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上的紋飾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明、清官窯瓷器紋樣較之民窯的嚴謹工整。它們都以物言志,畫必有意,表達著皇族對世界的理解,寄托著他們對生活的企盼,同時也是他們宣傳封建意識的工具。在明、清官窯瓷器紋樣中,龍紋、花卉紋是其大宗,嬰戲紋 、獅子紋常用。紋飾的畫面依時代的變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如氣勢磅礴的壽山福海紋,明代宣德朝的含蓄典雅,而清康熙朝的則加繪鹿、松樹、月亮、蝙蝠、云朵等點綴物,盡力將對吉祥的企盼表露。清代官窯瓷畫特別講究吉祥圖案的運用,寓福祿壽之意的尤甚。
清晚期 粉彩人物紋瓶
畫面繪亭臺樓閣,三男子于高樓上向下望,樓下多位女子策馬揚鞭,嬌柔與英武之氣并存,頗具特色。
清光緒 五彩人物紋罐
畫面以五彩繪制,內室二人掩面而泣,其中一人正欲自縊,外廳則有一和尚模樣者意欲攔阻。畫面內容頗為少見,應為某長篇故事一折。
清中期 五彩人物紋大盤
畫面以河岸為場景,三位高士立于岸邊,幾位隨侍正手持長鉤,營救一落水之人,河里一仕女懷抱嬰兒作于木盆之中,幾只喜鵲正奮力抓住盆邊使其不沉。畫面人物眾多,內容頗為奇特復雜。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 碧珊繪粉彩人物紋鋪首尊
作品一側錄唐代詩人常建《題破山寺后禪院》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同治甲戌(1874年)季冬下浣勞欣碧珊”款、鈐印“碧珊”。畫面內容分為兩部分,一側繪一高士端坐于車上,前有人拱手作揖;另一側一將軍騎于馬上,前有數人屈膝跪拜。整個畫面繪制頗為細膩,人物數量眾多,且生動形象,但故事內容似乎與詩文并無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