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有驕慢與嗔怒。如果不能克服這些不善法,他將無法獲得世間的成就,更別說出世間的成就。
世間成就的獲得,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若擁有真誠的朋友與大量的人脈,這個世間沒有何事他不能做成。
同樣的道理,出世間成就的獲得,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善知識與和睦的同修。若缺乏善知識的幫助與安寧的修行環境,他將很難證得涅盤與道果。
驕慢屬於貪心,它是五蘊當中的一種。嗔怒屬於嗔心,同樣是五蘊當中的一種。而五蘊,正是修習禪定的天敵。
在佛法修行當中,若禪修者還不能去除這些態度,他就無法證得禪定。但是,如果能去除這些態度,他不但能夠證得禪定,還可能證悟道果,乃至成就阿羅漢。
一個有名的例子,便是闡陀尊者的故事:他與我們的釋迦菩薩,同一天誕生于迦毗羅衛城淨飯王的宮殿中,他是淨飯王一個女奴的兒子。
小時候,他是釋迦菩薩的玩伴。這使他的心中,生起了很大的驕慢。他於佛教僧團中出家後,總是這樣想:
這是我的國王,佛陀是我的玩伴,法是我們的法。當釋迦太子厭離世間時,是我跟隨他到阿拏摩河邊,沒有其他人跟隨他。舍利弗與目犍連等人,只是後來才開的花……
由於這種驕慢的態度,他總是口出粗暴的言語。他不尊敬那些大長老,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等。
因此,沒有比丘與他建立友善的關係。佛陀在世時,他也無法證得禪定或道果,因為他無法去除驕慢與嗔怒。
在般涅盤的當天晚上,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僧團應對闡陀尊者執行梵罰,即:所有比丘都不準跟闡陀尊者說話,即使闡陀尊者想找他們說話亦然。
當沒有人與闡陀說話時,他的驕慢與嗔怒就漸漸消失了。這項羯磨法(僧團的決議),執行於佛陀般涅盤後的五個月,地點在憍賞彌的瞿師多僧寺。
之後,闡陀尊者離開了瞿師多僧寺,前往鹿野苑附近的仙人住處僧寺。雖然他很精進地修行止觀禪,但仍然無法證得道果。
因此,有一天,他去請求阿難尊者幫助解決他的問題。為什麼他不能成功呢?他辨識五蘊無常、苦、無我的本質,但是他不修行緣起法。
因此,阿難尊者教導他修行緣起的方法,並教他《迦旃延經》。聆聽阿難尊者的說法,並依照修習之後,他證悟了須陀洹初果。他繼續修行,很快地成就了四果阿羅漢。
所以,如果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惡劣性格,並且能以正確的方法修行止禪與觀禪,則他能夠證得禪定與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