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教育就是生長
《寶貝,寶貝》是知名作家周國平的新書,描寫了女兒啾啾七歲之前的成長故事。啾啾降生后,“寶貝”成為父親心中最溫柔最深沉的旋律。周國平在序里道:“我只想敘述平凡的生活……一個普通的父親,愛他的一個普通的女兒,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全部理由。”
這本書展露了真實飽滿的愛和生命。你會心一笑,若有所悟,直至跟隨作者的思緒:“偉大、精彩、成功都不算什么,只有把平凡生活真正過好,人生才是圓滿。”
最可悲的,是年輕人自己放棄精神自由
本刊記者:你說新生兒是“幼獸和天使”的結合,只是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您也覺得十分幸福。現在很多年輕人結婚后根本不愿要孩子,您對此怎么看?
周國平:我能理解他們。以前是丁克一族,自愿不要孩子,維持二人世界的溫馨。這些人并不知道有了孩子之后是怎樣的快樂,這是人生的巨大損失。小生命讓人充滿生活熱情。現在的年輕人不要孩子,是因為已經是房奴,卡奴,不敢再當孩奴。培養一個孩子需要堅實的經濟基礎。我建議首先解決生存問題。有了孩子會很操心,加上經濟壓力,更是苦不堪言。不妨晚一點。我當父親,也比較晚。
本刊記者:啾啾剛四個月,您帶她去了海南三亞,坐在屋里開哲學研討會時,心里只想陪著女兒在海灘撿貝殼。您認為“適時回到某種單純的動物狀態,這既是珍貴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凈化”。年輕人如何可以在壓力下回到這種單純狀態?
周國平:當下年輕人的生存環境十分嚴峻,本不應該承受如此大的壓力。房價太瘋狂了。這是社會的問題。只有社會回歸正常,青年才更能回歸單純。其次,我覺得年輕人應該自救,不能在壓力下疲于奔命,要時刻保持清醒,勤于閱讀,熱愛思考,想想人生之路怎么走。從古到今榜樣無數,不管大環境怎樣,總有一些人脫穎而出。
做了命運的主人,不被外界支配,才能擁有內心寧靜。
本刊記者:啾啾很小就會發呆思考,有人生如夢的憂思,還會因“無聊”而哭泣。在總是強調樂觀進取的時代,您認為“正是一些被斷為消極和負面的心情,可能是屬于靈魂的。”在壓力與機遇并存的社會,這種與靈魂的對話有多重要?
周國平:歡樂使人不會消沉,憂傷則避免淺薄。我覺得人要深入地思考人生、哲學。閑適的環境更有利于思考,所以很多思想家是貴族出生。也有出身貧寒的大哲學家,一生貧困潦倒,也無礙精神的自由。
哲學上說,人有內在自由和外在自由。如果環境不能給你自由,你還有獨立思考的自由,這是外界永遠無法剝奪的。伽利略的余生被軟禁,布魯諾被火燒死,但他們的精神永遠自由。
最可悲的,是年輕人自己放棄精神自由。只有每個人都不放棄,這個社會就充滿希望。
本刊記者:您的精神自由之路,回望時覺得是幸運還是坎坷?
周國平: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能與讀者共鳴,還能以此衣食無憂。這不是我開始寫東西時的預想。并不是我更有才能,而是我很真實,不講假話。很多的思考,最初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我得面對自己,不能逃避,不能騙自己說,我已經解決掉了。
本刊記者:比如自己的什么問題?能舉個例嗎?
周國平:年輕時都會期待地位和認可,不愿潦倒。可能在單位里,領導“賞識”就容易被提拔。很多人把這個當成目標,愿意花時間,寧肯人格上難受。而我特別愛讀書,不愛交際。于是我遇到一個問題,無論到哪個單位都躲不開:沒有才學的,機會更多。評職稱,也刁難你。后來就想明白了:按自己的內心要求走,要有真才實學,人際關系順其自然。困惑了,沮喪了,想想,這就是自己的選擇啊,這就是自己的價值觀。
我調整好了優秀和成功之間的關系:如果真的做到優秀,就能得到高質量的成功,是別人奪不走的成功。
本刊記者:您現在喜歡淡泊,覺得生命所需“無非空氣、陽光、健康”等,希望人們拋開虛榮心和野心,享受簡單生活。但是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是成功學、勵志學,很多年輕人都野心勃勃。您怎么看?
周國平:我特別厭惡成功學。首先,這種“學問”并不能教人成功。很多書都是寫手炮制的,寫手本身就不成功。其次,社會的價值觀顯得單一膚淺,只是追求財富名利的導向很可悲。整個導向應該往哪里走?大到國家,小至個人,都有責任。不能光追求GDP啊。
教育就是生長,再無別的目的
本刊記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您覺得最安心的,是給了啾啾怎樣的成長環境?
周國平:我覺得是愛和自由。
我很愛孩子,舍得花時間和她在一起,一起歡聲笑語,一起玩游戲,讓孩子做游戲的主角,給她以呼應。愛不是虛空的,就是具體小事。對我而言,少寫一些東西有什么呢?孩子的成長是不可復制的。啾啾有時不愿上幼兒園,我就陪她一起玩兒。
要給孩子自由,得了解孩子。孩子不愿意被約束,只按自己的興趣來。說具體點,先得保證她的休息時間。
本刊記者:所以您堅持一個原則:從不給啾啾報任何課外補習班、輔導班、特長班、提高班。您甚至對這類班深惡痛疾,認為它們“加劇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敗”。這是否需要特別的堅持?
周國平: 父母怎樣教孩子,絕對取決于自己的價值觀。教育和做人是一致的。
“本能自己在生長,我們只需細心觀察和用心配合就行了。”這就是家長要擔負的責任。在觀察中了解孩子,聽他說什么,和他一起讀書,培養他對智力生活和閱讀的愛好。一件事情,我會談我的看法,然后聽啾啾的看法,她覺得很有意思。每次她說了什么特別的話,我都欣喜若狂,大為鼓勵。孩子自己有求知欲,家長要發現,培養并引導,小時候就讓他嘗到知識和智慧的甜頭,感到快樂,學習就會越來越輕松。
本刊記者:這樣,啾啾不上補習班也一直保持成績優異。那么您在何時形成很明晰的價值觀?
周國平:沒有一個確切時間,個人的價值觀總是在矛盾中前進的,尤其受挫的時候。但我的精神生活開始得早。大學時期,我覺得課程沒有意思,總是逃學,讀了大量的課外書,世界名著,陶醉于精神的愉悅。我要做精神的主人,考試不很在意。
本刊記者:您對啾啾也強調,分數不如真才實學重要。您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周國平:美國哲學家杜威說過,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人的智力、情感、道德等等,都是天賦能力,是潛在素質。教育是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優秀者”就是天賦能力發展得好的人。
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該是人性,人的精神性。但現在我們背道而馳,壓抑人性。智力的最大發展來自好奇心,面對陌生事物就有弄清楚的沖動,這也是知識的來源,而應試教育只關心分數。
你們要攫取天上的智慧
本刊記者:您是一位癡情爸爸,甚至有人說您因此被瓦解了斗志。您覺得,愛在生命中是首要的嗎?
周國平:廣義的愛,對任何生命都是首要的。如果你不是帶著愛去奮斗,那么無非就是名利欲望。功利的東西無法帶給心靈快樂。一個沒有愛的人,非常不幸。人類靈魂的最大愉悅,因愛而生。
本刊記者:現在經濟高速發展,但“愛”仿佛迷失方向。比如極端的滅門慘案,殺人犯曾是逝者的孩子、丈夫和父親。是否在家庭里體會“愛”,比在任何其他地方體會愛,都更為重要?
周國平:是。儒家傳統就強調了這點。
家是生命開始的地方。夫妻之愛,親子之愛,是一個小生命最早感受到的情感氛圍,是最具體的愛。對一個孩子而言,家是培養愛心的苗圃。在家里都體會不到愛,精神很容易出現病態。其中,家長對孩子功利性的訴求,強迫性指令,是對愛最大的扼殺。過分看重成績,管束很嚴,家長誤認為這就是愛,是為了孩子的前途,可孩子感覺深刻的是:父母是敵對的。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學會給孩子愛,這是一種智慧。
本刊記者:孩子是天生的詩人,啾啾說:“媽媽,我是譜子,你來唱我吧。”“我吃過雪,是天上的味兒。”聞聽此種天籟,您的內心是否悄然發生變化?
周國平:耶穌說:你們不要積聚地上的財富,而要積聚天上的財富。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是我生命的最大財富,我寫了大量日記。小生命讓我們回到生命本身。生命是人的存在的基礎和核心。個人建功創業,致富獵名,倘若不能安身立命,究竟有何價值?人類齊家治國,爭霸稱雄,倘若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究竟有何價值?
本刊記者:您對女兒的未來有默然的期許嗎?
周國平:第一是平安。天下父母的心愿。第二,她要有一個好的人生態度,能享受幸福,也能承擔苦難。也因為有了孩子,她將“獨自走入這個殘酷的社會,命運不可知,而我會死,不再能看見和守護她的未來”,我總是期待世界能夠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