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衣
秦國在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之后,國家漸漸變得強大起來,然而它在統一的道路上還有個勁敵,即趙國。公元前260年,秦國再次向東擴張地盤,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上黨,此地屬于韓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
韓國在當時一個小國,根本無力對抗秦國,于是就拉攏趙國一同對抗秦國,趙國明白秦國的最終目標就是趙國,因此決定與秦國決戰。起初趙國派出老將廉頗迎戰,廉頗采取以守為攻的策略,慢慢地消耗掉秦國的斗志。
秦國畢竟是遠道而來,急需尋找趙國主力決戰,但遲遲無法得出,士氣開始低落。應該說廉頗的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因為趙國無法與秦國硬碰硬。秦國著急了,秦王利用了反間計使得趙王把老將廉頗給換掉了,取代他的是年輕的趙括。
趙括也是名將之后,不過此時喜歡紙上談兵,實戰能力并不強,趙括為了迎合趙王的心思,決定對與秦國決戰,而秦國此時已經悄悄換上主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是不敗神話,他一生指揮多次大戰,殺掉的敵國軍隊無法計算。
年輕的趙括哪里是白起的對手,白起只是采取了一個佯裝失敗的計謀,就將趙括引入包圍圈,之后分割開來蠶食,趙括死后,40萬趙軍沒有了首領,頓時大亂,全部繳械投降了。然而,兇狠的白起并沒有放過這投降的40萬趙軍,史書上記載是:白起坑趙。
那么白起坑趙是指的白起活埋了40萬趙軍嗎?長期以來都是這樣認為的,真相又如何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一些有關書記被焚燒,相關記載很少,一直到了1995年才水落石出。
這年的5月,家住山西高平城西北10公里的村民李珠孩在將軍嶺下的農田耕種,突然手下鐵鍬鏟出一大堆壘壓的白骨,里面還有刀幣,鐵質箭頭等,60歲的李珠孩立刻將此事上報,不久之后,山西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就來到了現場。
經過專家的一致認定,此地是長平之戰中,保存最完好的尸骨坑,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此次發現意義重大,它證實了長平之戰,秦國屠殺趙國將士的事實,同時專家也發現,幾乎所有的尸骨上都有砍,射的痕跡,甚至還很多沒有頭的尸骨,而且在許多尸骨的胯骨中還發現了箭頭,這足以說明,趙國的這40萬士兵在被掩埋之前,已經被殺害了,所有活埋40萬趙軍的說法難以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