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鸛魚石斧圖》
新石器時期 陶質彩繪器 高47厘米 口徑32.7厘米 河南省博物館藏
陶缸于1978年在河南省臨汝縣閻村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系夾砂缸。腹部一側繪有鸛魚石斧紋樣,以紅棕兩色繪成,約占缸體面積的三分之一。左繪有鸛鳥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圓睜,口含一條大魚;右繪一把石斧,斧頭捆綁在豎立的木棒上端。此畫筆法凝重,色彩醒目,形象逼真,反映了當時原始部族的漁獵生活,是我國原始陶繪中罕見的藝術珍品。
唐
002 《游騎圖》
唐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2.7厘米 橫94.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一隊人馬由左向右出行的場面。畫面上人馬布置前緊后松。卷首第一騎者和兩步行者以背側面向右后方行進。此馬昂首嘶鳴,兩步行者緊步相隨,人馬一同目視前方,創造了一種遠行的氣氛,從而使右側本來局促的空間頓顯空曠遼遠。畫家以嫻熟細勁而簡潔的筆法描繪,人馬造型雍容大方,神態各異,自然合度,為唐代畫馬的典型風格。
003 《百馬圖》
唐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6.7厘米 橫302.1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卷共描繪各種馬95匹,牧馬的奚官與圉人41人在一條河中及岸邊洗馬、戲馬、馴馬、飼馬的場面。這幅圖中所描繪的近百匹黑、白、紅、花等各色馬,有動有靜,姿態各異,生動活潑。畫家對馬的描繪,極善抓住其動態和神情,運動中的馬被表現得活潑頑皮,靜立時的馬又被表現得莊重威武。畫中筆法清秀溫雅,敷色清淡,可以看出唐法向宋元法變化的痕跡。
004 《五牛圖》
唐 韓滉 紙本設色 縱20.8厘米 橫139.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韓滉(723—787),字太沖,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東西兩道節度史,后封晉國公。以畫牛著稱于時。此圖畫五頭狀貌、姿態各不同的黃牛。五頭牛均膘肥體壯,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但又各自有不同的性情,居中一頭更顯沉靜本份,蹭癢那頭顯得有些調皮,回頭舐舌那頭較為活潑,昂首那頭似乎有些膽怯。此畫行筆粗放凝重,設色較為淡雅。作品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高度水平。
005 《照夜白圖》
唐 韓幹 紙本設色 縱30.8厘米 橫33.5厘米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韓幹(706—783前后),陜西西安人,少時家貧曾為酒肆雇工,經王維資助,學畫十余年而藝成。工畫馬,師曹霸而重視寫生。杜甫言其馬圖“逸態蕭疏,高驤縱姿”。圖中所繪“照夜白”駿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一匹坐騎。它昂首嘶鳴,四蹄飛驤,鬃毛豎立,膘肥肌健。韓幹曾對玄宗說過:“陛下內廄之馬皆臣之師也?!倍水嬕愿挥袕椥缘摹㈠賱诺木€條和略加渲染的繪畫技法,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了駿馬的矯健和奔騰氣勢,使之成為中國古代畫馬的精品。
006 《牧馬圖》
唐 韓幹 絹本設色 縱27.5厘米 橫34.1厘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畫馬贊》中說:韓幹畫馬,毫端有神?!~目瘦腦,龍文長身,雪垂白肉,風蹙藍筋。對他的畫馬,贊賞倍至,后人將他與當時最善畫牛的戴嵩并稱為“韓馬戴?!?。《牧馬圖》描繪駿馬肥碩雄駿的英姿。圖中畫黑白二馬,有一人物手執韁繩緩行。此圖線條纖細遒勁,寥寥幾筆勾出馬的健壯體型,結構嚴謹,用筆沉著,神采生動,純是從寫實中來。畫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款:“韓幹真跡”。
007 《竹雀雙兔圖》
遼 佚名 絹本設色 縱114.3厘米 橫56厘米
此圖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臺七號遼墓出土。雙鉤墨竹一叢,其中三竿竹上分踞三只麻雀,不管是理羽、覓食,還是向下俯視,神態各殊。分踞左右的兩只灰兔,活潑清新。整幅畫面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對稱性,生活氣息也相當強烈,從中不難窺見花鳥畫剛擺脫從屬地位,開始形成獨立畫種的特點。同時,不難了解到遼代繪畫藝術與中原的密切聯系,又別具一格,值得珍視。
008 《神駿圖》
五代 佚名 絹本設色 縱27.5厘米 橫122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的前隔水有金書“韓幹神駿圖”五字題簽。經比較研究,初步認為是五代摹唐人之作。是工筆畫晉人支盾愛馬的故事。此圖人馬用筆極為精練,施重彩而不愿其濃艷,畫人馬形神統一,樹石鉤而不皴,水紋浪花尤見功夫??偠灾?此畫技法出自唐人,纖巧處露五代畫師之風。
009 《寫生珍禽圖》
五代 黃筌 絹本設色 縱41.5厘米 橫7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筌(約903—965),五代后蜀畫家。字要叔,今四川成都人。歷仕前蜀、后蜀,官至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擅畫花鳥,自成一派,作品多描寫宮廷中異卉珍禽,先用淡墨勾勒,然后以重彩渲染。后人將他與江南徐熙并稱“黃徐”,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評。《寫生珍禽圖》描繪了龜、蟬、麻雀、鳩等20多種動物。從畫面“付子居寶習”來看,顯然是一幅課徒的寫生稿本。
010 《溪蘆野鴨圖》
五代 黃荃 紙本設色
此圖見《歷代名筆集勝冊》第一冊。此圖雖無款,卻是北宋早期之作。一望即知是狀物至精的畫幅。舊題黃荃作。黃荃集諸家之善而兼有之,凡山花野草,幽禽異獸,溪岸江島,釣艇古槎,莫不精絕。廣政癸丑歲(953),嘗畫野雉于八卦殿。有五方使呈鷹于陛殿之下,誤認雉為生,掣臂者數四。以此知筌之用意為至,悉取生態,豈是踏襲陳跡者哉。
011 《雪竹文禽圖》
五代 黃筌 絹本淺設色 縱23.6厘米 橫45.7厘米 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黃筌對后世工筆花鳥畫起了開拓和奠基的作用。圖中畫水邊數石疊起的岸上,所有景物,其上都布滿積雪,皚皚一片,柳枝竹葉亦在積雪中努力伸展。池塘上,霧氣一片,水天一色,一片清寒靜寂的景致,在靜寂中又寓有生機。畫中筆法奇峭,精細而又簡潔,石的畫法簡練含蓄,竹樹則枝葉具體,而寒鳥和雙鴨則更生動傳神。畫中用墨潔凈,設色簡淡,是一種與其精工富麗完全不同的另一種畫風。
012 《豆花蜻蜓圖》
五代 徐熙
此圖是散頁,不知舊在何集冊中,其作風甚為古樸。下押徐熙印,不可靠,但卻是北宋早期徐熙派的畫幅。徐熙,鐘陵人?!妒コ嬈贰吩疲菏朗藶樘疲瑸榻厦?。熙善畫花竹林木、蟬蝶草蟲之類。多游園圃以求情狀。雖蔬菜莖苗亦入圖。寫意出古人之外,自造于妙,猶能設色,絕有生意。《宣和畫譜》(卷十七)云:今之畫花鳥者,往往以色暈淡而成,獨熙落墨以寫其枝葉蕊萼,然后敷色,故骨氣風神,為古今之絕筆。此圖體察物態極深刻,表現力極強,在紈扇的狹小畫幅上,揮寫著自然界迷人的動息,可稱是寫生的妙手。
013 《晚荷郭索圖》
五代 黃居寀
此圖原載《煙云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圣朝名畫評》云:黃居寀亦善畫花竹毛羽,多與筌共為之,其氣骨意思,深有父風。孟昶時,畫四時花雀圖數本,當世稱絕。評曰:居寀之畫鶴,多得筌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于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014 《竹石錦雞圖》
五代 黃居寀 絹本淺設色 縱23.6厘米 橫45.7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居寀(933—?),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黃筌幼子,曾先后為后蜀、北宋翰林待詔。畫繼家學,擅花竹禽鳥,精工細致。此圖描繪一河岸邊群鳩嬉戲的場景。樹干盤曲,枝葉婆娑。畫石畫樹筆法瑣細,但造形具體,如樹木枝干節葉,無不合法周到,其畫竹畫鳥則筆法精細。其用墨以淡為主,重墨勾點,層次分明。其著色簡淡,既體現了黃家富貴的品質,又具有溫和淡雅的格調,體現了北宋初期畫院的典型風格。
015 《山鷓棘雀圖》
北宋 黃居寀 絹本設色 縱97厘米 橫53.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寫晚秋時節的溪邊小景。近景的溪邊幾塊石頭顯得突出,整個景色顯得荒寒蕭疏, 但飛鳴、棲息于荊刺叢上的幾只雀鳥, 則為畫面增添了不少生機和活躍的氣氛。此畫不像單純的山水畫, 也不像單純的花鳥畫, 而是兼有二者的特色, 巧妙而自然地將二者融合在一起。荊棘、竹葉均用墨筆雙勾, 巖石、山鷓、雀鳥及荊棘、竹葉等的設色濃重艷麗。
中國繪畫歷史源遠流長,與人類相伴而生,它忠實地記錄著人的情感,心理和行為。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最珍貴最輝煌的藝術遺產。它是歷朝歷代繪畫巨匠們將心血和生命融入構圖、形象和色彩中創造出來的,當我們走進這座如夢似幻的美的殿堂,領略它那博大精深、色彩斑斕的歷史內涵和人文景觀時,既可增長知識,提高品味,感之美的真諦,又可陶冶情操,修養身心,獲得美的享受。
中國畫大致可分為:人物、山水、界畫、花卉、瓜果、翎筆、蟲魚等畫科;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并輔以獨特的工藝進行裝裱。
《中國傳世名畫全集》把中國五千年的藝術精品佳作都收入其中,逼真、真實地展現了名家名作,將其收藏,觀摹學習、臥游賞玩,陶冶性情,凈化心靈,提高品位與素質。隨著時間的推移,更顯示出其鑒賞價值、史料價值、學術價值、文化價值及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