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歷史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
摘要:要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必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正確的記憶方法,并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提高歷史教學效果,記憶力是重要的一環。好多學生感到學習歷史并不太難,只是記不住。要提高學生記憶能力,就要設法增強大腦對事物識記的痕跡的保存能力。
近些年來,我在培養學生記憶能力方面采用了以下一些辦法,取得了一些成效。
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是提高記憶能力的前提條件。
在歷史教學中,學生對你所講的知識感興趣,或者認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注意力對提高記憶水平, 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第一、強化歷史教學語言的情感性與形象性,構建逼真的歷史情景,以豐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動的形象吸引人。如講“鴉片輸入的嚴重危害”,教師可先描述鴉片輸入對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慘遭遇。接下來進一步分析鴉片輸入對國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為“黑的進來(鴉片輸入),白的出去(白銀外流),”并以林則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懇切之詞來強化學生對鴉片輸入嚴重危害的認識:“(鴉片)流毒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御敵之兵,且無可充餉之銀。”
第二、科學而適時地運用提問語,以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心理。講《中國邊疆新危機》,教師可以“新危機”為切入點,提問:“19世紀70年代,中國出現的邊疆危機為什么稱為新危機?”這比通常的通過復習式提問“19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分別侵占了我國哪些領土?”然后再引出19世紀70年代以后的邊疆新危機更具有思維價值,設問角度也更新穎有趣。歷史教材中這種內容是很多的,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發現、匠心獨運。
其三、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或影音資料加以渲染,烘托氣氛,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講述紅軍長征時一首《七律?長征》的吟誦;講述文藝復興時一幅《蒙娜麗莎》的賞鑒;講述巴黎公社時一曲《國際歌》的播放;講述鴉片戰爭時一部《林則徐》的放映……這些眾多的審美因素,一旦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體現,就能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濃厚興趣。
二、指導學生掌握幾種記憶方法,在培養能力上下功夫
第一、運用比較法,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所謂比較,就是將同類事件、人物、現象進行鑒別,找出異同、分清正誤的思維方法。歷史教學中的比較法可以有多種①.橫向比較。通常是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間同類性質的事件或人物的比較:如俄國彼得一世與中國康熙皇帝、英法美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的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19世紀晚期美德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等的比較。通過比較,幫助學生區分個性與共性、本質特征與一般規律,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從而加深對各種事物性質、特點的認識,提同分析綜合能力。②.縱向比較。即對同一國家或地區先后出現的同類事件、人物的比較。如近代史上的五次侵華戰爭,比較其背景、原因、目的、結果的不同,分析其對中國造成的危害。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能力。③.點面比較。即小環境與大背景比較。在講述某一國家或地區歷史的時候,聯系世界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使學生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加深對歷史現象的理解,開闊學生的眼界,發揮歷史教學古為今鑒的作用。 歷史學習離不開記憶,然而如果只注重單個歷史概念的死記硬背,忽視對整體的歷史發展規律的宏觀把握,這樣的記憶方法,往往會前讀后忘、張冠李戴、顧此失彼,事倍而功半。運用比較法,抓住重點,理清線索,將歷史知識按專題進行有機地排列組合,就能增強記憶,需要時可信手拈來,駕輕就熟。運用比較法進行歷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的發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培養學生對歷史事件有節奏地復述,是提高記憶力良好的捷徑。
時間、地點、事件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關鍵。不少學生采用機械記憶方法,收效不大,因此培養學生有節奏地復述是很重要的。例如戊戌變法的時間:“1898,戍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的原因:“日本大(陸)政策、列強不干涉,朝鮮導火線,清朝不備戰”等。這樣,有一定的節奏,學生記起來又有興趣,又容易記住。
第三、利用簡單圖示指導學生加以記憶。
利用圖示,可以化繁為簡,連橫合縱,有利于提高空間識記能力。簡圖繪制速度快,直觀性強,繪完后教師略加演示學生便可記住。例兩次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教師邊講解,邊在圖上畫出《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開放的通商口岸的位置,比較其不同點,既可加深學生記憶,又可幫助學生理解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
在幫助學生鞏固知識的過程中,要使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在記憶的過程中加深理解。這不僅有利于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記憶能力。
在教學中,要想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必須做到重點突出,抓住關鍵,解決難點。例如,十七世紀俄國彼得大帝改革,在課堂講述中,我從三方面入手:經濟上--盛行農奴制,工場手工業落后;政治上--目的是向外擴張;措施--軍事、經濟文化。講述時板書力求簡潔,綱目明了。板書繁雜反而不利于學生記憶。
要鞏固記憶水平,還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記憶力,例抗日戰爭一章,幫助學生分析兩黨分別代表誰的利益,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這樣可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兩黨能夠合作,而又有著許多矛盾,兩黨為什么形成兩個戰場,兩條抗戰戰線,而抗戰結束后又為什么分裂。學生理解了這些問題,記憶起來自然就比較容易,比較鞏固。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方法提高學生興趣,讓學生參與課堂,加深理解,才能提高學生記憶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