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恩heaven
健康/家庭/事業/療愈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行為和想法,看似紛繁無序,實際上卻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不少社會學家將這些聯系整理成重要的社會規律和生活法則,帶領大家去做出決定、調節情緒、追求成功。
這些心理定律你或許還不太了解,或者對此熟視無睹,但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它的神奇力量既令人驚嘆,又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上周,我們已經學習了瓦拉赫效應、因果定律、酸葡萄甜檸檬定律,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剩下的心理學定律吧,去找到幸福人生的真諦!
01
該定律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于1894年提出的概念。
具體指當人們不知道別人的情況(如個性、好惡、欲望、觀念、情緒等)時,就往往主觀地認為別人有同自己相同的特性。
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喜歡假設別人與自己有某些相同的傾向,喜歡認為自己具有的某些特點別人也具有。
“投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可以分為三類表現:
1
相同投射:
最常出現在跟陌生人的交往中,因為彼此不了解,所以很多時候會習慣性地從自己的角度去做出判斷。
比如:經常算計別人的人,會認為其他人也在算計他;愛吃某種食物的人,會認為全部人都喜歡吃。
沒有將自己和別人之間區分開來,覺得自己的感受就跟別人的感受。
2
愿望投射:
將自己的主觀愿望強加到別人身上。
例如,父母動用一切關系將孩子送入名校,認為孩子一定會很感激自己。
沒有看到孩子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或許以孩子的能力去讀名校,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3
情感投射:
越是喜歡的人越覺得對方優點多,越是討厭的人越覺得對方有很多缺點。
就像現在的“追星女孩”,在她們眼里,自己的偶像就是完美的,就算做錯了事,肯定也是無心之過。
但如果有人詆毀她們的偶像,她們就會不斷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回擊,甚至有可能將別人說到一文不值。
這些其實是在人際交往中,失去了客觀性的認知,只從自己的主觀意識出發,將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對方身上,對對方進行美化或丑化。
應對投射最好的方法就是:
1.關注自己的情緒,提前干預
當感覺到自己對一個人有所厭惡的時候,一定要提前向內覺察,思考一下自己的情緒到底哪里來的,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從而減少對對方的惡意。
2.試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投射效應的產生正是一個深入了解自己的機會,不要排斥自己的弱點或者過失,要理解自己,沒有完美的人,接納了這樣的自己,才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反饋到他人身上。
3. 學會換位思考
真正的換位思考必然是一個“移情”的過程,要從內心深處站到他人的立場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樣去感受他人。
勇敢接觸心底的“陰暗”,正視自己的弱點與渴望,才能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
02
羅森塔爾效應:
期望和贊美能產生奇跡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
他們到一所小學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試驗者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 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羅森塔爾效應,亦稱“人際期望效應”,指當我們對某些人寄予積極的期望時,這些所期望的人就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好方向發展;當我們對某些人寄予消極的期望時,這些所期望的人就會朝著我們所期望的壞方向發展。
身為父母,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你是否氣憤地責罵他“笨蛋”“傻瓜”?
當孩子不聽話淘氣時,你是否生氣地訓斥他“沒出息”“沒素質”?
當孩子沒有達到你為他制定的目標時,你是否很失望地嘮叨“你什么時候能給我們爭口氣呢”?
......
如果是這樣,那你可要檢討了。其實,每個孩子都可能是天才,關鍵在于你對他給予何等的期望。
正如羅森塔爾的實驗所體現的那樣,期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
下面,向大家介紹一下如何給孩子適度的期望。
1. 給孩子的期望宜在他努力可及的范圍內
譬如:孩子的智商為110,你可以給他智商為120 到130 的作業,讓他接受挑戰,建立他對自我的信心;倘若只給他智商為90 的作業,他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2. 不要因為孩子失敗或做錯事而隨便給他加上有損他自尊心的“標簽”,這樣可能會對他造成一輩子的傷害。
3. 讓孩子的行為逐漸變得自律自發,贊揚和獎勵雖可鼓勵孩子,但應讓孩子的行為慢慢提高層次到自律的自發行為,即使沒有大人的獎勵,孩子依然能為自己的目標而努力。
4. 高難度的事情要視孩子的能力來做,最好分成幾個階段。同時,每完成一個階段,可以給他一些鼓勵。
此外,不要讓過高的期望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從而陷入焦慮與挫折,甚至泯滅他原有的潛能。
鼓勵式教育遠優于“棍棒教育”,你認為自己的孩子是聰明的、優秀的,他/她就會成為聰明、優秀的孩子,相信贊美的力量!
03
首因定律:
創造良好的第一印象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洛欽斯在1957年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杜撰了兩段故事,描寫了同一個人的生活片斷。故事一把這個人寫成一個熱情、外向的人,故事二則把他寫成一個冷淡、內向的人。
隨后,他請兩組參與者分別閱讀這兩個故事,并評價這個人的性格。結果參與者的評價截然不同。
他從而提出了“首因效應”這一定律。它反映了人際交往中主體信息出現的次序對印象形成所產生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發現,初次會面,45秒鐘就能產生第一印象,主要包括容貌、衣著、姿勢和面部表情等。第一印象會在后續交往中占據主導地位。
這本質上是一種優先效應,當不同的信息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人們總是傾向于重視前面的信息。
即使人們同樣重視了后面的信息,也會認為后面的信息是非本質的、偶然的,而習慣于按照前面的信息解釋后面的信息,即使后面的信息與前面的信息不一致,也會屈從于前面的信息,以形成整體一致的印象。
所以,“首因效應”提示我們,初次見面應給人留下好印象。
人們都愿意與衣著整齊、落落大方的人交往。注意言談舉止,最好能言辭幽默、侃侃而談、不卑不亢、舉止優雅。
有了良好的開始也就成功了一半。
誰掌握了這些法則和規律,順應潮流,并能夠領悟和合理運用,誰就能找到成功之道、幸福之道,一起來預測下一個定律是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