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相花
我國傳統裝飾紋樣之一, 又稱“寶仙花”、“寶花花”。盛行于隋唐時期。是集牡丹、蓮花、薔薇于一身的仙花。相傳它是一種寓有“寶”、“仙”之意的裝飾圖案。
紋飾構成
唐代最有名族特點的裝飾紋樣又稱“寶仙花”、“寶花花”。它以象征富貴的牡丹,象征純潔的荷花,象征堅貞的菊花為主題,又常在花蕊部位裝飾些小圓圈象征珠寶,在花朵邊沿附加小花、小葉,象征豐滿繁盛,還有多種樣式(正視形、側視形、俯視形)。此種紋樣廣為裝飾工藝和佛教藝術所采用,深受波斯和東羅馬帝國藝術的影響。
一般以某種花卉(如牡丹、蓮花)為主體,中間鑲嵌著形狀不同、大小粗細有別的其它花葉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圓珠作規則排列,象閃閃發光的寶珠,加以多層次退暈色,顯得富麗、珍貴,故名“寶相花”。在金銀器、敦煌圖案、石刻、織物、刺繡等各方面,常見有寶相花紋樣。
我國紋飾的主題
主要是以動物和幾何圖形的紋飾為主。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在佛教裝飾藝術的影響下,植物花卉題材的紋飾滲透到了包括陶瓷裝飾、建筑裝飾和金屬器皿裝飾等幾乎所有的藝術領域。佛教將蓮花視為圣潔、吉祥的象征,自南北朝開始,蓮花紋飾便被大量運用在了石窟裝飾藝術中。北朝時期的蓮花圖案以寫實造型為主,多選取正面俯視的角度來表現,中心為圓盤狀的蓮蓬,蓮瓣向四周均勻的呈多層放射狀排列。這種圖案發展演化到隋唐時期,造型更加飽滿。從花形看,除了蓮花,還有牡丹花的特征,花瓣多層次的排列,使圖案具有雍容華麗的美感。這種圖案又被稱為寶相花。隋唐以后寶相花廣泛流行于織錦、銅鏡以及瓷器的裝飾上,含有吉祥、美滿的寓意。是一種獨具我們民族特色的圖案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