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羅天益《衛生寶鑒》云:“恐而健忘,喜以多思,思忘之道,皆精不足也。心亂則百病生,心靜則萬病息。”
意思是說:心生恐懼的人常常容易健忘,而那些常常表現出高興的人,則容易思慮過度。無論是思慮過度還是健忘,常常是“精”,即人體內精微物質不足的表現。所以心神煩亂則百病叢生,而心一旦安靜了下來,則萬病也終將歸于平息。
這話是有道理的。《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心主神明,相由心生,境隨心轉,病從心起。如果心神過于躁動,亂而不定,必然擾亂臟腑,耗氣傷精,容易招致疾病,甚至促人衰老、減短壽命;心靜則神安,神安則五臟六腑的氣機協調,精氣日漸充實,自可祛病強身、延年益壽。內心混亂,欲望叢生,就容易招致病魔;而內心平靜,和悅安詳,就可以百病不侵。病魔是心魔的外在顯化,心魔是病魔的內在根源。心態好了,自然百病不生,身康體健。因此,平靜是福。
常言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人們要健康長壽、遠離疾病,有千條萬條養生方法,首要的一條就是養心。人生在世,要看得開、放得下,淡泊名利,心靜如水,安靜生活,恬靜待人,冷靜處事,勞不過累,逸不過安,喜不過歡,欲不過求,度安靜素雅時光,過恬淡閑適生活。
凡事不要太過計較,平心靜氣,胸懷坦蕩,樂觀開朗,學會不在意、不介意,不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耿耿于懷,不為一些毫無意義的問題爭論不斷,不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利益斤斤計較,不為一些不值得的人際關系耗費精力。對別人說的話,不必句句琢磨;對別人的過錯,不必抓住不放;對周圍的事物,不必過于敏感。讓自己的身心輕松一些、健康一些。
編輯:長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