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生子女心理問題及輔導策略
湖北省陽新縣教育局 李名興
[摘要]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水平的不斷提高,獨生子女問題已是當今社會關注的普遍問題,探討和解決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是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
獨生子女 心理問題 輔導策略
獨生子女有著優越的生活待遇,吃香的喝甜的玩酷的只愁他不想;也可以有良好的學校教育,家長都不惜重金擇師擇校只怕他不學。在家庭成員中,更是眾月捧“心”,萬般呵護,養尊處優。正是這種特殊而優越的生存、生活、學習和情感環境,孕育和培養了獨生子女微妙而復雜的心理個性,更多的心理個性可能或者已經發展成為心理問題。
一、獨生子女的主要心理特征
1、智商高。獨生子女普遍聰明伶俐,活潑好動,思維敏捷,機靈善變。什么腦筋急轉彎、社會新時尚、時代新名詞等等,知之甚多,學之甚快,仿之甚酷,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逐漸半成人化。
2、個性突出。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人類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個性化信息通過龐大的傳媒體系在獨生子女的群體中潛移默化,從而獨生子女 的個性潛質逐漸明朗化、社會化、時代化。
3、強烈自尊心和自信感。獨生子女個個都是金蛤蟆、心肝 寶貝,祖輩、外祖輩、父輩、親親父輩姨輩們疼愛有加,事事順從,萬事順心,與此同時,培植了他們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無所不能,進而無所不為。
4、依賴性強。衣服有人穿,吃飯有人喂,書包有人背,上學有人接送,衛生值日有人替,受了委屈有人撫慰……。總之從來到人世間,一切順利,所有事情有人代替,由此養成了極強的依賴性。
二、獨生子女的主要心理問題
1、情商低,功利心欲極強。長期以來,長輩的疼愛甚至溺愛,使獨生子女產生一種畸型的情感心理,為父母讀書,為爺爺奶奶吃飯,為自己創造一切……。長輩們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必須的、是應該的,因為自己是他們的心肝寶貝。誰放縱我,誰就好;誰要求嚴厲,我就討厭;一切我們喜歡的東西,都是我的,誰都不能動,誰都也別想。由此,愛心、同情心淡漠了,圈子以外的事情漠不關心。出現了“難與人溝通,人際關系不協調,急功近利”的心理問題。
2、自我中心主義。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獨生子女“獨”的地位和待遇,慢慢地養成自我為中心;在集體生活中,表現為霸氣十足,或以各種非正常行為或調皮搗蛋來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和在意。這種以我為中心的心理,會出現集體觀念淡漠,對公益活動缺乏熱心和熱情。
3、享樂心理。衣來伸手(穿衣),飯來張口(吃飯),水來伸腳(洗腳),車來上學(走路)……。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現代的物質文明,極易養成獨生子女的享樂心理。于是乎,嬌生慣養,意志脆弱,不能有半點不如意,不能受挫折,學習不能吃苦,遇到一點困難就退縮就逃避;只能享受成功的喜悅,經受不起挫敗的壓力;成功時志乎所以,挫敗時灰心喪氣、自暴自棄。特別經受不起誘惑,游戲機室、網吧留連忘返,整夜不歸。
4、依賴心理。過分的環境舒適和生活便利,以及諸事由爺爺奶奶和父母包辦,久而久之,養成獨生子女的依賴心理。由此產生普遍的自理能力差,一旦離開了父母,不能適應新環境,無法獨立處理生活和學習中的日常事務,依賴心理就更為嚴重。
三、獨生子女心理輔導策略
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是由特殊的家庭生活環境、不良的家庭教育等因素造成的。因此,對獨生子女的心理的輔導現要注重對象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又要符合對象的心理發展的基本規律,還要十分注意講究方法和策略。
(一)心理輔導的基本原則
1、人格化原則。心理輔導要突出發展獨生子女的人格品質,既是出發點也是歸宿,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2、個性化原則。心里輔導要順應和發展獨生子女的個性,不能泯滅他們的天性,良好的天性和個性是創造性的前提,缺乏個性化的創造不是成功的教育。
3、創造性原則。心里輔導在方式方法上要富有創造性,以創造性發展創造性。
(二)心理輔導的基本方法
獨生子女的心理輔導主要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活動中長期多次反復方可完成。其輔導方法概括起來有四種:
1、認知法。通過讀、聽、看、講、欣賞等多種學習形式多次交叉反復,來調動獨生子女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感受,達到心理認知的目的。
2、體驗法。主要是通過教師提供一定的主題情境,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演繹某種心理行動,感受劇中人物的內心和情感體驗。或者通過討論、游戲、行為訓練等形式來達到認知某 種心理問題,不自覺地明辯行為是非的目的。
3、檢測法。通過對興趣、愛好、觀點、態度、熱點、焦點、行為、習慣、思維、評論等各種問題多種選擇及表現的問卷檢測和評判,幫助獨生子女反省、分析和自我矯正心理問題。
4、綜合法。通過不同層次和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其他的多種傳統方式進行綜合的意志、情感錘煉,達到心理錘煉和心理健康。
(三)心理輔導的基本策略
心理問題一般在表情上、情緒上、行為上意志和人格品質上表現明顯,心理輔導要注意策略。
1、自我改變策略。通過落實明確的管理規范,實行自我控制、自我管理,達到自我矯正、自我改變的效果。
2、潛移默化策略。通過教師營造和諧互動的教學或活動情境,精心設計訓練主題,師生互動,在寬松的環境和平等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完成輔導過程,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
3、體驗內化策略。對同一心理問題,采取多次反復和不同程度的訓練,在訓練中讓學生情感自我內煉、增強感受,達到反思和改變的目的。
4、長效監控策略。任何一種策略都要精心設計、嚴密組織、科學策劃。既有個性的,更要注重共性的。只有建立長效監控機制,有的放矢、循序漸進,才能是名副其實的達到心理輔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