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崇陵以下諸陵,依稀有盛唐遺風者,唯有貞陵。與昭陵平齊的陵園規制,頗具個性的神道石刻,巍峨雄壯的北仲群山,還有埋葬在山中的那位傳奇人物,唐宣宗李忱。
貞陵,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西北,白王鎮東北崔黃村附近的北仲山。在以山為陵的唐14陵中,北仲山的海拔高度高居前四,可以和著名的昭陵,乾陵媲美。在唐陵的山里,橙子最喜歡的三座,就是建陵之武將山,泰陵之金粟山,以及貞陵之北仲山。第一次來這里,絲毫感覺不到晚唐的遲暮悲涼,北仲群山,綿延起伏,儼然一副王者之風度,儼然一副盛世之風度。
唐宣宗李忱,因為一部十分扯淡的電視劇《宮心計》家喻戶曉。一個裝了幾十年孫子的王爺,在政變中中了頭獎。壓抑的情緒徹底釋放,就是大唐的夕陽紅。小太宗,大中之制,可比貞觀。作為一個太極高手,唐宣宗妥善的處理了朝臣,藩鎮和宦官的關系,這位篤信佛法的皇帝,知道不折騰就是最好的折騰。所以所謂大中時代,并不是什么激情澎湃的十三年,而是蕭規曹隨的十三年,盡管唐宣宗不喜歡李德裕,但李德裕和武宗朝的大政方針,在大中時代得以沿襲,唐朝在寶歷,甘露兩場政變以后,得到了難得20余年的平靜,這就是宣宗的智慧。
將壓抑轉化為斗志的宣宗黃帝,一方面成就了自己的小太宗之名,一方面刻意模仿唐太宗,表現之一,就是這位據說曾經出家的皇帝,改信了道教,幻想長生不老,最終在大中十三年(859)自己50歲不到的年紀,因為食用丹藥,背上生疽,駕崩于長安,另一方面,就是效仿昭陵的建制,為自己修建了貞陵。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宣宗為自己預修壽陵,但是宣宗皇帝在位十幾年,且天下安定,應該是有時間給自己修陵的。
史料記載,昭陵貞陵,四至均為120里,也就是說,陵園面積大體為120平方里??紤]到陵園是不規則形,所以很難用微觀數據來說明陵園之寬廣??v向比較,河南鞏義的北宋皇陵,是標準的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最大者陵園周長不足500米,也就是不到1里,和貞陵是無法比的。所以說貞陵在唐代,可以說是一座超級皇陵,就是放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也不輸給除了秦始皇陵以外的歷代中國皇陵。
這里簡單嘮叨下唐陵的形制。陵園基本為不規則型,四至各開一門,以四神命名,分別為朱雀門,玄武門,白虎門和請龍門。四門外各有門闋一對。朱雀門外,為神道,也就是陵園的主要門戶,神道自最南端的鵲臺,乳臺,神道左右有石像生,基本為華表一對,天馬一對,高浮雕鴕鳥一對,仗馬十對,翁仲十對,四門各位石蹲獅一對,玄武門外還有仗馬三對。但是具體到不同的陵,石刻的數量也會有所變化,譬如貞陵,就不是十對翁仲,而是八對,仗馬由于殘損的十分厲害,數不出來。
唐貞陵的石刻,是晚唐石刻的代表作。比較正統的說法是,晚唐石刻形制粗鄙,身形瘦削,末世之風。其實不然,晚唐石刻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突破了前代石刻或輕神,或輕型的缺陷,達到了形神的統一。而且工匠也已經突破了早年的某些工藝和形制局限,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揮發自己的才情。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被強子哥稱為可愛河馬的貞陵翼馬。我不認為這件作品是一件粗鄙品,或者是應付差事的東西,相反,卡通翼馬,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唐朝,即使是晚唐時期,士民心態的灑脫以及風氣的包容性。這種作品,橙子只在北宋皇陵的后陵見過,在陵墓石刻整體悲戚壓抑的氣氛下,出現一兩件調節心情的作品,這恰恰是中國陵墓雕刻史的突破。米開朗基羅說過,好的作品,不但能體現時代性的要求,也應該體現作者的個性要求,這才是真正的藝術品,而不是工業品。想想后代明清石刻,幾乎整齊劃一,毫無變化的,近乎統一定制的石刻,唐宋南朝的石刻,不愧是中國陵墓雕刻的巔峰期。即使是游戲手筆,試問中國自漢以降,2000年雕塑史,敢于玩笑者又有幾人?敢于玩笑之石刻又有幾尊呢?
貞陵石刻的另一特點,就是神道寬度比較大,從神道南端向北走去,寬度的增加,令石刻的視覺感也越發強烈。胡人形象的武官,剛從地里挖出來的文臣,盡管貞陵翁仲的質量在唐陵中屬于中下水準,但是這種寬度帶來的視覺感,依然是很強烈的。貞陵石刻的另一個代表作,就是華表。尤其是神道東側華表。體形高大,表頂的蓮花肥碩飽滿,自盛唐以降,貞陵的華表,可算翹楚了。盡管不如橋陵華表之高大,但是蓮頂雕刻,已經日臻成熟,再聯想到北宋皇陵的華表,與貞陵一脈相承。貞陵華表的細節雕琢,和傳承氣度,可以說是唐18陵之冠,也不遜色,非常值得一看。
貞陵的其他三個門,我只去過西門白虎門,北仲山是一個比較難爬的山,鼠草哥曾經登臨貞陵的墓道口,已屬不易了。貞陵東門請龍門有兩道大溝,而且沒有像樣的石刻遺存。估計連偷獅子的也不會去。北門玄武門在淳化縣境內,爬山比較危險,不建議去。據強子哥說,北門的部分石刻已經被挪到淳化縣一個風景區起來了,各位有興趣的可以一看。申威隆弟弟曾經拍過。
貞陵
陵主:唐宣宗李忱(晨)
地點: 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白王鎮崔黃村東北北仲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