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元青花 蕭何月下追韓信 ——南京博物館鎮館之寶 這件“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制作年代為元代中晚期。此瓶的經歷非常復雜,它于1950年出土于南京江寧縣觀音山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墓。
沐英是什么人?他是朱元璋的養子、黔寧王、明朝開國功臣之一。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定都、稱帝,時局稍稍穩定,朱元璋便開始征討邊夷。
洪武十年,沐英擔任“征西副將軍”,隨鄧愈征討吐蕃。沐英先后征戰于川、藏、陜、甘、滇等地,因為在征討大西南的戰役中沐英的戰功最大,朱元璋便安排他留在云南,“鎮滇中”,從此,大明王朝近300年的西南邊防均有沐家鎮守,沐家成了名副其實的“云南王”。沐英死后,朱元璋追封他為“黔寧王”。
沐英病逝于云南任上,洪武十五年(1382)陰歷八月,沐英聽說養母馬皇后病逝,悲傷過度,自此染病。沐英與太子朱標感情深厚,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遠在云南的沐英聽說朱標死了,“哭極哀“,時已48歲的沐英受此意外打擊,從此一病不起。
沐英的死,在云南震動很大,史稱“軍民巷哭,遠夷皆為流涕”。遠在南京的朱元璋接報后立即下令將沐英的尸體運回南京,給他隆重地辦了喪事,葬于江寧觀音山。
觀音山距中華門約 20公里,因沐英這員大將入葬于此,遂易名“將軍山”。此后,沐英家族死了人,均安葬于將軍山,這里成了赫赫有名的沐氏家族墓地。沐氏家族墓地自此也成了遠近盜墓賊覬覦的對象,但這里保護得好,一直有守墓人看護,盜墓賊很難下手。
1950年,終于有人下手了。他叫康永海,是南京江寧區東善橋人,出生于盜墓世家。那時,江寧的盜墓賊有一個特點,在年關將近或是手頭拮據時,便會想到去挖墓,淘點“寶”出來“變現”,江寧附近的好多古墓都是這般被盜的。
康永海是江寧盜墓團伙的頭子,手下有一大班人。康永海盜沐英墓,應該不止一次,早在1949年,他就已帶人盜了沐英墓。從1951年第一期《歷史教學》所發的短訊中推測,沐英的棺材當時被盜墓賊砸開并弄壞,盜墓賊偷了玉飾、朝珠,還有冠頂的飾物和墓志等物。這些隨葬品,后來大多移交于南京博物院。
康永海盜沐英墓的細節現在一時無從查找,據說,盜沐英墓后,康永海給每名同伙分了一兩銀子,康永海原本以為1950年的這次盜墓會與以往一樣平安無事,他萬萬沒有想到,這次竟然會東窗事發,而此案事發則完全是因為沐英墓中隨葬的一件東西!
在過去,盜墓賊在盜得隨葬物品后,一般不會藏在家中、慢慢等待“升值”,而是大都急于出手。沐英墓里被盜出的大部分隨葬品很快被處理了,其中不少按“廢品價”賣了,至今還有不少散落民間。
據年近八旬的資深文物專家王引先生介紹,當時,有人在新街口附近,抱著個大瓷瓶子兜售。剛巧有人看到了這一幕,那人叫陳新民,是一個開古玩店的收藏家,解放后在南京文物公司工作。陳新民一見,便認出這是一只梅瓶,知道這東西不簡單。
梅瓶是明代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而且這梅瓶腹部繪有西漢時“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圖案。
陳新民心中竊喜,當時,他就判斷這是元代的瓷器,便問那人從哪里得來的、要多少錢。那人看到陳新民認貨,便開始講價。寶物求之不得,稍縱即逝,陳新民最后花5根金條(一說10根金條)買了下來。
接下來,再說說康永海是怎么被抓到的。
梅瓶出自沐英墓中,可以肯定墓被盜了。當時主政南京的是劉伯承,聽說南京周邊盜墓成風,劉伯承市長發怒了,他下令對此事徹底調查,由一名分管副市長負責。
順著梅瓶的線索,結合當地人的舉報,康永海及其同伙很快被捕。公安機關將康永海一伙押到其家鄉東善橋進行公審,并當場將康永海執行槍決。康永海被槍斃,江寧一帶流行多年的盜墓風一下消失了,再沒有人敢盜墓,直到“改革開放”后。
沐英墓被盜事件發生后,政府先將盜洞堵上,把墓門封閉。后來,考慮到墓已無法保存,為了徹底了解明代功臣墓葬制度,由南京博物院進行了考古發掘。
按照明制,開國功臣墓前均應有石人、石馬和神道碑,但發掘沐英墓時墓前已不見石刻之物。發掘沐英墓后,在1949年以后的幾十年中,又先后發掘了沐英、沐晟、沐睿、沐昌祚4座完整的墓,出土了一批極為珍貴的文物。
“蕭何月下追韓信”青花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月下共有三人,揚鞭策馬的蕭何,身著便服、立于河邊等船的韓信,河中一艄公,正朝韓信奮力劃船,欲載韓信渡河遠奔,畫面充分表露了作為丞相的蕭何惜才的急切心情和韓信急于解甲歸田的灰心落寞心境。
后經文物專家鑒定,這只梅瓶是一級國寶,目前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館,系該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