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DUCARER
今天下午,老大午睡起來,我和小哥倆一起在房間里玩,這時老大渴了,我去給他倒了一杯水,老大喝水的時候,老二就盯上了哥哥的杯子,開始迅速往哥哥身邊爬想要拿哥哥的杯子玩。我擔心老二搶杯子會讓老大喝不成水,就攔住了他,跟他說:“哥哥在喝水呢,你先別過去搗亂,等哥哥喝完了你再玩那個杯子。”等老大喝完水之后,我不再阻攔老二,他爬到哥哥身邊用手抓杯子,哥哥剛喝完水見弟弟來拿杯子表示出十分的不滿,邊用力抓住杯子邊說:“不想給弟弟我的杯子!”老二頓時號啕大哭,眼神中流露出無比的委屈。這種狀況是我沒想到的,于是我對老大說:“你喝完水了,弟弟想玩玩你的杯子,你就讓弟弟玩一下吧。”老大聽后更加生氣,也開始哭,邊哭邊說:“不想給弟弟!”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錯了,于是不再說話。哥倆都在哭,老二邊哭還邊執著地要去拿那個杯子,老大邊哭邊躲閃不讓弟弟拿,我在一旁做必要的保護,防止發生過度沖撞,很想看看他們自己是不是能最終想出一個解決方案。奶奶見兩個孩子搶一個杯子哭,先是給老二拿來各種各樣的玩具想轉移老二的注意力,發現沒有用之后又趕緊跑去給老二取另一個杯子,這時爸爸也聞訊趕來,老大看見爸爸來了突然扔下杯子說:“爸爸,我想吃牛肉干。”結局是老大跟爸爸走了,老二拿起地上的杯子高興地啃了起來。
雖然沒有能看到小哥倆自己解決問題,但我也有了以下的幾點體會:
1. “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對于孩子來說,理解這點十分重要。
“不是所有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這點對于成人來說很好理解,但也很不好接受。我們自己也會有各種各樣的需求,當需求不能滿足的時候也會很難釋懷。能夠平靜地面對得失是一種很高的境界,能夠理性地面對挫折則應該是一種生存技能。我沒有選擇給老二別的玩具,也沒有想給他另外一個杯子就是想讓他知道在他將來生活中的很多時候都會遇到相同的場景—— “想要的東西得不到,甚至哭也沒有什么用”。這是殘酷的,但卻是現實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事件讓孩子理解這點,就不至于在將來孩子突然發現這個事實的時候心理承受不了。
2. 孩子們應該有能力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
這個場景讓我想起來在美國參加幼兒教育論壇時看到的一段錄影鏡頭,兩個七、八個月大的孩子在一起玩,旁邊有一個老師,其中一個孩子看到一個很好玩的玩具拿起來啃,另一個孩子也看上了,立刻爬過去想要,正在啃玩具的那個孩子當然不愿松手,這個孩子就一次一次地想拿,終于拿到手了立刻啃起來,丟了玩具的孩子又開始想往回拿,也是經過幾次之后拿了回來,兩個孩子居然你來我往地拿這個玩具啃了很長時間,最后有一個孩子不想啃了就爬到別處,另一個也把玩具丟在一邊爬走了。這個過程中,老師自始至終沒有干預,一直在兩個孩子旁邊觀察,隨時準備防止意外沖撞的發生。在這個錄影鏡頭播放的過程中,臺下觀看的人們爆發出一陣一陣的笑聲,因為人們發現在沒有成人干預的情況下,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是那么可愛,那么純潔。孩子們創造了自己的分享模式。
3. 我為什么錯了?
企圖說服老大給弟弟玩自己的杯子是想把我的觀點強加給老大,因此激怒了他,讓老大認為我是偏向弟弟的。通常成人對一個事件有自己的判斷(比如我認為給弟弟玩一下他的杯子沒什么大不了的),但這個判斷和孩子的心理期待是不一致的。對于老大來說不給弟弟玩自己的杯子是天經地義的事,在這個公平的交流過程中如果成人根據自己的判斷表現出的傾向一定會激怒孩子,也會讓孩子產生成人有偏向的誤解。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懂得不能企圖勸說孩子來分享自己的東西,分享的概念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交流中學會的。父母需要做的是保護和引導孩子們不要在這個過程中相互傷害,只要這個過程是安全的,盡量不要干預孩子之間的交流過程,同時,通過提供更多的玩具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也不是最好的選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