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從來都不是讓父母省心的主兒。從事心理學和兒童教育學工作20多年的諸富祥彥教授,向焦慮中的父母傳遞了正確的養育男孩的方法:充滿愛心的觸摸、親吻和擁抱,關注他們的日常學習、玩耍,以及人生中每一個重要時刻,積極肯定和認可男孩的每一個進步和變化,培養男孩的學習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讓那個不怎么聽話、老愛打鬧玩游戲的小男孩,成長為一個自信、堅強又溫和的男人。
諸富祥彥,教育學博士,現任日本明治大學文學部教授,同時擔任教育咨詢師、日本超個人心理學學會會長、教師支援會代表、中央教育審議會專門部專門委員、日本咨詢學會常任董事長、日本教育咨詢學會董事、日本產業咨詢學會董事、日本學生指導學會常任董事長。
20年來作者秉承“所有孩子誕生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有意義的”理念,幫助過許多抱有各式各樣育兒煩惱的家長。主要著作:《生存困難時代的幸福論》、《父母是怪物!?》、《您的孩子要是一直這樣下去可不得了啊》等。
和母親相親相愛,可以培養男孩子的自信
“每天不是說他就是生氣,實在讓人受不了?!?br> “總是惹我生氣,我和孩子都精疲力竭了。真不知該怎么辦才好?!?br> 作為一名教育咨詢師,問起有兒子的母親的煩惱時,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為了這孩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必須要嚴格地管教他才行”。眼前浮現的,也都是母親們那下定狠心的模樣。
正因為覺得必須得嚴加管教,才總是嚴厲地斥責孩子。這可以說是作為家長對責任感的一種表現吧。
可是說白了,在孩子上小學以前,管教什么的完全可以不用理會。
我覺得孩子能不能度過一個幸福漫長的人生,取決于到6 歲時他能否體會到“母親是非常愛我的”。
我認為育兒有三個階段:
① 相親相愛期——0~6 歲,就是所謂的嬰幼兒期(從出生一直到幼兒園或學前班)。
?、?管教期——6~12歲,就是所謂的兒童期(小學時代)。
?、?照看期——10~12 歲以后,直到18 歲左右,就是所謂的青春期(從小學的高年級到進入大學為止)。
對于育兒,特別是對于培育男孩子來說,最重要的階段就是在相親相愛期(0~6歲)這段時間里,父母,尤其是母親,無論發生了什么,都要毫不吝惜地給予孩子愛。孩子通過不斷獲取愛,才能逐漸在心中形成一種“一旦發生問題,母親都會站在我這邊”的安全感。之后孩子會以這份安全感為根基,不斷地去挑戰各種各樣的新事物。最終,男孩子們會擁有“即使失敗,也不會被世界拋棄”、“自己是懂得努力的人”這樣的自信(肯定自我)。
這份自信,這種“只要自己努力就什么都能做到”的肯定自我的感情,便是決定男孩子一生的基礎。
擁有了它,孩子會懂得堅持到底,即使遇到困難也會繼續努力。
如果到男孩6 歲為止,母親都還沒有將這個“心的基礎”培育出來的話,對孩子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會在孩子20 歲以后慢慢地顯現出來。到6歲時育兒方面的問題涌現出來,等家長意識到它的時候已經是措手不及了。
具體來講,很容易培養出不懂得堅持的孩子。比如上大學時每節課都去,卻在考試的時候缺席,從而導致留級留了好幾年;又或者是一直都在找工作,卻在面試那天沒去??偸窃谶@種很重要的時候掉鏈子。
和上述的這種一到關鍵時刻就掉鏈子的男性聊過天以后,我注意到了大家的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沒有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快樂玩耍的回憶。
“左思右想,實在找不到小時候和媽媽一起快樂玩耍的回憶。全都是訓斥我的回憶……”
“整天就知道催促我趕緊去學習,趕緊去學習。完全不記得媽媽對我溫柔過。”
其實,他們的母親并不是不愛孩子。對于一位母親來說,正因為希望孩子可以好好地成長,才會嚴格地訓斥他,讓他養成學習的習慣。
只不過就結果而言,很多孩子為此失去了在關鍵時刻學會努力這件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
很多母親常說“我兒子已經是小學生了,來不及了……”,其實完全來得及,意識到的時候就是起點。從今天開始盡情地去愛孩子吧,讓孩子感覺到“我是被愛著的”。這會成為孩子在關鍵時刻努力的動力,成為他一生的財富。
★ 對孩子說我愛你
“正雄,我好愛你哦?!?br> “小健是媽媽的寶貝哦?!?br> “對我來說和君是最重要的。”
因為是母子,所以“即使不說出來對方也能明白”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根源。無論是父母和子女,還是夫妻,愛如果不說出來的話,是無法傳達給對方的。即使是覺得有點害羞的語言,也要不斷地大膽說出來。
★ 要毫不吝嗇地去擁抱和碰觸孩子
傳達愛的方法并不是只有語言。時不時地給予孩子一些擁抱與觸碰吧。
充滿真心地去擁抱孩子
觸摸孩子
緊緊地抱住孩子
親吻孩子的臉頰
日本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碰觸,比其他國家要少很多。這會給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
也許您會擔心,如果那樣做的話,孩子豈不是會變得很驕縱?對男孩子那樣好嗎?不過,類似這種擔心是完全不需要的。
孩子很喜歡充滿真心的擁抱和碰觸。他們會感到自己是如此地被愛護著,從而產生肯定自我的感情。
——
觸摸與親吻,能解決許多心理上的問題
實際上,像是觸摸、緊緊地擁抱、親吻臉頰這類身體上的接觸,對養育年幼的孩子來說是最有利的武器。
比如說,剛開始學習走路的孩子會央求父母抱他,而母親這時候的回答往往是“不行,必須自己練習走路”。
這種時候,應該把他抱一會兒,然后問他:“要不要再走走看?”這樣做的話,大多數的孩子會點頭說“嗯”,然后又開始自己走路。被母親抱著,會使孩子產生“沒關系,媽媽很喜歡我”的安全感,從而產生去挑戰走路的想法。
那么,如果母親不接受孩子的撒嬌,只是一味地讓他“繼續努力”的話,會變成怎樣呢?
孩子會失去發泄感情的地方,從而開始出現夜里哭泣、鬧人、任性、挑食、欺負弟弟妹妹、不去幼兒園等的問題。而母親又會因為這些問題不斷地去訓斥孩子,結果只會使情況惡化。
孩子心理問題的絕大部分會以:①語言化(不要、不想干那件事,我討厭媽媽,不想去幼兒園之類的語言),然后是②行為化(欺負弟弟妹妹、亂扔東西等出氣的行為),還有③身體化(夜里哭泣、肚子疼、頭疼、吮吸指頭)等的方式表現出來。
解決這類問題的最好方法就是身體上的碰觸!經常和孩子進行觸摸、緊抱、親吻等身體接觸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慢慢安定下來,那些問題和行為也就會隨之消失了。另外,孩子主動黏著父母撒嬌是育兒狀況良好的證據。玩耍的時候,玩一些父母和孩子能夠相互碰觸的互動游戲也是很有效果的
男孩子和母親可以是“戀人”關系
母親們經常會咨詢我這樣一個問題:“我自己的情緒波動總會影響到孩子。要不就是很嚴厲地訓斥孩子,要不就是一點都不訓他……我很擔心這種時緊時松的育兒方式對孩子會有不好的影響?!?br> 確實,根據自己的心情去育兒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在同樣一件事上,由于母親的心情不同,有時會訓斥孩子,有時會什么都不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覺得“不知道要怎么做才會被愛”、“說不定爸媽沒有愛自己”而感到不安。
可是話說回來,母親會變得情緒急躁,歸根結底還是因為一直和孩子在一起而沒有辦法調整自己的情緒。
如果母親外出工作的話,視線便會轉到工作上,也比較容易去調整內心。對于當今充滿教育熱情的母親們來說,調整內心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正因如此,我在很多地方對母親們說,“在孩子3 歲之前,不要光靠自己去帶孩子”。
“母親在孩子3歲以前不應該工作。把孩子放到幼兒園太可憐了,孩子必須由母親的雙手帶大?!背钟写祟愓f法的人不在少數,而我很反對這種說法。
對于把房間弄臟、一刻都靜不下來、沒有禮貌這些事像家常便飯一樣的男孩子來說,24小時都跟孩子在一起生活的母親們不得不跟在他屁股后邊跑。越是喜歡干凈整齊的母親就越是感到急躁,壓力也不斷累積。終于,壓力突破界限,“火山”爆發,母親對孩子大怒:“你給我適可而止!!”
這對母親和孩子來說是一件不幸的事。不管是總把手和衣服弄臟,還是一刻都靜不下來,這都是男孩子天生的性格而非缺點。即使放任不管,他們也會隨著成長變得能夠很好地適應社會。
不改掉孩子這些“壞毛病”決不善罷甘休的母親們,便會經常對孩子發脾氣訓斥孩子,這樣會使孩子積累“反正我就是個不行的孩子”、“我是個讓母親費神的壞孩子”這種否定自我的負面想法。
基本上母親與兒子之間的關系像“戀人”一樣就OK 了。要重視男孩子可以從母親那里感受到被愛的這種LOVE&HAPPY的關系。管教要在不破壞這種關系的情況下適當地進行。
越是認真的母親,就越有必須要好好地教育他、男孩子不能總是撒嬌這種責任感??墒?,因為這種責任感而感到急躁,累積壓力的話,豈不是得不償失嗎?
“即使是短時間的兼職,在外面工作可以讓自己保持自我?!?br> “想把孩子寄放到幼兒園,自己朝九晚五地工作。每天回家以后就三個小時的話,應該可以滿面笑容地與孩子度過。”
像這樣考慮的人并不少。那么,有這種想法的母親真的應該去工作嗎?根據各類調查結果顯示,全職主婦的壓力,要高過一邊朝九晚五地工作一邊育兒的母親。
就算一天只有幾個小時也好,建議全職主婦把孩子交給保姆照看,自己和朋友去卡拉OK唱唱歌啊,去餐廳坐坐啊,給自己創造一些屬于自己的時間。消除壓力,調整自己心情這件事和孩子內心的安定是相連的。沒有比為了孩子而忍耐,積累壓力,最后把焦躁又發泄到孩子身上這種事更愚蠢的行為了。這樣做的話,孩子的內心也會變得很不安定。
在育兒方面,沒有什么是比母親內心的安定更加重要的了。據我所見,在青春期以后產生問題的男孩,絕大多數是家中第一個孩子。
這是因為第一次生孩子,又是異性,所以做母親的很難理解男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再加上周圍沒有人可以依靠,母親便會變得急躁起來。而母親的這種急躁也會使孩子做出一定的反應。
再次重申一遍,世界各地的心理學調查顯示,在3 歲之前孩子由母親的雙手養大比較好的這種3歲娃神話,沒有得到任何的證實。無論是哪種心理學或是社會學資料,都顯示在育兒的母親當中,壓力最大的就是全職主婦,其次是朝九晚五工作的母親,壓力最小的則是在這段時間工作的母親。
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外出工作,我從心底希望母親們可以重視自己內心的安定。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什么是比有一個內心安定的母親在身邊更加重要的了。
7~12 歲,父母的態度可以培養孩子超越困難的能力
從孩子6 歲開始到10~12歲,也就是說在孩子進入小學的這五六年里,是一個轉變家庭教育模式的時期。家長應和孩子之間一邊保持相親相愛的氣氛,一邊轉換成管教模式。
這個時期的男孩,開始學會如何去控制自己,通過學校生活和運動,學會如何讓自己去配合社會的規則。
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時,正是實施管教的重要時期。要將世間的規則、應該做的事、不能做的事都教給他們。
在這些當中,希望母親們可以遵守以下的三點原則:
① 父母不要什么事都替他做。
?、?讓孩子對自己的失敗負責。
③ 讓孩子自己考慮解決的方法。
管教小學期的男孩子時,雖然總是會不由地就大聲斥責他,對他發怒,但到頭來卻還是嬌縱他;雖然生氣地訓斥他“你為什么總是那樣啊”,卻還是會將孩子忘帶的東西給他送去;給孩子再買一個他弄丟的東西;或者是每天早上都叫他起床……你是否也曾經這樣過呢?
雖然嘴上對孩子嘮嘮叨叨地發脾氣,結果卻總是不停地幫他善后處理一切糟糕的事。
一直這樣下去的話,孩子那種“反正媽媽會幫我弄好的”的想法會越來越重,從而會變成一個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人。
即使是忘帶東西,父母也絕對不要給他送去。這樣做的話他就不得不自己去解決,比方說向朋友去借。為了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孩子會記住下次一定不會再忘帶東西了。
不管什么事母親都幫孩子善后的話,孩子會產生“反正有媽媽呢,她會幫我處理的”這種依賴想法。對于老師的批評也會漸漸不當一回事。
還有,如果總對孩子嘮嘮叨叨的話,孩子就會產生“我是個老忘東西的沒用的人→所以忘帶了也很正常→讓媽媽給我送來”的想法。孩子就會無法改掉忘帶東西的這個毛病。
也許您會覺得孩子老忘帶東西的話多可憐啊,可是,總讓母親替自己擦屁股的話,長此以往,就會變成這種毫無責任感的大人:
打工快要遲到的時候,會讓母親跟店里說。
在工作上弄丟了很重要的文件,卻因為不知該怎么辦,就一直置之不理。
因為他們是在完全沒有自己的事要自己去做這種自立精神和責任感的情況下長大的。
這樣的人今后即使成為社會的一員,碰到什么也會立刻怪罪到別人身上:“要是上司告訴我一聲的話,就不會變成現在這樣了?!边@和都是因為媽媽沒叫我起床才會睡過頭是一樣的邏輯。他已經養成了不考慮自己有什么責任,而把責任全部推給別人的習慣。
為了孩子將來不會變成那樣的人,母親該怎么做?當孩子忘帶東西的時候,不要光是訓他“你為什么總是這樣啊”,而要讓孩子自己去思考“當忘帶東西的時候,要怎么做才好呢”。
解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前一天晚上把要帶的東西都準備好放在門口,或是早上起來再次確認一下記事本等。如果孩子想不出什么好辦法的話,母親可以幫助他一起思考。雖然即使那么做了,問題也總是無法很快得到解決,也請母親們千萬不要著急。
育兒最重要的就是耐心。不是將失敗簡單地歸于零,而是訓練孩子自己去思考失敗以后該怎么辦。
請千萬記住,嘴上嘮叨之后還是幫孩子擦屁股的這種育兒方法,會妨礙孩子長成一個像樣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