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原居遼河上游。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領耶律阿保機立國,國號契丹。公元947年,改國號為“遼”。遼境內生活著許多民族,據《遼史》記載可分為兩類:一是“耕稼以食,城郭以居”的漢人及原屬于渤海國的一部分人;另一類是“漁獵以食,車馬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許多游牧民族。兩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造就了遼代文化的雙重性,遼代陶瓷也相應地出現了兩種造型:一類是具有中原特點的傳統器型,如碗、杯、盤、注壺、托盞等;另一類則是契丹形式的草原器型,如雞冠壺、鳳首壺、海棠長盤等。遼代瓷器以白瓷和彩色釉陶(即“遼三彩”)為主,處于唐、宋瓷器的過渡階段。
雞冠壺是遼代陶瓷中最具草原特色的代表器物。遼代契丹族為便于攜帶水、奶等液體,多以皮革縫制皮囊,懸掛在馬鞍上。雞冠壺的造型便來源于這種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容器,最初稱為“皮囊壺”。因早期雞冠壺在壺的上部飾有雞冠狀孔鼻,故名“雞冠壺”。遼代中期雞冠壺演變成雙孔,形似馬鐙,因此又被稱為“馬鐙壺”。根據雞冠壺的基本類型,可以將其歸納為兩大類:孔鼻式和提梁式。
“遼白瓷”,與定窯白瓷非常像,不是專業人員,幾乎不能區分。遼白瓷的胎質亦分粗、細兩種。粗者胎體較厚、胎質較粗、胎色較深,以灰白色和黃白色較為常見;細者胎體厚薄適中,胎質堅密細膩,釉質光潔瑩潤,釉色多白中閃青或白中閃黃,此類器物在窯址中極難見到。
鳳首瓶,遼代的一種瓷器。多作伸頸、斂翼、直立的鳳形。花式杯口,鳳首張目曲嘴,長頸、寬肩、底足外展。有的花式杯口作鳳冠形,有的長頸作竹節狀,但也有飾弦紋兩道的。鳳首有的作曲嘴張口,有和作曲嘴銜珠。器多黃、綠釉,白釉則極少見。
海棠長盤是遼代契丹族最典型的器物之一,因器型似海棠花,故名,盤面較為扁長,折沿,淺腹,平底,多以三彩印花為裝飾,此種瓷制品造型源于木制餐具。
三彩器,亦稱“遼三彩”。遼代陶、瓷器制作基本承襲唐代陶瓷工藝,和北宋中原地區的陶瓷制作工藝屬同一系統,低溫釉陶以單色居多,此外有黑瓷及綠釉器等。
遼代瓷器中還有一種很特殊的瓷器,方盤,方形的盤子。瓷器一般都是圓的,上轉盤一拉就圓了,方的反而不好做。因為遼在歷史上都是用木頭盤,木頭做成圓的麻煩,做成方的簡單。所以當用陶瓷做的時候,還是沿襲舊制,也做成方的了。
此套供器由9件供盤組成,中心供盤放著豬頭,兩側輔以各式點心供品。契丹建國后,廣泛吸收了漢文化,此套供器說明契丹地區已經接納了漢人供奉祖先的習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