神不守舍的,才會目光迷離,將紅的也看成是綠的。心境怎么也不能靜下來。
更深層的意思,是想表明:可憐我一個弱女子,孤單一人,沒有人扶持。正如紅花失去了綠葉的相扶,不能長久。暗喻自己命運的不幸。
“朱”和“碧”,強烈的色彩反差,構成了視覺和情感上的強烈對比和沖擊。雖然是暮春時節,但眼前的綠意,卻讓人的心中倒添涼意。
“憔悴支離為憶君”,從外表寫到內心,似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味道。
雖然,我被遺棄在這里,但我卻不敢有絲毫的埋怨。只是默默地祈禱,希望有一天能與陛下重逢。
這兩句詩,顯得無比的落寞與哀怨,道盡了一個思婦內心無限的凄涼與牽掛,又怎能不讓人為之動容。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含有幾分的決然,又有幾分的高傲,也有一點小小的乞求。
你相信我對你的感情嗎?如果你還對我的一片真情表示懷疑的話,那盡管來打開我的箱子,我因為思念留下的淚水,把石榴裙都染得斑斑淚痕,洗刷不掉了呢。
說相思,卻不直言相思,而是從“看朱成碧”,“憔悴支離”,乃至到淚跡斑斑的裙子上,側面反映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這樣曖昧的傾訴,反而能將情感渲染得愈加的濃烈。
所以,當看到這首詩時,多情皇帝李治一顆柔軟的心一下子被打動了,他不禁也流下了眼淚。
他覺得,作為堂堂的一國之君,竟然連一位弱女子也保護不了嗎?于是,皇帝終于排除了萬難,迎接武則天回宮。
不得不說,武則天是個心機極深的女子。
她明白皇帝的軟肋所在。所以,一首曖昧的詩,便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幫她扭轉人生的命運走向。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復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