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還記得,字節跳動曾經是一家AI公司。無論是今日頭條還是抖音的成功,都離不開AI技術在圖文和視頻分發上的大規模落地。但在大模型這事上,字節曾經有過遲疑。
在OpenAI 發布 GPT-3 后,字節曾經訓練了一個數十億參數的生成式語言大模型,后來由于商業回報不清晰,不了了之。當ChatGPT橫空出世后,字節也曾在大模型布局自研還是投資問題上出現過戰略搖擺,云雀大模型也到了去年8月才出來,遠遠落后于百度的文心一言和阿里的通義千問。
有趣的是,到了現在,字節卻成為了所有大廠里發布AI應用最多的產品。這一切變化,都源于字節去年下半年開始的調整。
去年11月開始,字節先后對游戲、VR和本地生活業務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同期,字節跳動成立了一個新的AI部門——Flow,此后AI戰略頻繁出現在了字節高管們的工作匯報里。在字節最新的10000個崗位招聘里,與AI有關的高達1623個。
作為一個營收超過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巨頭,字節跳動仍然能有這樣轉身速度并不容易。
/ 01 / 從無限游戲到聚焦AI
去年下半年,一個明顯的感受是,字節跳動的業務版圖在劇烈收縮——從游戲到VR,再到本地生活業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地裁撤。
去年11月,字節跳動游戲業務板塊朝夕光年大幅裁員,保留少量人員運營已上線項目、探索創新方向。這意味著,字節跳動徹底退出游戲市場,放棄了這個過去幾年投入數百億的賽道。同期,字節跳動VR業務 Pico 接近半數員工轉崗或被裁撤。
到了年底,有媒體爆出,抖音的外賣業務被將被暫時收縮,只保留了5個城市直營權限。今年,市場消息稱,抖音外賣已從本地生活業務線調整至抖音電商業務線,與小時達即時零售業務進行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抖音電商和本地生活業務都不涉及自主履約,均用的是社會化物流或順豐同城等第三方即時物流。換句話說,字節放棄了對線下重資產模式的投入。
不斷收緊資源的字節跳動,只為了一件事情:全力投入人工智能。在退出游戲業務的同時,字節跳動成立了一個新的AI部門——Flow,目前已經推出了三款AI對話類產品,包括豆包、扣子和Cici。
部門架構調整背后,也能從字節管理層的動作感受到字節的迫切。據晚點報道,一位知情人士曾透露,梁汝波在最近兩個月的 OKR 里強調了探索 AI 業務,將調整公司組織以迎合 AI 戰略。抖音負責人韓尚佑也在研究如何利用 AI 改造抖音。
根據界面報道,去年一年,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將主要精力都花在了AI上,足以窺見這家公司對AI業務的重視程度。2024年2月初,宣布卸任抖音集團CEO的張楠,轉戰的方向也是AI生成式視頻領域的剪映。
落地到業務層面,在最新字節跳動的招聘官網上,在10000個職位中,有1623個職位是與AI有關的。種種跡象顯示,字節跳動正在全面發力AI。
/ 02 / 從App工廠到AI應用工廠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字節跳動素有“App工廠“之稱。它的邏輯很簡單,通過上線大量應用,最終搏得一個爆款。這是字節最擅長的事情,到了AI時代,這個趨勢也得到了延續。
截至目前,字節在模型層和應用層均有布局。其中,字節推出AI應用數量遠遠超過國內其他AI大廠。
在模型層,字節分別推出了云雀大模型(語言)、BuboGPT(多模態)、MagicVideo(文生視頻)、Boximator(視頻編輯)。此外,字節跳動還推出了類似于GPTs的產品——Coze扣子,這是字節跳動AI部門Flow開發的一站式 AI 開發平臺,無論用戶是否有編程基礎,都可以利用Coze在30秒內輕松創建專屬自己的“AI機器人”。
在應用層,字節旗下的Flow部門基于字節自研的云雀大模型,推出了聊天工具豆包和辦公助理工具小悟空等產品;海外則已發布基于GPT的聊天對話產品Cici和辦公助理ChitChop。
其中,豆包的用戶數據反響不錯。根據QuestMobile2024生成式AI及AIGC應用洞察報告,豆包APP僅上線三個月就實現了千萬級別的流量規模,2024年1月月活規模達到1757萬,反超文心一言。
除了已推出的豆包、扣子等產品,Flow還在開發話爐和PicPic。其中,話爐支持用戶創建AI虛擬角色和故事創作,通過設置角色設定、名字、音色來定制智能體(agent);PicPic主打圖片智能創作。
在海外市場,字節跳動旗下的新加坡公司SPRING也開發了一款名為BagelBell的AI應用,它是一個由AI驅動的虛擬世界,允許用戶在其中創建AI角色并與之互動。
在海量AI產品落地背后,一個更為值得重視的現象是,作為一個營收超過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巨頭,去年下半年以來,字節在AI應用領域下場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人們認知里傳統巨頭的反應。
但即使如此,字節高層似乎對結果并不滿意。2023年年底,字節跳動又抽掉了部分員工在上海組建新團隊,專攻AI應用,該團隊是否屬于FLow目前未知。據《晚點》報道,字節在FLow之外還有一個代號為Ocean的AI應用團隊。
/ 03 / 曾經錯過大模型的字節跳動
作為國內最大的內容平臺,很少有人記得字節跳動曾經是一個AI公司。今日頭條和抖音的成功,是字節的AI技術在圖文和視頻分發領域的大規模落地。
在早年間,字節也曾強調自己是一家AI公司。2017 年的一次 CEO 面對面上,有員工問算法技術負責人楊震原:公司在人工智能上與BAT 的差距在哪里?
楊震原回答說,“今日頭條本來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但不是機械手臂這種人工智能。” 他進一步解釋,做信息分發就是需要人工智能,今日頭條想通過機器和人結合的方式提升創作、分發、討論等每個環節的效率。
甚至在OpenAI 發布 GPT-3 后,字節也曾訓練了一個數十億參數的生成式語言大模型,當時主要使用的 GPU 是 A100 前代產品 V100。據晚點報道,由于參數規模有限,這個模型生成能力一般,字節當時看不到它的商業化可能性,ROI(投資回報率) 算不過來,這次嘗試不了了之。
即使在ChatGPT橫空出世后,字節仍然在大模型布局自研還是投資問題上出現過戰略搖擺。界面新聞援引知情人士稱,字節跳動最初準備以投資形式進入大模型領域,一度考慮投資大模型公司MiniMax和階躍星辰,但在去年6月決定放棄投資外部大模型公司,轉向自研。
2023年春季,百度、阿里巴巴就已分別推出各自的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和通義千問,而字節到去年8月才推出了云雀大模型。
對比之下,阿里的態度顯得更加果敢。算上MiniMax的新一輪融資,阿里已經把一級市場用真金白銀選出來最有可能成為中國OpenAI的公司都給投了,其中在月之暗面和MiniMax上還下了重注。
今年1月底的2024年度全員會上,CEO梁汝波在會議上點評公司的AI表現時,認為字節跳動過于遲鈍,“對機會的敏感度不如創業公司“,直到2023年才開始在技術層面討論GPT,而業內做得比較好的大模型創業公司都是在2018年至2021年創立的。
與其他公司不同,戰略層面的變化也源于對自身業務未來的擔憂。一個重要的邏輯是,AIGC對內容供給端的沖擊,可能給這個國內最大的內容平臺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技術驅動內容供給端變化的故事,字節并不陌生。短視頻就是最好的例子。抖音本身就是算法推薦的最大受益者,更不用說,快手最早不過只是一個GIF工具,被一批有創意的動圖愛好者拿來做一些有趣的動圖,后來在算法推薦的加持下,卻成長成了月活上億、國內第二大短視頻平臺。
換句話說,基于AIGC新的內容生產方式,可能產生新的互動內容,進而脫離原有的內容形態,形成新的內容平臺。正如張楠在剪映的內部分享中所說,這個領域是有可能誕生新的內容創作平臺。一旦邏輯成立,這將直接對抖音產生沖擊。
從這個角度上說,過去一年字節的業務收縮、重回AI主航道,與蘋果放棄造車、聚焦AI殊途同歸。至于字節“大力出奇跡“究竟能在AI賽道結出怎樣的果實,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