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傳世山水名畫~宋代篇之上

020 《層巖叢樹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144.1厘米橫55.4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巨然是僧人,鐘陵(今江西南昌附近)人,詳細生平已很難考證,主要活動在五代末至北宋初。他是鐘陵開元寺的僧人,后因善畫山水而出名,成為南唐后主李煜的座上客。他在繪畫史上與荊浩、關仝、董源并稱為四大家,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的貢獻。此畫山巒起于畫幅的左下角,取側入之勢。山峰層巒疊嶂,山勢奇峭險峻,林中小徑,曲折環繞,虛實相生,意趣深遠。另外,畫中勾皴兼具,筆墨秀潤,深得山水之真趣。本幅無作者款印,不過有明代董其昌的題識,稱此為“僧巨然真跡神品”。

 

021 《秋山問道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165.2厘米橫77.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無款,以立幅構圖畫重重疊起的山巒,下部清澈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山坳處茅舍數間,屋中有二人對坐,境界清幽,前人謂巨然之山水,善為煙嵐氣象,“于峰巒嶺竇之外,至林麓之間,猶作卵石、松柏、疏筠、蔓草之類,相與映發,而幽溪細路、屈曲縈帶、竹籬茅舍、斷橋危棧,真若山間景趣也”。

 

022 《溪山蘭若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185.4厘米橫57.6厘米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藏

    此圖高聳云表的山巒雄居于畫幅上部,山頭布有礬頭狀的卵石,猶是巨然本色,下部岡阜林木蔥郁,掩隱樓閣屋宇,前部有坡岸溪水,展示一片寧靜清謐的意境。畫幅右上有“巨五”編號,當是六幅通景屏風中的第五幅,僅為大幅山水的一部分。畫上鈐有宋“尚書省印”、清“安儀周家珍藏”及“乾隆御覽之寶”。

 

 

023 《蕭翼賺蘭亭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144.1厘米橫59.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石渠寶笈初編》定為宋人畫,畫上端山巒起伏而多變化,山麓林木間露出宅院屋宇,前臨溪水板橋,山巒坡岸以短筆披麻皴畫成,圖中皴擦點染諸法兼備,筆墨細膩富有層次。明代張丑敘及此畫:“丙子陽月望前二月,作同朝延世兄訪吳能遠氏,話間承示宋裱巨然絹本《蕭翼賺蘭亭圖》立軸,上有'宣文閣印’、'紹興’小璽,紀察司引,其畫山水林木,滿幅皆用山水墨兼行法,止人物屋宇稍微設色,筆法奇古,漸開元人門戶,故是甲觀。”

 

024 《山居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67.5厘米橫40.5厘米日本阪齋藤氏董藏

    此圖無款,亦未見歷代著錄,畫法蒼勁,筆墨厚重,層巒疊翠,葉茂林森,奇峰崛起,煙林清曠,咫尺千里。畫群山叢林溪流橋杓竹籬茅舍的山居景色,筆墨松秀粗放,繪畫技法以干擦為主,略施烘染,氣韻瀟灑,運筆自然,有山似夢霧,石如云動之感。右上鈐有“天歷之寶”大印,右下有明紀察司半印,可知曾為元、明內府收藏。

 

025 《雪圖》

北宋 巨然 絹本墨筆 縱103.6厘米橫52.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宋明時曾為宮廷收藏,畫上鈐有“緝熙殿寶”大印、明紀察司半印及乾隆諸收藏印。詩堂上董其昌題:“巨然雪圖,董其昌鑒定。”明末為王時敏,后歸昆山徐氏所有,清代收入內府。表現奇峰積雪高出云表,其下坡陀岡阜松杉蕭疏,山腳寒車馬行旅,峰巒從上至下,全以焦墨直皴,樹欹屈多之勢,坡石微用卷云法,已是李郭畫派風貌,故此圖繪制時代已在巨然之后。

 

026 《雪霽江行圖》

北宋 郭忠恕 絹本設色 縱74.1厘米 橫69.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印,畫雪江上大船兩只,船之結構及船夫勞作之狀被刻畫得精妙入微。此圖已經裁割,畫面已不完整,畫上有宋徽宗題“雪霽江行圖郭忠恕真筆”十字。郭忠恕(?—977),字恕先,河南洛陽人,五代宋初文字學家及畫家。少年時即顯示出非凡的才華,舉童子科及第。后周是召為宗正丞兼國子監主薄,又因縱酒肆言時政而流配登州,死于途中。郭忠恕擅長界畫,造型準確,嚴謹精密,被推為“當時第一”。

 

027 《明皇避暑宮圖》

北宋 郭忠恕 絹本墨筆 縱161.5 橫105.6厘米日本大阪國立美術館藏

    此圖無款識,傳為郭忠恕所繪,畫幅題簽:“郭忠恕越王宮殿圖,穰梨館藏。”畫中宮室建筑宏偉壯麗,結構復雜,細密精工,造型準確,避暑宮背山面水,景色宜人。圖中山石呈卷云狀,已是北宋中期郭熙畫派的風致,故此圖繪制時間應晚于郭忠恕,當在宋元之際。畫幅右下鈐“過云樓收藏印”著錄于《穰梨館過眼錄》。

 

028 《讀碑窠石圖》
北宋 李成絹本水墨縱126.3厘米 橫104.9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宋初有所謂“三家山水”,這三家是山東營丘人李成、陜西長安人關仝和陜西華原人范寬。從畫面碑側有款題:“王曉人物,李成樹石。”可以看出,《讀碑窠石圖》是李成與人物畫家王曉的合作,畫家在寒林平野中描寫了幾株歷盡滄桑的老樹和一座古碑。此圖置境幽凄,氣象蕭瑟,古樹枝椏奇勁參差,背景空無一物,杳冥深遠,寓無限悲涼于其中。另外,此畫畫樹石時先勾后染,清淡明潤,饒有韻致。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李成藝術的“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無不與他企圖展示其敏感而豐富的內心世界緊密相關。

 

029 《茂林遠岫圖》

北宋 李成 絹本水墨縱45.4厘米橫141.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茂林遠岫圖》近景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其間;遠景宮殿密布,塔影隱現,知去城郭未遠。飛泉水口,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李成的藝術對后世的山水畫畫家影響很大,把李成畫派推向一個新階段的畫家是宋神宗時期畫院的名家郭熙。此畫歷經南宋賈似道、元代鮮于樞、明項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宮內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跡。

 

030 《晴巒蕭寺圖》

北代 李成 絹本淡設色 縱111.4厘米橫56厘米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本幅以直幅形式畫冬日山谷景色,畫中群峰兀立,瀑布飛瀉而下,中景山丘上建有寺塔樓閣,山麓水濱筑以水榭、茅舍、板橋、間有行旅人物活動。山石雄偉而秀美,皴染用筆多有變化,兼具關仝之雄渾與李成之清潤。畫家以尖利筆致畫寒林枯木,景色清幽靜謐,雖非平遠之景,但依然具有李成畫風特色。估計此圖當完成于北宋前期,至少是李成傳派的作品。宋《宣和畫譜》中著錄有《雪霽江行圖》不知是否即此圖。

 

031 《喬松平遠圖》

北宋 李成 絹本墨筆 縱205.5厘米橫126.1厘米日本澄懷堂文庫藏

      本圖表現冬日寒冽窠石坡陀上挺然生長著的長松老樹,背后映襯平川遠山,坡石壯如云頭,送針細利,筆墨清潤,樹根部隱然可見李成款識,識者以為系后世添寫,但本圖鮮明地顯示李成畫風本色,處于宋元李郭畫派中之高手當無疑議。畫上鈐有“怡親王寶”、“明善堂覽書畫印記”、“淮陰鮑氏所藏”等印。

 

032 《寒林平野圖》

北宋 李成 絹本墨畫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師荊浩未見一筆相似,師關仝則葉樹相似。”而且由于他獨特的創造才能,他在宋代“三家山水”中影響最大。李成對山水畫的突出貢獻,在于他擅長表現山川地勢與季節氣候的豐富變化,并有所寄托感喟。他創造的“寒林平遠”的形象已從荊關一派宏偉壯麗的面貌中脫穎而出。本幅繪長松兩株,雜以枯枝寒樹,松樹枝作蟹狀,右上角有宋徽宗題“李成寒林平野”六字,前有“御書”半璽,畫上端有乾隆題詩及收藏印鑒。

 

033 《小寒林圖》
北宋 李成 絹本墨本縱40厘米橫7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近景畫坡陀上生有松樹數株,松干挺直,枝杈虬曲多姿,林木籠罩于煙靄霧氣之中,其后為平遠景色。前隔水有行書“李成小寒林圖”題識,接縫處鈐有宋高宗乾卦印,畫心處有明紀察司半印,前后有梁蕉林收藏印多方。《石渠寶笈續編》著錄。

 


034 《群峰雪霽圖》

北宋 李成 絹本淡設色 縱77.3厘米橫31.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成(919—967)是由五代入宋的畫家,本來是唐朝的宗室,在唐末避亂移居山東營丘,世家出身使他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因不曾入仕,便寄情于山水。他的山水畫師法荊浩,也學過關仝,但青出于藍。此圖無款,表現山高雪密瀑布寒泉,岡阜一亭翼然,左方飄綾上有高士奇題詩,中有“毫端師造化,畫史重營丘”句。畫上鈐有乾隆、嘉慶、宣統等印。

 

035 《寒林騎驢圖》

北宋 李成 絹本淡設色 縱162厘米橫100.4厘米美國紐約大都市博物館藏

     此為張大千氏大風堂舊藏,在大立軸上畫文人騎驢行于郊野,前后有童仆相隨。畫上古松有凌云之勢,間有枯樹寒溪,頗有意趣。詩堂處張大千題以“大風堂供養天下第一李成畫”。畫幅下端又綴有長題,其中云:“米元章《畫史》云寶月大師李成四幅,路上一才子騎馬,一童隨,清秀如摩詰畫《孟浩然騎驢圖》,此云騎馬,一時誤書耳。”又云“松枝勁挺,松葉郁然有陰,荊棘小木無冗筆,不作龍蛇貴神之狀,即此圖也。”

 


036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橫103.4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并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并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此畫畫巨峰巍然聳立,山澗中瀑布飛瀉而下,山巒雄峻渾厚,樹木繁茂蔥郁,巖石的皴紋也歷歷可辨,顯示出一種“全景山水”,“大山大水”的磅礴氣勢。山腳下霧氣迷朦、怪石兀立、老枝虬勁、溪流潺潺,山路上有旅人趕著馱隊經過,人畜雖畫得小如蜉蟻,卻真實生動,使人仿佛能聽到驢蹄得得之聲。范寬在用筆上多采用“雨點皴”,再施以“搶筆”,在刻畫北方山水的風骨方面可謂得天獨厚。此畫氣韻生動,運墨深厚,運筆雄強,意境悠遠,實在是山水畫曠古絕作。

 


037 《雪景寒林圖》

北宋 范寬 絹本水墨 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天津藝術博物館藏

      范寬,又名中正,字仲立,陜西華原(今陜西耀縣)人,生卒年不詳。據畫史記載,他生于五代末,在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年)還健在。此幅采用全景似構圖,畫面層次分明,中心突出。畫中群峰屏立,山勢高聳,深谷寒柯間,蕭寺掩映,古木結林,板橋寒泉,流水從遠方縈回而下,真實而生動地表現出秦地山川雪后的磅礴氣勢。筆墨濃重潤澤,皴擦多于渲染,層次分明而渾然一體,細密的雨點皴余蒼勁挺拔的粗筆勾勒,表現出山石和枯木銳枝的質感。

 


038 《臨流獨坐圖》

北宋 范寬 絹本淡設色 縱166.1厘米橫106.3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表現的是崇山峻嶺的山野景象。山中點綴溪流飛瀑和樓閣寺觀,氣勢恢弘,云煙浮動,近岸秋林老屋旁有一老叟在臨流撫琴。畫幅上有明洪武時蘇伯衡等人的題詩,鈐有“式古堂卞氏”、“天目吳元讓圖書”、“王獻臣印”、“希代之珍”及乾隆等收藏印。《式古堂書畫匯考》和《石渠寶芨續編》著錄。

 


039 《雪山蕭寺圖》

北宋 范寬 絹本淡設色 縱182.4厘米橫108.2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無款,王鐸題為范寬之作。畫面畫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群山深谷,山頂密林寒樹叢生,山澗布置古剎、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陰翳的天空,山石皴筆不多而氣象雄渾,依然顯示出范寬“寫山真骨”、“與山傳神”的精湛技藝。畫上鈐有清嘉慶諸璽,詩堂有王鐸題“博大奇奧,氣骨玄邈,用荊關董巨運之一機,而靈韻雄邁允為古今第一”。

 


040 《秋林飛瀑圖》

北宋 范寬 絹本設色 縱181厘米橫99.5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范寬學畫初期,取法于荊浩、李成,后來立志革新,移居終南、太華諸山中,朝夕對著真實景象,創意構圖,最后終于領悟到“山川造化之機”,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此圖無款,舊傳為范寬所作。圖繪秋山棧道瀑布流泉,遠處巖關列岫隱約可見,氣勢磅礴,景色宜人。著錄于《石渠寶芨三編》。

 


041 《雪麓早行圖》

北宋 佚名 絹本淡設色 縱162.5厘米橫74.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本圖寫大雪過后深山巨壑的早晨,崎嶇的山路上行進著騾隊行旅,左方山坳處有山村茅舍,右方則建有水磨,山間瀑布流經磨房注入溪澗之中。此圖舊題為范寬所作,從畫風看應為宋時范寬傳派畫家的作品。當時“關陜之士唯摹范寬”,據文獻記載,師法范寬較為著名的畫家有黃懷玉、紀真、商訓、寧濤等人,元代湯垕《畫鑒》中認為范寬的弟子中“黃(懷玉)之失工,紀(真)之失似,商(訓)之失拙,各得其一體。若懷玉刻意臨摹其雪山,遇得意處,深淺未易斷也”,此畫當是黃懷玉一流所作。

 

042 《江山放牧圖》
北宋 祁序絹本設色縱47.3厘米 橫11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祁序,生卒年不詳,江南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謂其工畫花竹、禽鳥,兼長畫水牛圖、斗牛圖,奇思巧構,人或云有戴嵩遺風。其作品生動活潑,富于田園野趣。此畫為祁序傳世孤本,細筆畫春景牧放。平遠的江南水村田野蔥蘢,農人們或在田間辛勞耕作,或偷閑盤坐樹下對弈。水塘中、沙岸邊,牧童們趕著自家的牛兒匯集于此。用筆工致秀潤,設色清麗淡怡,樹石畫法明顯受郭熙的影響,是風俗畫與山水小景畫的完美結合。

 

043 《漁村小雪圖》
北宋 王詵 絹本設色 縱44.5厘米橫219.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詵山水畫崇尚李思訓和李成兩家法規,在李成的清逸中融入了李思訓的華麗,在水墨畫法中引入了金碧山水的某些設色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貌,人們稱其畫風“清潤可愛”。此畫描寫快雪時晴之際關山、嶺巒和漁村的景致。畫家用筆尖勁清散,在刻畫物態上十分精細自然,工中帶寫;用墨則明潤秀雅,華滋淳厚,注重氣氛的烘染。至于用色則更富創見,不僅在繪天山坳處用墨青作了處理,托出山嶺坡岸的積雪,又在崖巔、樹頂上用哈粉漬染,表現積雪在陽光下燦爛奪目的景象。

 

044 《煙江疊嶂圖》
北宋 王詵絹本設色縱45.2厘米 橫166厘米

      王詵(1048-1104),字晉卿,山西太原人,居開封。官至宣州觀察史,娶英宗趙日署女魏國公主。官左衛將軍,駙馬都尉。王晉卿所畫煙江疊嶂圖,傳世不止一本,畫法略用青綠設色,石皴在不方不圓之間,小樹多夾葉,別具一種風格,同專學李成、郭熙畫派的不同。此畫面蕭疏清遠,表現了煙霧迷蒙的水鄉景色,在構圖上,遠近疏離,似有一透視感,遠山隱映于云霧之中,悠遠秀麗。本幅無款印,有宋徽宗趙佶標題:“內府所藏王詵四卷中此為第一”。

 

045 《溪山秋霽圖》
北宋 王詵 絹本淡設色 縱45.2厘米橫206厘米美國華盛頓弗利爾美術館藏

    本圖以長卷形式表現秋日雨過天晴后郊野的清麗風光。卷中忽而兩山夾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巖疊嶂連綿而起,忽而江水橫陳浩淼空闊,其中點綴高人逸士漁夫釣者,表現其悠閑生活情趣。宋人論畫山水謂需寫出可游可居之景,此圖布置有序,意境優美,正體現了這一要求。畫上無作者款識,元時曾經倪瓚、柯九思等人收藏,定為郭熙之作,但此畫畫風清潤素雅,用筆尖利,與傳世的郭熙雄健渾厚之畫風頗不相同,謝稚柳更定為王詵之作。

 

046 《贏山圖》
北宋 王詵 絹本設色 縱24.5厘米橫145.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卷用勾勒青綠填染畫山,古樸清雅,元代錢選小青綠山水即似此畫風,卷末山石上有小楷題識,云:“保寧賜第王晉卿贏山既覺,因圖夢中所見,甲辰春正月夢游者。”但此圖是否為王詵手筆,鑒賞家中尚有不同意見。

 

047 《山水圖》

北宋 李公年 絹本淡設色 縱130厘米橫48.4厘米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藝術館藏

    李公年,北宋后期畫家。曾為江浙提點刑獄公事,是一位文人身份的山水畫家。《宣和畫譜》稱他“運筆立意,風格不下前輩,寫四時之圖,繪春為桃源,夏為欲雨,秋為歸棹,冬為松雪,而所布置者,甚有山水云煙余思,至于寫朝暮景趣,作長江日出,疏林晚照,真若物象出沒于有無之間,正和詩人騷客之詠題。”可知李公年善于在山水畫中圖繪四時朝暮,抒寫富有詩意的景趣。

 

048 《江山樓觀圖》
北宋 燕文貴 絹本設色 縱31.9厘米橫161.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燕文貴(967-1044),北宋山水畫家,吳興(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太宗時至汴梁于街頭賣畫,被畫院待詔高益發現并加以舉薦,后進入翰林圖畫院,甚得太宗賞識。作畫時常自出機杼,落筆命意不因襲古人,所畫景物清潤秀雅,又善于把山水與界畫相結合,將巍峨壯麗的樓觀閣榭穿插于溪山之間,點綴以人物活動,刻畫精微。《江山樓觀圖》描寫江景,氣勢開闊曠遠。卷首寫江邊丘陵起伏,近處碎石散布,雜樹迎風搖曳,遠處江水浩瀚。畫中溪山重疊,景物繁密,山間山濱布置臺榭樓觀,筆法細致嚴謹,是典型的“燕家景致”。

 

049 《溪山樓觀圖》

北宋 燕文貴 絹本設色 縱103.9厘米 橫47.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燕文貴又曰燕貴,兼擅山水、界畫與風俗題材,較為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生活景況。此圖繪高遠、深遠景色,溪山重疊,自下而上,自近及遠,繁復細密。在險峻的峰巒之中,顯現出雄偉壯觀的樓觀殿宇,山崖下水榭回廊與水波浩淼的江面互相映襯,加上陡峭的山勢與艱險的山徑,使此畫的境界雄渾沉秀,繁中見清。筆法尖勁峭麗,山石皴中有染,精細工整,是“燕家景致”的典型范例。本幅左邊石上有“翰林待詔燕文貴筆”。有清代皇帝弘歷的御題詩,并鈐有“古稀天子”等收藏印章。

 

050 《春山瑞松圖》

宋 米芾 軸 紙本設色 縱35厘米橫44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鹿門居士、襄陽居士、海岳外史等,40歲后改名芾。祖籍山西太原,后遷居襄陽(今湖北襄樊),世稱“米襄陽”。宋徽宗時為書畫學博士,官至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其性潔成癖,好奇石,行止狂放,人又稱“米顛”。其畫擅山水,出自董源,天真爛漫,不求工細,多以水墨橫點,人稱“米點皴”,而其山水面貌多云煙變滅之景,人稱“米家山水”,在中國山水畫中別具一格。此圖描繪的是云煙涌動的山林景色。畫中山石樹木的造型秀雅溫和,松樹姿態婉然,山石以“米點皴法”,青翠柔麗,使景物開闊、平靜而凄迷,顯示出春日潤濕而有生趣的意境。

 

051 《秋山蕭寺圖》
北宋 佚名 絹本淡設色縱32.5厘米橫321.4厘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本圖開卷處圖繪遠山溪岸,繼而群峰疊起大壑飛瀑,頗為壯觀,再次又轉入平川岡阜秋樹遠山,漸成清遠之境,布局變化錯落有致。全卷以水墨為主,間以簡淡之賦色,山石皴紋稍嫌呆板,林木結構系出于郭熙傳派,與傳世燕文貴作品之風格有出入,似應為南宋畫家的手筆。卷上有燕文貴小字款,乃后人所加。畫上鈐有“琴書堂”、“信公欣賞”及乾隆收藏多方印章。

 

    052 《夏山圖》
北宋 屈鼎 絹本淡設色縱45.3厘米橫115.2厘米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屈鼎,河南開封人,仁宗朝為圖畫院邸侯,擅畫山水,論者稱其“頗得燕文貴之仿佛”。本卷為全景式構圖,描繪夏季山野景物。開卷為江水沙岸,遠山隱現的平遠之景,繼而轉入煙籠霧罩的崇山峻嶺,點綴以舟橋水榭、樓閣寺廟及行旅、魚樵、高隱等人物活動,景色明潤,景物多變,從中可以看到燕文貴山水的影響。此卷題為《燕文貴夏山圖》,押縫處有“宣和”、“大觀”小璽,北宋徽宗時收藏于內。

 

053 《窠石平遠圖》
北宋 郭熙絹本設色縱120.8厘米橫167.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作為北宋著名山水畫家, 在山畫理論上也頗有成就, 他傳世的繪畫理論著作有《林泉高致》一書。郭熙十分強調畫家對自然景物的觀察研究。他深知自然山水體貌結構的規律及其在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中的變化特征, 而且還特別強調畫家如何去發現和塑造山水的優美藝術形象:“山形面面看, 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現千姿百態。此畫畫深秋清曠之景, 神韻獨絕, 樹石畫法與《早春圖》頗為相似, 細部描繪將簡略。

 

054 《溪山行旅圖》

北宋 郭熙 絹本設色 縱24.5厘米橫25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淡彩畫岸壁溪橋、雜樹、途中行旅。畫上無名款,梁清標題鑒定為郭熙之作。此畫在畫風技法上雖然接近郭熙一派,惟筆簡略而不經意,與郭熙嚴謹靈活的意趣有別。畫上有明人的收藏印跡,還鈐有“乾清宮鑒藏寶”等內府的收藏玉璽。此畫入《石渠寶芨重編》等書著錄。

 

055 《關山春雪圖》

北宋 郭熙絹本淡設色縱197.1厘米橫51.2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以立幅形式表現深山春雪過后的景色,畫之上部雪山巍峨,峻峭的山巒和茂密的林木襯出山中的屋舍,溪水流淌,水磨歡轉,使寂寥靜謐的雪山增添了生氣。畫幅左下方山石上有“熙寧壬子二月奉王旨畫關山春雪之圖,臣熙進”款識,可知此圖繪制時間與《早春圖》為同一年,畫法有大體相近。

 

056 《山村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淡設色縱109.8厘米橫54.2厘米南京大學藏

    此圖于夏季山野風景中穿插村落及隱居的生活。立幅正中是崢嶸巍峨的巨峰,山勢奇險在煙藹中浮現,其下為兩山夾峙的峽谷,下部平坦處建有山莊及亭閣,山麓淺沙平岸有漁船停泊,山水中點綴乘轎的士大夫及樸野的漁夫山民,雖寥寥數筆,但人物神情動態躍然于絹素。此圖雖無款識,但似卷云狀的山石和壯健的筆墨正是郭熙的本色,畫中山巒林木郁郁蔥蔥,展現的是“夏山蒼翠而如滴”的風貌。

 

057 《溪山訪友圖》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縱96.5厘米橫46.3厘米云南省博物館藏

    此畫寫深秋山水。凌云而出的高山,清冽的溪水,巨石突兀,長松喬木,點綴著尋幽訪友的高士,表現了寄情林泉的雅興。畫幅右上方有作者楷書“臣郭熙”三字款識,應系在畫院奉旨所作,此圖筆墨秀勁章法嚴整,繪制年代應在《早春圖》之前,是現存郭熙傳世繪畫中的早期之作。

 

058 《幽谷圖》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縱167.7厘米橫53.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本圖構圖創意頗為別致,在狹長的立幅上布滿險峻的山石,巖間生有寒樹數株,石罅中又瀉出清泉一股,畫家以淡墨畫山,用濃墨寫樹,境界清幽,頗有筆簡氣壯景少意長之妙。但從景物布置而論,此圖又似是通景大屏中的一部分,原畫已難窺全貌,此一推測很難確定是否成立。此畫為北宋秘府收藏,著錄于《宣和畫譜》,畫幅上鈐有“宣和寶殿”等印。此畫雖無作者名款,但流傳有緒,歷代皆定為郭熙之力作,應屬郭熙傳世繪畫中的精品。

 

059 《寒林圖》

北宋 郭熙 絹本墨筆縱153厘米橫98.8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圖于雙幅拼成的立軸上畫古柏一株,旁襯以寒林枯木,古柏老干虬枝,寒樹木葉盡脫,二者各具姿態,鮮明地寫出了柏樹歷經歲寒不凋的品格。郭熙不專以畫寒林著稱的,但這方面也具有相當的造詣,他曾在宋宮欽明殿中圖繪《松石平遠圖》,可惜未流傳至今,此幅寒林圖無作者款識,曾經清宮收藏,雖不能斷言出自郭熙之手,但作為李郭傳派的宋代優秀作品當無疑義。

 

060 《樹色平遠圖》
北宋 郭熙絹本墨筆縱32.4厘米橫104.8厘米 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此圖描繪一河流兩岸樹色平遠的景色。畫中之景以河為界可分作前后兩部分。前景畫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樹數叢,枝干盤曲伸張,樹上枯藤纏繞,垂蔓點水。整個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曠平淡。畫面以平遠布局,構景簡潔,開闊而均衡。其樹似鹿角蟹爪,山石筆法靈活多變,墨色濃淡變化豐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體真實,從中可以看出李成畫風的影響,同時又體現出郭熙山水畫的典型風格。

 

061 《早春圖》

北宋 郭熙 絹本水墨縱158.3厘米橫108.6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熙,中國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字淳夫,河陽溫縣人,生卒年不詳,出身布衣,好道學,喜游歷。善畫,初無師承,后在臨摹李成山水畫中受到啟發,筆法大進,后升遷待詔,成為宮廷畫院重要成員。郭熙能畫出“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此畫表現出冬去春來,大地復蘇的細致的季節變化。在章法上兼有高遠、深遠、平遠,層次分明,畫中雖無桃紅柳綠的景色,卻已傳達出春回大地的信息。畫上有清乾隆皇帝御題詩:樹繞巖葉溪開凍,樓閣仙居家上層。不籍柳槐間點綴,春山早見氣如蒸。

 

062 《溪山春曉圖》
北宋 惠崇絹本設色縱24.5厘米橫185.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畫江南平遠山水景色。畫面前后始終以重山疊嶺為背景在這山溪河流中間,崗巒起伏,平渚相牽,其上林木蔥郁,花開爛漫,竹林深幽,垂柳依依。畫中布局取平遠之勢,但崇山疊嶺,云氣蒸騰,亦顯境界深幽,而縈繞于山間的河流、湖水與云氣融為一片,又使其境空靈渺遠。畫中筆法溫和平淡,近山、林木等勾皴外,山石多以染法,隨形變化,濃淡相宜。其敷色簡淡,醒目異常,增強了畫面春日融融的明麗氣氛。此圖無款印,傳為北宋惠崇作。引首有李兆蕃篆書“溪山春曉圖”五字。

 

063 《沙汀叢樹圖》
北宋 惠崇絹本設色縱24厘米橫25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惠崇(?-1017),北宋詩畫僧,淮南(今江蘇揚州)人,一作建陽(今屬福建)人,與希盡、惟鳳等八人時稱“九詩僧”。畫工小景,煙雨蘆雁,寒汀遠渚,沈括歌其為“小景惠崇煙漠漠”,實為南方山水畫派之支流。此圖原是《唐宋元集繪冊》中的一幅,梁清標定為惠崇所作。表現早春季節郊野沿河的景色。河塘里水草浮在水面,林木煙籠霧鎖,溪水明凈,具有抒情的詩意。

 

064 《漁父圖》
宋 許道寧 絹本淡設色縱48.9厘米橫209.6厘米美國堪薩斯城納爾遜美術館藏

    許道寧,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曾在長安市賣藥,畫山水招徠顧客,后師李成,至中年成名,專工山水,脫去舊習。畫高峰峭結,頗似李成,但差清婉致遠。老年筆筆簡練,峰巒峭拔,林木勁硬,故張士遜有詩云:“李成絕世范寬老,惟有長安許道寧。”此圖畫江岸上群峰,江心有捕魚船數只,筆法堅挺,學楊成而有所變化,所謂“峰巒峭拔,林木勁硬,別成一家體。”觀此畫信之。所畫層巒疊嶂,似有輕云繚繞其中,山石形式別具一格。漁舟水波也有一番情趣。

 

065 《關山密雪圖》

宋 許道寧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許道寧擅畫山水,學李成而能自成一家之體。長于畫林木、平遠、野水,是繼李成、范寬之后在北宋最享有盛名的山水畫家。本圖繪覆蓋大雪的高山寒林,畫中山巒起伏,皴筆很少,山頭俱施以粉,水天皆用淡墨渲染,景物荒寒蕭寂。畫左有小字款書“許道寧寫李咸熙關山密雪圖”。畫上鈐有“明昌御寶”、“沈周寶玩”等印鑒。

 

066 《湖莊消夏圖》
宋趙令穰絹本設色縱19.1厘米橫161.3厘米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趙令穰,字大年,北宋后期畫家。為宋太祖五世孫,工草書,愛好收藏書畫,猶以晉宋以來法書名畫為最,官至崇信節度使觀察留后,善作坂坡汀渚水鳥小景,時宋室有不得遠行之禁,故其所畫景物不出京洛間三百里,畫畫貴有新意。生平傳略見于《畫繼》、《宣和畫譜》等。此圖畫風工麗,筆墨柔潤,表現湖邊柳岸幽居的情趣,塘中荷葉田田,岸邊煙樹迷離,清幽靜謐,景色宜人。

 

067 《雪山歸獵圖》

宋 翟院深 絹本墨筆縱155厘米橫99厘米安徽省歙縣博物館藏

    翟院深,營丘(今山東益都)人,宋代前期畫家,出身于樂工,擅畫山水,學李成幾可亂真,但不能跳出藩籬,缺少創作,也缺乏自己的畫風。此畫表現北方山區冬日寒冽景象。畫中雪山崔巍,老木寒柯,氣象蕭疏,因畫面所點綴的獵人與犬而得名。此畫左下楷書署款“營丘翟院深畫”。翟院深無作品流傳于世,此畫是歙縣博物館自安徽文物商店收購,不見于著錄,是一幅李成傳派的宋畫。

 

068 《春山圖》宋燕肅紙本墨筆縱47.3厘米橫115.6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燕肅(?—1040)字穆之,祖籍山東益都,博學多聞,曾歷任地方及中央各種官職,秉性正直,為政清簡,精明干練,頗有建樹。在科學上也有重要貢獻。《春山圖》是一幅畫在紙上的水墨全景山水。畫上春山聳秀,溪流板橋,竹籬村舍,高松垂柳和高士在山水中尋幽訪勝的刻畫,流露出畫家對林泉之樂的向往。畫中生拙凝重的筆墨和山水造型,與一般的職業畫家迥異,帶有早期文人畫的形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傳世山水畫
中國傳世山水名畫全集
中國繪畫的最高成就是宋畫!
中國畫的高峰:經典宋畫大賞(山水卷)
宋代繪畫名品精鑒---山 水 卷(中)
鑒賞之四百九十中國歷代繪畫長卷·北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至县| 紫阳县| 梁山县| 微山县| 台东市| 凤城市| 姚安县| 平定县| 古交市| 阿拉善左旗| 泸水县| 灯塔市| 都安| 永安市| 贵南县| 曲松县| 遵义县| 临高县| 洞头县| 读书| 南城县| 浙江省| 新闻| 兰考县| 调兵山市| 郧西县| 辽宁省| 綦江县| 利辛县| 连山| 长沙县| 博野县| 慈利县| 阿拉善左旗| 武宣县| 四平市| 阿图什市| 同心县| 桐乡市| 潜江市| 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