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才能找到教育的美麗
——讀書心得體會
教師做久了,在工作中已經找不到興趣,找不到意義了。面對不想做又必須做的工作,只有簡單地應付。面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孩子、一個個跳動的生命,有時顯得那樣的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剩下的只是職業的責任和養家糊口的需要,對教育中豐富性和多樣性的反映已顯得有些遲鈍了。行走在教育生活中,對工作是被動而非主動,逐漸喪失了對教育的熱忱和愛好之心。這時的工作是一種苦役,是一種督促和驅使,讓人感到厭惡,更談不上工作給自己帶來的成就感、幸福感。平日的閑暇多以找朋友聊天和打牌為主,生活越來越多地被懶惰占據了。
但是,為什么處在同樣的教育環境中,有的人能從教育中感受到快樂,成為名師,成為教育專家,而有的人只能成為勉強勝任的教書匠,淪為教育的工具,教育的奴隸。這時的我們不禁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生活,審視自己的懶惰,反思自己對工作的厭倦,對工作的缺乏熱情。我們甚至可以暢想:假如擁有一顆善于發現教育美麗的心靈,自己的教育生活也許就不再是枯燥無味、自我重復。
教師,歷來被人稱為知識分子。讀書,在教師身上體現出來的,不僅是知識數量的增加,更是文化內涵、素養品質的提升。教師讀書的根本目的在于發現自己、充實自己、發展自己,教師只有通過讀書才能讓自己豐富起來、深刻起來、精神起來。
當前,教師最大的悲哀就是其自身的價值要由學生的考試成績決定、為考而教。學生學不好、考不好,我們教師也就常常埋怨學生不喜歡讀書,學生為什么不喜歡讀書?根本原因應該從教師自身多找找。試想:現在許多教師不讀書或者只讀教學參考書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有什么理由去要求學生多讀書呢?學生要通過讀書來獲取精神食糧,積累知識,教師作為教學的領導者、組織者、促進者,就更需要通過廣博、獨立的閱讀來獲得專業的發展、自己的提升、精神家園的營造。
常常聽到教師抱怨:“想讀書啊,但哪里有時間呀!起得比公雞還早,睡得比老鼠還晚,一天到晚忙備課、上課、批改作業,想說讀書不容易?。?/span>”讀書成了教師“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事情。這些也許是實情,但對于一個勤奮讀書的人來說,不管多忙,只要有一個平靜適宜的心情,總是可以為自己找回一個讀書的時間的。沒時間與其說是教師不讀書的原因,不如說是教師不讀書的借口。曾國藩曾說過:“茍能發憤讀書,則家塾可讀書,曠野之地、熱鬧之地亦可讀書;負薪牧豕,均無不可讀書。茍不能發憤讀書,則家塾亦不能讀書。即清靜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何必擇地?何必擇時?”教師丟下教本在辦公室可以讀書,勞累一天后躺在床上可以讀書`````只要不把讀書看得過于隆重,只要不把自己當作特殊身份的讀書人,大概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進入讀書之佳境。好的讀書態度,是把讀書看成尋常事,如同柴米油鹽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再說現代生活節奏加快,要干的事很多,僅僅一個“忙”字來推卸讀書,似乎說不過去??梢娮x書不讀書,盡管有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歸根到底,還是自己愿不愿意讀書。其實,教師比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更有條件讀書。
也有一些教師認為:“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學歷,教學經驗很豐富,常常滿足于現狀吃老本。加上與新課程改革相配套的考評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的教學方法勢必還得占主導地位。評價一名教師是不是優秀教師,看的也還是他所教的學生能不能考出好成績來。”甚至有的教師還認為:“在應試教育下,教師關鍵在‘教’,與自身讀不讀書,知識淵博與否沒有必然聯系,‘博士研究生’教不了小學生是他們常掛在嘴邊的‘經典例子’。乍一聽,還似乎理直氣壯,殊不知,這是教師不愿意靜下心來讀書的浮躁病。人們常說“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處在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教師是否要質疑:一是我們有沒有“一桶水”?經年累月的“一桶水”,經過長時間不斷地倒給學生,還能剩多少?知識的遺忘率和增長率一樣是驚人的;二是科學、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僅有“一桶水”夠不夠?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質又如何?是活水還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滿學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學,即使有“一缸水”也許都無濟于事;五是同樣倒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所付出的勞動,所花費的時間一樣嗎?這里有沒有效率的問題?是“高投入低產出”,還是“低投入高產出”?六是學生的那“一杯水”一定得由教師“倒”嗎?教師是教學生學會“取水”,還是教學生等著“倒水”?我們的學生有“汲水”的本領嗎?做一名合格的教師離不開讀書這劑“保鮮劑”,儲備的知識才不變質;離不開讀書這個“加油站”,擁有的知識才少損耗;離不開讀書這份“催化劑”,沿用的觀念才不老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可能比其它任何一個行業的人都更需要不斷讀書。
有人說:讀歷史可以使自己聰慧,讀詩歌可以使自己靈秀,讀數學可以使自己精細,讀自然可以使自己深沉,讀倫理可以使自己莊重,讀邏輯和修辭可以使自己善辯。作為教師,可以放棄平時休閑的時間去讀讀教育經典,去結識思想的偉人、結交理論的巨人、尋覓行動的大師。“經典”經歷了時間長河的淘洗和考驗,是給我們滋養和啟迪最多的作品。它包含著人類社會各個時代所積淀下來的共同的精神財富,具有無法替代的教育價值。讀這樣的書,可以“以一當十”、“事半功倍”。意大利著名作家卡爾維諾說過:“一不經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讀都好象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
我在不斷的閱讀與思考中,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生活狀態,努力改變自己的生活現狀,重塑自己積極的教育生活。“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鐘的讀書時間,一年之后你就可以感覺到它的結果。”我在讀書中,與大師們進行心靈與心靈的交流,心靈與心靈的交融,心靈與心靈的碰撞,發現教育生活是一個個細小的片段、細節組成的,每一個教育細節和片段都意味著一個教育時機。如果我們教師敏銳地抓住這樣的教育時機,就可以充分體現自己對學生行為的關注,體現教師的教育智慧和機智。在對學生這種細小行為的關注中,教師感覺到自己很重要。教師的職業魅力就會從這里體現出來,會從對教育細枝末節的關注中體現出來,會從對師生間發生的細微生活片段的反思中體現出來。這時,在你的心中定會升騰起立志做一名研究型教師的渴望,感到教育的財富就蘊藏在自己的教育生活里,體驗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幸福敢,實現自己教育生活的增值,這就是教師的美麗,教育的真諦。
如果一位教師能把“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的思想理念植于心田,活到老,學到老,養成良好的、持久的讀書習慣,那么他會“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智慧迸發,情懷豁達。他的精神生活會天天充滿陽光,并讓其學生受益終生。
讀書,我們才能找到教育的美麗,感到前進的道路沒有坦途,只要擁有理想,激情還沒有泯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教育、愛上教學、愛上孩子,那時候,身為人師的幸福將蕩漾在眼眸中,充盈在每時每刻的行動里,會盡享在風浪中揚帆前行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