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河南省許昌市區上演溫馨一幕,為幫助進城賣瓜卻出了車禍的瓜農,市民主動抬高瓜價,在一個多小時內,將4000多斤西瓜搶購一空,最終幫助瓜農度過了難關。(6月19日《大河報》)
這樣的一幕,既讓人意外,又讓人感動。因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買方都希望盡量壓低西瓜的價格,以便自己能夠買到更加便宜的西瓜,但是這一次,市民卻反其道而行之,主動抬高西瓜價格,并且把一車西瓜一搶而空,最終成功幫助陷入困境的瓜農度過了難關。面對這樣的街頭一幕,我們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解讀,比如市民的見義勇為意識,守望相助精神;比如一個城市的文明道德水平等等。
但是我更愿意站在“同情弱者”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盡管從一個理性的角度來看,一個開著拖拉機進城賣瓜的農民,其家庭的資產未必就比一個開著小轎車的城里人少,瓜農未必就是窮人,就是弱者,被撞車的市民也未必就是富人,就是強者。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更愿意把瓜農看成是需要幫助的弱者,因為他進城賣瓜不易,因為他撞了別人的車沒有錢賠,因為他正陷入困境亟需幫助。
而廣大市民這種認識的背后,所體現出的正是對弱者的同情。如果我們把社會比喻成一個人的話,那么同情弱者正是一個人所應該具有的基本品質,也是一個健康良性的社會所應該具有的道德要求。既然被稱為“弱者”,就是說相對于多數人,他們是需要給予額外的關照與救濟的社會群體,只有外界給了他們這種額外的關照與救濟,他們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或者是過上和我們一樣平等而有尊嚴的生活。
同情弱者,不但體現了人類發展過程中一種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精神,是人類發展的必須,同時也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一人類社會基本的道德要義。因為強弱總是相對的,今天我們以強者的身份幫助了這位被視為弱者的瓜農,那么等下次我們也有類似遭遇的時候,我們又成為了弱者,別人也才會以強者的身份幫助我們。
與同情意識相比,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行動,有行動,才會有產生作用,如果沒有行動,一切都將淪為空談。這些市民的行動,就是主動抬高瓜農的西瓜價格,就是多買他的西瓜。而“同情弱者”這種品質,也是可以引導,可以教育,可以后天培養的。比如新聞中這位小車被撞的市民,他開始的時候向瓜農索要賠償2000元,后來降到了1000元,最終在其他市民的勸說,尤其是大家積極買瓜幫助瓜農這種行為的感召之下,他只要了600元。
所以當這件事經過網友的曝光,經過媒體的報道以后,可以引起更多人的反思,讓更多的人具備這種“同情弱者”的意識,具備守望相助的精神。(苑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