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一個原本普通無奇的地方,由于一場戰爭而成為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了冷兵器時代最顯赫的戰役,也代表了軍事史上最著名的戰例。在1800多年前的那個寒冷冬天,在長江岸邊那個小山峰邊,究竟發生了什么?
赤壁遭遇
打開漢末地圖,荊州三個最基本的戰略要地構成一個三角形。襄陽是抗衡北方大軍的門戶;江陵是控制兩湖的中心;而夏口處于漢江和長江的交匯處,連接吳楚兩地,北有大別山,南有幕府山,是東吳政權拒北西進的命脈所在。漢末時的夏口,即現在毗鄰武昌的漢口。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率大軍南征荊州。八月,曹操兵不血刃取得襄陽。而后又占領江陵,獲得劉表七八萬水軍以及大量軍需物資。
一心統一天下的曹操,此時想一鼓作氣征服東吳。他給孫權送去了勸降書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在曹操大軍壓境之際,孫、劉兩軍迅速結盟。孫權政權中的主戰派周瑜更是態度堅決,“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三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
曹操攻占江東,其進攻所向必然經過夏口。而在周瑜看來,“進入夏口”也是“破操”的最基本條件。于是,孫權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范將精銳部隊3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
而此時的劉備同樣也是駐軍夏口。迫于曹軍壓境,忐忑不安的劉備每日派人去江邊探望消息,等待東吳援軍到來。
當周瑜水軍終于溯江而上時,劉備想請周瑜上岸相會,卻被急速行軍的周瑜婉拒,只好乘小船去江中問其兵力,周瑜說“三萬人”,劉備說“恨少”。周瑜胸有成竹地說,“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
周瑜之所以馬不停蹄地趕往上游是有原因的。夏口上游的長江南岸蒲圻境內,有一條重要的路上通道,這是一條南達巴丘,北通夏口南岸,東北直插鄂縣、西塞、流沂(今黃石一帶),經下雉與柴桑相接的戰略要道。
一旦曹軍在此一帶登陸,則可完全擺脫孫劉聯軍的水軍威脅,運用步兵和騎兵直下孫吳的大本營柴桑。
而要守住這條通道,就必須遏制曹軍搶占此段最關鍵的戰略要地——陸口。陸口,也稱陸溪口,又名蒲磯口,是陸水流入長江之口,在今天嘉魚、蒲圻二縣交界處。陸口上游3公里處即是赤壁山,而隔江又與烏林相望。
赤壁之戰示意圖
赤壁是江東要塞,一旦有失,則整個江東地區必危。也正因為如此,順江而下的曹操水軍先頭部隊,和溯江而上的周瑜水軍,終于在戰略要沖陸口上游3公里處的赤壁磯一帶遭遇,史書記載:“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陰歷十二月,長江中游盛行北風,周瑜的水師居于上風位置。上風便可揚帆,并借助風力向敵方射箭,或投擲短矛、鐵鏢等拋射型武器 。雖未接舷,便可迫使敵船退避。
曹軍數量雖然是東吳水師的數倍,但在江面上遭遇,真正能夠面對面格斗廝殺的水軍數量受到一定限制。
新編的水軍戰斗力較弱,軍中瘟疫流行。而周瑜率領的東吳水師,在長江大湖上縱橫多年,驍勇善戰。
兩年首戰以曹軍失利而告終,曹操“引次江北”,而周瑜占據了對他來說性命攸關的長江右岸。
烏林相持
這一仗后,周瑜掌握了戰役的主動權,占領了陸口,曹軍只好在對岸的烏林安營扎寨。
當時的烏林,并非今天這樣的平原,而是長江與云夢澤之間的交界線——自然堤。曹軍的活動空間,是東南面長江與西北面云夢澤之間狹長地帶,主要依靠河灘與自然堤兩側的斜坡駐扎。
對擁有30萬人馬、多兵種的曹操大軍來說,這樣的空間無疑過于狹窄了。而曹軍中的精銳騎兵,在這樣的地帶也發揮不了作用。
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分析,這一帶長江右岸丘陵山地頻臨江邊,磯頭較多。而曹軍駐扎的左岸磯頭較少,間距大。
左岸今洪湖烏林一帶,僅有兩座山巒,減去地面高程,相對高度不足50米。而右岸則丘陵星羅棋布,植被濃密,站在蒲圻的赤壁磯上,居高臨下,對岸情況一目了然。
但這樣的優勢并非持久作戰的依憑。東吳以水軍立國,周瑜率領的3萬水師是當時中國首屈一指的勁旅,限制曹軍水師沿長江向北運動,雖然有些難度但還是有可能的。而如果曹軍的步騎一旦向兩翼移動,尋找聯軍防守薄弱之江段伺機渡江,就難以限制了。
“今寇眾我寡,難以持久。”黃蓋也注意到了這種危險。于周瑜來說,最好能抓住有利戰機突然襲擊。
火燒曹營
曹操“引次江北”之后,不習慣船上顛簸搖晃的北方步騎便棄舟登陸扎寨。當時的船艦尚未采用鐵錨,一般的木船便用棕繩系在岸上,為了防止被西北季風刮離,飄向江中及對岸,曹操下令將停泊岸邊的船只首尾連接在一起。
木艦船時期的水師,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戰斗方式就是火攻。江東水師一向是慣用火攻的高手。曹軍的船艦和營寨之間,是呈帶狀分布的蘆葦叢。
長江中下游的河岸湖泊、蘆葦廣泛發育,洞庭湖蘆葦不僅生長茂盛,而且植株高達5米以上。冬天的蘆葦已經枯黃,干燥易燃。
火一旦燒起來,風助火勢,從岸邊的船艦、蘆葦延及岸上的營寨,再燒到云夢澤邊的蘆葦叢,曹軍被夾在中間幾無逃身之處。而陰歷十二月正是長江中游一帶最冷的季節,烈火焚燒之際,士兵若被迫跳入水中,即使不凍死或溺斃,也已失去了戰斗力。
火攻有了實施的可能性,周瑜思量的是,如何讓火源接近曹軍。
為了麻痹曹操,打消其警覺,給火攻船隊創造接近曹操的戰機,周瑜和黃蓋策劃了一個計謀:黃蓋詐降。接黃蓋降書后,驕傲的曹操以為孫劉聯盟瓦解在即。
戎馬多年的曹操,不可能不知道火攻的危害。他之所以沒有防備,是因為火攻首先要考慮的是風向,江漢地區的冬季北風勁吹,而曹操駐扎在赤壁對岸的西北方向。然而,曹操不知道赤壁江上也會“東南風盛”。
“萬事具備,只欠東風”。《三國志通俗演義》寫道:建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諸葛亮于是日祭風,三更時分風起,周瑜即令黃蓋使小卒馳書報曹操,言“定今夜二更,但看船頭插青龍牙旗,即糧船也”。
但實際上,具體是哪一天發生的火燒戰,正史均無記載,已不可考。諸葛亮借風更是傳說而已。問題是,在當時西北風盛行的冬季,何來如此猛烈東南風?
學者推測,這么大的風當是湖陸風。由于水域和陸地之間的熱力性質的差異,造成了水陸之間的溫度梯度,進而造成了水陸間氣壓梯度的存在:白天氣流從水域吹向陸地,分別稱為海風、湖風和江風;夜間從陸地吹向水域,統稱陸風。
冬天時的東南暖濕氣流,往往出現在一次寒潮從盛到衰之后,正是在以寒冷為表征的大的天氣系統出現衰弱時,陸風開始出現并逐漸增。十二月,正好是陸風猛勁的時候。
烏林的西邊,即是寬闊的云夢澤,由于其狹長的島形的地理條件,加上缺少丘陵的平陸地形,當年的陸風風速非常大。“火烈風猛”,烈火燃燒時,熱氣流上升,又會對地面原來的風速起到增強作用,所以黃蓋的火攻致使烏林的曹軍“灰飛煙滅”。
周瑜數次進入江漢地區作戰,熟悉這一帶的天時地利,其麾下的甘寧,在荊州江夏太守黃祖手下供職多年。而且,兩軍隔江對峙的日子里,風向東南的陸風,應該刮過多次,其規律并非不能掌握。
赤壁之戰遺址
《水經注》記載,當時長江水受右岸黃蓋山逼溜北上,直趨周瑜破曹操處的烏林。上游的舟楫,即使任其漂流,也會自然被水流沖向長江主流所經過的烏林岸邊。
交戰那天,黃蓋親自率領蒙沖斗艦10艘,裝滿澆灌了魚油的柴草和蘆葦,用紅幕布遮住,船上插著旌旗、龍幡,又調集了部分小船系在后邊。快接近曹軍船艦時點燃大船,像箭一樣撲過去,火猛風烈,濃煙滾滾,燒毀曹軍船艦后火焰竄向岸上營寨。
周瑜見火攻得手,率領輕裝的精銳部隊,在黃蓋船隊后面擂鼓大進,等待多時的劉備軍隊也從北岸向烏林前進。
疫病流行
《三國志·劉備傳》記載:“先主與吳軍水陸并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可見,曹軍中流行的疾疫,是導致整個作戰部隊戰斗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由于資料的缺乏,疾疫是什么病,研究者往往語焉不詳,通常以“水土不服”籠統概括。近幾十年來,陸續有學者參與探討,很多人分析,有可能是血吸蟲病,也可能是南方流行的瘧疾,也即瘴氣。
疫疾對赤壁大戰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反正曹操直接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在戰后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曹軍在遭到奇襲后,營寨大亂,人馬燒死溺死無數。等曹操返回江陵時,30萬大軍,一大半人馬被燒、溺、餓、凍、病死在長江與云夢澤一帶。曹軍失的元氣,多年后才恢復過來。
看歷史已登錄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網易、搜狐、Zaker、蜻蜓FM、荔枝FM、喜馬拉雅FM、考拉FM各大客戶端,日均閱讀量已達98.5萬次。
返回騰訊網首頁>>軍事要聞
相關閱讀:
赤壁之戰·
還原真實的赤壁之戰:“80萬曹軍”是吹牛 2015.11.10
相關搜索:
赤壁之戰曹操幾歲京劇赤壁曹操曲譜曹操為何不稱帝赤壁之戰為何失敗赤壁之戰火攻過程官渡之戰曹操多少軍隊袁紹與曹操之戰周瑜定計火攻曹操曹操為何收留關羽曹操赤壁戰敗事例曹操敗于赤壁的原因曹操為何相信黃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