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1 22:09:17|  分類: 甘肅省慶陽市西峰 |舉報 |字號 訂閱

    我出生在甘肅省寧縣瓦斜鄉一個農家,6歲開始上學,一年后,父親中風癱瘓了,家里的日子此后一直緊巴巴的,生活非常清貧。

 

    父親生病后,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肩上,記憶中母親永遠是小跑著做事,她要伺弄20畝地,要照顧不能自理的父親,還要供年幼的孩子上學。這種經年累月地身心疲憊,一點點地吞筮了母親的健康,1995年,母親在一個午后突然倒下,就再也沒能起來。

 
 

    母親的突然病逝幾乎把我砸懵了,雖說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一直以來我都是在幫媽媽做事,打豬草、給父親接屎接尿、自己養兔子交學費……。我心疼媽媽,但還沒能到能支撐起這個家的時候,也一直從心里對媽媽有很強的依賴,正因如此,媽媽的突然離去,使我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埋葬媽媽后,回到凌亂不堪的家里,看著歪坐在炕上神情恍惚的父親,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必須擔負起這個家,生活也許會更艱辛,但我必須擔著它繼續下去。

 
 

    那一年我上初三,正在準備中考。在繁重的課業與父親病弱的身體之間,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要學會蒸饃、洗衣服、要伺候父親起居,還要從書本上學一些不懂的護理知識……此外,在學習上我一點也不敢放松,母親希望我能上大學,這也是她臨終前最大的遺憾,她知道我喜歡讀書。

 

    也就在這一年,我參加了全國初中化學大賽,獲得甘肅賽區的一等獎,并在6月份的初中畢業統考中,考出了全縣第二的好成績;8月份,我參加了全縣中專招生考試,以第四名的成績被慶陽師范錄取。我沒像媽媽希望的那樣考高中上大學,因為我必須及早自立。

 

 
 

    接到錄取通知的興奮很快就被“500元學費和父親怎么辦”的痛苦所取代。學校所在地離家25公里,坐機動三輪車也要走一個小時,往返照顧父親根本不可能。當時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輟學,靠打工掙錢照顧父親;另一條路就是背起父親去上學,在學業與生活的壓力下經受更多的艱辛。

 

    我喜歡讀書,所以后一條路是我惟一的選擇。我也曾經是一個戀家的孩子,記得第一天上學,就是被姐姐騙著留在教室里的,可后來我就喜歡上了讀書。上學遲到,怕被老師批評,我會站在外面聽一上午課;冬天上學路遠天黑,心里雖然害怕,卻從來沒有成為我上學的障礙,家里的一條狗陪送了我很多年。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書本了解外面的世界,喜歡在書中幻想未來,學校、老師、同學成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內容。所以,我不能舍棄上學。

 
 

    就這樣,開學前,我把家里積存下來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和一些雜糧全部賣掉,湊了1000元錢,之后帶著癱瘓的父親來到25公里以外的西峰市,開始我的中師生活。

 

    我在學校附近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了間平房,又用家里的破鐵桶做了個簡易火爐,再搭個鍋灶,就這樣把我和父親的家支了起來。

 

    因為是師范,所以我每月有四五十元的生活費,這樣多少能補貼一下我的生活費用。每天早晨6:00起來,我總是先到學校上早操,在學校吃早餐,再打一份回來給父親。之后去上課,到十點課間操時,我再跑回去,幫父親穿衣服洗漱,再把便盆、收音機等東西放在他隨手能夠得著的地方。中午回來比較細致地做一道飯,下午去上課,晚上再做飯,吃完飯后到學校上晚自習。學校9:30下晚自習10:00熄燈,因為和爸爸住在一起,我晚上能多看會兒書。

 

    這樣一天下來,我總共要在學校和家之間在穿梭6次,休息日趕上天好,我還會用架子車拉爸爸出去曬太陽,散散心。一次中午放學回家來,一進屋便是刺鼻氣味,因為沒搞好,爸爸把大便弄得到處都是。看著爸爸很緊張的樣子,我心里很難受,就給他洗涮收拾。再洗菜做飯時,我就會有難受的感覺……不過慢慢地,我也習慣了,并且能盡量提前把一些事做好。爸爸有時看著我會很難過,覺得是他拖累了我,一直到去世時他都這樣對我說,可我從來沒有累的感覺。爸爸不知道,其實他也是我的精神寄托,有他在,我心里覺得踏實,能用自己的手給爸爸做飯,我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


       五一放假三天,從一家長那里獲知我的一位學生,竟獨自在山邊菜地搭建起來的竹棚里住了三天。學生懂事上進,很討老師們喜歡。像王芳所說,如果可以的話,但愿我能一直帶到高三畢業,因為我對他了解最多。為此,特意在周日晚上給孩子們觀看電影《背著爸爸去上學》,希望能用電影主人公原型,李勇的成長經歷去指引他、激勵他。

帶著爸爸去上學
李 勇(現任西北師范大學團委副書記)

我出生在甘肅省寧縣瓦斜鄉一個農家,6歲開始上學,一年后,父親中風癱瘓了,家里的日子此后一直緊巴巴的,生活非常清貧。

父親生病后,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肩上,記憶中母親永遠是小跑著做事,她要伺弄20畝地,要照顧不能自理的父親,還要供年幼的孩子上學。這種經年累月地身心疲憊,一點點地吞筮了母親的健康,1995年,母親在一個午后突然倒下,就再也沒能起來。

母親的突然病逝幾乎把我砸懵了,雖說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一直以來我都是在幫媽媽做事,打豬草、給父親接屎接尿、自己養兔子交學費……。我心疼媽媽,但還沒能到能支撐起這個家的時候,也一直從心里對媽媽有很強的依賴,正因如此,媽媽的突然離去,使我一下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埋葬媽媽后,回到凌亂不堪的家里,看著歪坐在炕上神情恍惚的父親,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必須擔負起這個家,生活也許會更艱辛,但我必須擔著它繼續下去。

那一年我上初三,正在準備中考。在繁重的課業與父親病弱的身體之間,我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我要學會蒸饃、洗衣服、要伺候父親起居,還要從書本上學一些不懂的護理知識……此外,在學習上我一點也不敢放松,母親希望我能上大學,這也是她臨終前最大的遺憾,她知道我喜歡讀書。

也就在這一年,我參加了全國初中化學大賽,獲得甘肅賽區的一等獎,并在6月份的初中畢業統考中,考出了全縣第二的好成績;8月份,我參加了全縣中專招生考試,以第四名的成績被慶陽師范錄取。我沒像媽媽希望的那樣考高中上大學,因為我必須及早自立。

接到錄取通知的興奮很快就被“500元學費和父親怎么辦的痛苦所取代。學校所在地離家25公里,坐機動三輪車也要走一個小時,往返照顧父親根本不可能。當時擺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條是輟學,靠打工掙錢照顧父親;另一條路就是背起父親去上學,在學業與生活的壓力下經受更多的艱辛。

我喜歡讀書,所以后一條路是我惟一的選擇。我也曾經是一個戀家的孩子,記得第一天上學,就是被姐姐騙著留在教室里的,可后來我就喜歡上了讀書。上學遲到,怕被老師批評,我會站在外面聽一上午課;冬天上學路遠天黑,心里雖然害怕,卻從來沒有成為我上學的障礙,家里的一條狗陪送了我很多年。我越來越習慣于通過書本了解外面的世界,喜歡在書中幻想未來,學校、老師、同學成為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內容。所以,我不能舍棄上學。

就這樣,開學前,我把家里積存下來的200公斤玉米、400公斤糜子和一些雜糧全部賣掉,湊了1000元錢,之后帶著癱瘓的父親來到25公里以外的西峰市,開始我的中師生活。

我在學校附近以每月40元的租金租了間平房,又用家里的破鐵桶做了個簡易火爐,再搭個鍋灶,就這樣把我和父親的家支了起來。

因為是師范,所以我每月有四五十元的生活費,這樣多少能補貼一下我的生活費用。每天早晨6:00起來,我總是先到學校上早操,在學校吃早餐,再打一份回來給父親。之后去上課,到十點課間操時,我再跑回去,幫父親穿衣服洗漱,再把便盆、收音機等東西放在他隨手能夠得著的地方。中午回來比較細致地做一道飯,下午去上課,晚上再做飯,吃完飯后到學校上晚自習。學校9:30下晚自習10:00熄燈,因為和爸爸住在一起,我晚上能多看會兒書。

這樣一天下來,我總共要在學校和家之間在穿梭6次,休息日趕上天好,我還會用架子車拉爸爸出去曬太陽,散散心。一次中午放學回家來,一進屋便是刺鼻氣味,因為沒搞好,爸爸把大便弄得到處都是。看著爸爸很緊張的樣子,我心里很難受,就給他洗涮收拾。再洗菜做飯時,我就會有難受的感覺……不過慢慢地,我也習慣了,并且能盡量提前把一些事做好。爸爸有時看著我會很難過,覺得是他拖累了我,一直到去世時他都這樣對我說,可我從來沒有累的感覺。爸爸不知道,其實他也是我的精神寄托,有他在,我心里覺得踏實,能用自己的手給爸爸做飯,我有一種很舒服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