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改硝煙漸散,人文的關懷、個性的張揚、主體的體現、文本的感悟、師生的互動、課堂的生成……迷離著視野,粉飾著教壇。然而,浮躁過后便是沉寂,精彩之后終歸平淡。人們在平靜中思考,在回眸里反思——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熱鬧代替不了成長,樸實卻閃耀著智慧。我們不難發現,我們在追求精彩的同時卻忽視了一些基礎的東西,而幻想著建造空中樓閣。在小學高年級字詞教學中普遍存在弱化、簡化、僵化的“三化”現象,不少教師認為,小學高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閱讀實踐,已經初步具備了自學能力。況且,詞語教學只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到了高年級,詞語的學習只是為學生的順利閱讀掃除障礙,因而無足輕重,詞語完全可以交給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掌握,不必占用課堂寶貴的時間。于是,課堂上教師或者避過詞語直奔課文內容,或者簡單地讓學生讀一讀。字、詞、句是組成語文材料的基礎。對于語文學習,生字是基礎,是根本;沒有了對新詞匯的吸收和內化,語文素養的提高也就顯得空洞和蒼白。當我們抱怨學生基礎提不上去的時候,字詞教學應該值得我們的反思。字詞教學應該是扎扎實實的進行,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想當然。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甚至認為,小學一至六年級每一課生字學習都是重點。當然,由于各年級教學側重點不同,高年級的字詞教學不可能象低年級那樣,占據太多課堂時間。通過一些有創意的語文活動,有時可以輕松達到教學效果。
詞語教學,不是語文教學的點綴,而是貫穿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語),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王堯語),運用多種方法,走進詞語的世界,讓詞語成為學生言語表現的鮮活元素。下面試以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的幾個教學片斷為例,談談如何引領學生進入詞語的新天地。
一、培養習慣,滲透學法
高年級的詞語教學,顯然應有別于低年級。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與形,而要求音形義的結合。同時,應注重學生學習詞語的良好習慣的培養,指導學生掌握學習漢字的一些基本規律。
《爺爺的蘆笛》教學片斷:
師:同學們預習過課文嗎?
生:預習了。
師:養成預習的習慣,終身受益。現在,老師想了解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這三個字誰認得?(出示:閘、踩、嘩)
生:(讀三個生字。“閘”讀成了“jiǎ”。眾學生笑)
師:沒什么可笑的。老師沒有教,讀錯了是正常的,讀對了,那是超常的。(眾又笑)相信你自己能把這三個字讀正確!
生:(立即翻書,看生字表)
師:你們看,這就叫會學習!
師:非常好!你能用“閘”組個詞嗎?
生:閘屋、閘門
師:嗯,書上有,還有“大閘蟹、閘刀。”(生又笑)
師:(指著“踩”)這個字是“足”字旁,誰來組個詞?
生:踩著,踩在
師:還可以組成“踩踏”
師:(指著“朧”)這個字認識嗎?誰來讀一讀?
生:讀得很正確。
師:(寫上“朦朧”)能看部首猜是什么意思嗎?
生:與月亮有關。
師:很好,是說月光不明亮,月光下的東西模模糊糊。
師:(板書:曚昽),再猜猜,這個是什么意思?
生:日光不強烈,所以看不清。
師:是日光不強烈嗎?
生:是日光強烈,看不清東西。
師:(再板書:矇眬),再猜這個是什么意思?
生:與眼睛有關,看東西看不清楚。
師:這三個詞我們部首不同,意思也就不同,我們可以根據它們的部首來猜測它們的意思。不過,現代漢語詞典里省略了“目”,變成“蒙眬”了。……
在這段教學中,薜老師側重通過認識生字新詞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作為高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老師應注重培養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查字典來解決生字讀音的問題。而“蒙眬”一詞教師卻舉一反三,一連出示了三個同音詞,讓學生根據部首來猜測詞的意思,在富有趣味的猜猜想想中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并且還有根有據地講解了“蒙眬”這一詞為什么這樣寫,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不僅是一種科學嚴謹的語文學習觀,而且也向我們展示了薜老師深厚扎實的語文素養。
二、發揮想象,構建形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讓詞深入兒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詞在兒童的頭腦和心靈里成為一種積極的力量。”在詞語教學中,薛老師重視讓孩子們通過想象品讀來“復活”詞語的本來面目。是的,詞語只有與精神同構了,才能在主體心靈中獲得持久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