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紋梅瓶。
將南宋龍泉青瓷和其它各窯互相比較,可以進一步了解它的特色:我國古代瓷器尚青,諸如越窯、甌窯、婺州窯、壽州窯、岳州窯、耀州窯、汝窯、湘湖窯以及北宋官窯、南宋郊壇窯等等,無不以釉色青翠為追求目標。從現存實物考察,屬于南方青瓷系統的如越窯,一般釉色較暗,接近艾青色,甌窯的縹瓷,則以色淡為主,青中閃白;婺州、岳州、壽州的青瓷,釉色多黃褐,且斑駁不純;至于北方青瓷系統的耀州窯、臨汝窯,釉薄而透明,以黃綠色居多;北宋汝窯,制作很精,但釉色閃藍,呈淡天青色,別具一格;兩宋官窯雖有美麗的粉青釉,與龍泉黑釉青瓷相似,但都有開片,尚未能克服釉與胎之間膨脹系數的差異。只有南宋龍泉窯的白胎青瓷,釉色晶瑩如玉,無論在科學或藝術的要求上,均可稱上品。
鳳耳瓶、魚耳瓶、螭耳瓶,它們的基本造型都是筒腹、直頸、暗圈足,肩部與頸部交界處成一道傾斜的轉折面,整體單純、挺秀,均由直線構成。如果僅從這些來看,自然覺得平凡無奇。但它卻運用了動物的題材塑成雙耳,以生動優美的鳳頭、雙魚、蟠螭等形象,裝飾在瓶頸兩邊,使動靜相生,曲直有致,增加了它的藝術魅力,成為龍泉青瓷的特有形式。
南宋龍泉青瓷的造型可以概括為三種情況:
一種是從傳統造型中繼承下來,加以推陳出新的,如葵瓣口的碗、盤、洗,如撇口小底碗、蓮葉盤、蓮瓣碗等,形式比前更輕巧,制作較前進步。
一種是仿古銅、古玉的形制,受官窯影響,與官窯產品有很多相同的特征,如觚式瓶、觶式瓶、琮式瓶、貫耳瓶、鬲爐、鼎爐、奩形爐等,都是作為高級陳設用瓷,以滿足宮廷需要的。
還有一種,也是最重要的一種,它創造了不少新的造型,表現了龍泉青瓷的獨特的藝術風格。如優美的鳳耳瓶、魚耳瓶,端巧的石榴瓶,著名的龍虎瓶,形式新奇的大吉瓶、塔式瓶,富于變化的貼花雙魚洗、雙魚盤,輕盈精致的荷葉碗、蓮蓬碗,設計巧妙的桃式洗、琮式壺,渾厚莊重的的內折口蓮瓣缽,小巧玲瓏的各式鳥食罐,實用美觀的蓮瓣蓋罐,以及船式硯滴,雄雞香薰,三足花囊(這兩件造型及釉色均很精美,原藏故宮,現在臺灣。)等等,這樣豐富多彩的青瓷器,標志著南宋龍泉窯在造型方面,確已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平。
采用瓜果和花卉的形態來設計器形,是南宋龍泉青瓷的另一特色,如荷葉盤、蓮蓬碗、桃洗、菱花盤、葫蘆瓶、白菜瓶、海棠瓶、瓜式壺、蓮花式和橄欖式鳥食罐等,廣泛運用自然界植物的題材,賦予青瓷優美活潑的造型,突破幾何形曲直線規律的束縛,擴大瓷器的造型領域,從生活中來,并用于生活中去。它不同于對自然的直接摹仿,而是對自然萬物的特征加以提煉提純,創造出功用與裝飾渾然一體的新器型。
青釉鬲式爐源自于商周時期青銅鬲樣式。據四川遂寧窖藏、韓國新安海底沉船等出土、出海資料,以及對傳世品的研究表明,龍泉窯青釉鬲式爐的燒造年代當為南宋后期至元代。
此件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板沿,直頸,圓鼓腹,下承以三足,三足中部各有一小洞,是為防止燒造過程中,足部胎體過厚引起炸裂而特制的。爐整體造型端莊古樸,以青銅鬲為藍本,又融入了宋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兩宋之際崇古慕古引為時尚,《先秦古器圖》、《宣和博古圖》相繼問世,激發了人們對古器的熱情,創燒了不少以三代青銅器形為范本的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瓷仿青銅爐,還緣于宋代流行的焚香習俗。正是由于宋人對香的特殊喜好,使得宋代各窯場都有焚香爐具的生產,其中則以南宋龍泉窯燒制的青釉鬲式爐為人們最愛。
南宋龍泉窯青釉鬲式爐以造型古拙典雅,線條曲直有致,釉質柔和瑩潤,釉色青碧如玉,達到了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藝術效果,為后人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歷史佐證,彌足珍貴。這件鬲式爐,整體色調淡雅中折射出靜穆端莊,勻凈中蘊涵著溫潤柔麗,一派“大家閨秀”之氣,歷經800年之久,仍熠熠生輝。
南宋龍泉窯青瓷以其典雅的造型、精巧的裝飾和如美玉般的釉色而聞名于世。
南宋早期,產品從造型到裝飾技法都延續了北宋的風格。產品的造型主要是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品,胎多為灰白色。與北宋龍泉窯青瓷相比,質地更為致密,釉色更為純正,以青灰釉為主,部分青中泛黃。裝飾手法以刻劃花為主,但裝飾部位從前期的雙面刻劃轉向單面刻劃。紋飾題材大大減少,前期的雙瓣短莖荷花、側立形荷葉、篦紋仍有少量流行,大量流行四瓣長莖荷花和側覆狀荷葉。反映了南宋龍泉青瓷的裝飾風格正在從煩瑣逐步向簡練的方向發展。
南宋中晚期,龍泉窯青瓷進入了成熟階段。首先,在胎質和釉色方面有了顯著的改變。由于南宋中晚期龍泉窯青瓷的特點是薄胎厚釉,以釉色取勝,這一時期造型出現了與前一階段完全不同的風格,顯得精致端巧,簡練大方。除傳統的碗、盤以外,出現了罐、洗、瓶、缽、水盂、粉盒、爐、杯、茶盞、圓形硯臺等,造型多樣,從生活用品到文具、陳設用品無不具備。這些器物造型莊重,線條洗練,制作規整,體現了宋代沉著典雅的美學風范。其次,在紋飾方面,南宋中期一度保留的蕉葉紋、瓣面帶篦紋的蓮瓣紋,到南宋晚期已經蕩然無存,代之以外壁刻出中脊起棱,兩側斜坡的半浮雕式的蓮瓣紋。采用堆貼花,或者弦紋和堆貼花同時使用。
總之,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的裝飾方法,更趨向于簡練,有些器物完全以釉色和造型取勝,顯得明朗、大方。
南宋末期,器物胎色灰白,質地致密。釉色普遍呈青灰色,部分顯黃色。有的器物施二次釉,在器底僅施一次釉,釉層較薄,施釉工藝簡化,已具有向元代工藝演變的特征。在造型上,與前期相比,本期盤、碗之類器物造型普遍低矮,且呈橫向發展。敞口,淺腹,腹壁斜直。出現了鬲式爐、樽等仿青銅器作品,另外還出現了造型略顯厚重敦實的執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