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中國山水畫,他山水畫作氣吞萬象被稱為“世紀末的豐碑”(附78幅作品)
何海霞(1908—1998),中國現代著名國畫家、書法家,中國畫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的專業畫家;滿族,初名何福海,字瀛,又字登瀛;1908年9月生于北京,其父母酷愛文藝,對少年時代的何海霞影響頗深。何海霞幼時即喜愛書畫,青年時期曾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1924年拜韓公典為師,1934年拜張大千為師,隨其游歷山東、四川。何海霞隨張大千習畫期間,飽覽了中國古代名畫并大量臨摹了宋、元、明、清時期的繪畫真跡;1936年,他與齊白石、張大千、于非闇在長春、大連等地舉辦作品聯展。50年代初,何海霞輾轉來到古都西安,與石魯、趙望云一同進行山水畫創新,從西北風光中獲得了創作契機,三人共創了“長安畫派”,在當時及至以后的國畫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代名家黃永玉先生稱其為“鬼手何海霞”、著名畫家周韶華稱何氏是“世紀藝術大匠何海霞”以及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認為“真正的中國山水畫,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個大畫家”。在長安畫派中,他與石魯、趙望云成為三足鼎立,缺一不可的領軍人物。”何紀爭、曹湘琴更高度評介何氏的繪畫是“世紀末的豐碑”。 1951年春,由重慶遷居西安。1956年在中國美術家協會陜西分會任專業畫家。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與石魯、趙望云等一起切磋山水畫創新,受到美術界的廣泛關注并成為長安畫派的重要畫家。1961年,他曾應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在該院授課兩年,培養了一批中國畫人才。1976年后,他應邀為人民大會堂、釣魚臺國賓館等重要場所創作許多巨幅山水畫,為社會矚目。1983年,他任陜西國畫院副院長。不久后調北京,在中國畫研究院任專業畫家,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他此間兼任中國國際友好聯絡委員會顧問,以藝術為紐帶,為中外文化交流貢獻了力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