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公訴機關指控,秦志暉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間,捏造損害楊瀾、張海迪、羅援等人名譽的事實,編造、散布虛假信息攻擊原鐵道部,引發大量網民轉發和負面評論。
秦志暉編造、散布虛假信息是為了自我炒作、引起網絡輿論關注、提升個人知名度,歸根到底是想非法牟取經濟利益。不料卻因損害他人名譽、嚴重危害社會秩序、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而觸碰了法律法規的底線,可能以誹謗罪、尋釁滋事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不可否認,網絡走進尋常百姓家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它給很多普普通通的人提供了話語權,讓大家有了暢所欲言的機會和才能展示的平臺。讓它更好,更快,更健康地發展,是許許多多人的愿望。但是,網絡也存在著虛假信息、惡意炒作、侵犯隱私等問題,嚴重時可能引發社會動蕩。因而,對網絡謠言非整治不可。
網絡是虛擬的,但人們在網上也不能為所欲為,必須負起營造誠信網絡的責任,堅守做人的道德與良知,堅守文明上網的"七條底線",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最起碼要做到"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秦志暉等網絡大V落入法網警示人們,如果言行出界就必然會被追責。這給數量高達幾億的網民敲響了警鐘,也必然會震懾沒有底線的網絡不法者。
整治網絡謠言,不僅需要每一個網民的自律,更重要的是相關法律法規的介入。有法學家說:"謠言的傳播不是言論自由",用法律法規打擊網絡謠言,不是限制、剝奪公民的言論自由,而是讓言論更健康,從而保障所有人的合法權益。所以必須建立問責機制,用重拳懲治編造、傳播謠言的用心不良者,對參與或因疏于監管導致虛假信息傳播、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也應一同依法依紀嚴肅追究責任。
整治網絡謠言,網民要提高防忽悠的能力。"謠言止于智者",這是許多事實所證明了的。只有做到不信謠才能不傳謠,才會不自亂陣腳、不盲目跟風。每一個網民在網絡謠言面前都應該保持清醒頭腦、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把推動互聯網文明有序發展作為自己的責任,盡心盡力守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使網絡環境回歸干凈自由的常態。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每個上網者都須堅守底線。對國家來說,法律法規是阻止網絡謠言傳播的利器;對網民而言,在網絡上依法依規的表達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