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治國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末年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立者,名丘,字仲尼。其先世為宋國貴族,后來定居魯國(今山東曲阜)。宋國是商朝(也稱殷朝)的后裔,所以孔子常自稱“殷人”。
魯國是周公姬旦的封地,由于姬旦對周朝的特殊功勛,周天子特別允許魯國用天子的禮樂祭祀神祗。因此,以禮樂制度為核心的周代文化,在魯國保存得比較豐富和完備。這樣的文化背景為孔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孔子幼年家境貧苦,但聰明博學,十幾歲時就以通曉禮樂制度聞名。為了養家,他做過不少當時被認為是低賤的管理糧庫和放牧的工作,后來做了魯國某地主官,只一年,就取得了顯著的政績,于是先被提拔為司空,又被提拔為大司寇,即主管司法的官吏,并且代理過宰相。在代理宰相期間,曾隨同魯國國君和齊景公會盟,以自己的才智和學問,折服了齊國君臣,取得了外交上的重大勝利,迫使齊國歸還了以前侵占魯國的土地。然而由于魯國政局的動亂和各派政治力量的斗爭,使他不能平穩地履行自己的職務,不得不一再離開魯國,到其他國家去謀求施展才能的機會。他帶著自己的弟子到過當時的許多國家,這樣的旅程被稱為周游列國。
孔子到過當時周天子所在的洛陽,向當時主管國家圖書的老聃(老子)請教過有關禮儀的問題。他到過齊國,齊景公向他請教如何治國。當時齊國的臣子陳恒把持著齊國的實權,不安于臣子的本分,有篡奪政權的危險。所以孔子回答說:君要像個君,臣要像個臣,父要像個父,子要像個子。也就是說,君臣父子都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遵守相應的禮制。齊景公非常贊賞,并且感動地說,假如君不像個君,臣不像個臣,父不像個父,子不像個子,即使國家非常富有,能夠由我享用嗎?齊景公準備封給孔子一塊土地,任用他作齊國的官。但是當時齊國的大臣、也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晏嬰反對孔子,認為孔子主張的那套禮儀制度繁瑣難學,不是治國的當務之急。于是孔子離開了齊國。
孔子到衛國,衛國按他在魯國的級別付給他俸祿。但是有人在君主面前說他的壞話,于是他又離開了衛國。他要到陳國,經過匡地,匡人把孔子當成曾經危害過他們的陽虎,于是把孔子囚禁起來。孔子派人向衛國大臣寧武子求救,才得以脫險。有一次他經過宋國,在一棵大樹下演習禮儀,遭到宋國軍事長官的謀害,幾乎送掉性命。到鄭國,其狼狽的樣子被鄭國人形容為像一只喪失了主人的狗。他在陳國住了三年,由于陳國經常遭受侵略,他又不得不離開。后來他又到了蔡國,當時的大國楚國聽說孔子道德高尚,才能卓越,就派人聘請他,他也準備前去。蔡國的臣子們怕他到楚國會危害蔡國,于是把他圍困起來,斷絕了糧食供應。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幾乎被餓死。后來楚國派兵來救,孔子才脫離危險。有兩個背叛主人的家臣,想請孔子去協助他們,孔子也準備前去。有個弟子不滿意地質問道:你過去說
過,不和壞人來往,為什么要到他們那里去?孔子說,我是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我不是一只沒用的葫蘆,只配掛在那里而不能吃。我應該做事。當年周文王有一小塊土地做根據地,最后取得了整個天下。如果他們能夠用我,我也要借助他們,實行周朝的禮樂制度。但是,孔子最終在哪里都沒有得到任用。孔子的學生冉有做魯國大臣季康子的家臣,率領軍隊打敗了齊國。季康子問他,跟誰學的軍事?冉有說是跟孔子學的。于是季康子派人帶著豐厚的禮物,請回了孔子。這樣,14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魯國。
當時的政治情況是,各諸侯國不聽周天子的號令;諸侯國中,大夫(諸侯的臣子)又不聽諸侯的號令;而在大夫家中,又往往是大夫們的家臣把持權力。這整個是一個尊卑倒置、上下易位的秩序混亂的時代。處在這樣的時代,孔子堅決站在君主一方,維護君主的地位,反對臣子們冒犯君主,制造動亂。他在作大司寇期間,曾拆毀了把持魯國政權的季氏家族超過禮制規定所修建的堅固城池。他在晚年,齊國的臣子陳氏果然篡奪了政權,并殺死了齊國的君主,于是孔子沐浴更衣,隆重地向魯國國君和把持朝政的季氏請求出兵討伐陳姓的齊國。衛國發生內亂,父子爭做君主,孔子的弟子有許多在衛國做官,問孔子應該如何辦?孔子回答,應該首先確定名分,名分確定了,才好使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社會地位,從而自覺地按照禮制的要求去做。
當時的社會動亂,集中表現在諸侯和大夫、大夫和他的家臣們都紛紛違背禮制,諸侯要用天子的規格,大夫要用諸侯的規格,而大夫的家臣則往往把持大夫家的權力,制造動亂。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禮崩樂壞”。禮樂的崩壞又首先表現于祭祀禮儀的破壞。比如說,依照禮制,只有天子才可以祭祀上帝,但魯國僅僅是個諸侯,卻用天子的禮樂祭祀上帝。雖然,這是經過周天子特別批準的,但是后來的儒者們認為,這也是不應該的。魯國如此,其他諸侯有條件時就加以仿效。首先是秦國,剛剛被封為諸侯,就把自己的祖宗神奉為上帝進行祭祀,后來又祭祀其他被奉為上帝的古代君主。秦國如此,別國也不甘落后,齊國、楚國、魏國等等,都祭祀起自己的上帝來。諸侯如此,大夫們也不示弱。依照禮制,諸侯才可以祭祀自己國境之內的名山大川,但是魯國的大夫季氏卻去祭祀魯國境內的泰山。孔子批評說,泰山神是懂得禮制的,決不會接受季氏的祭品。依照禮制,天子在祭祀自己祖先時,諸侯們都來助祭,所以祭祀的歌詞有“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莊嚴而肅穆”。但是季氏僅僅是個大夫,他們在祭祖時也唱著“公侯們來助祭啊,天子莊嚴而肅穆”。孔子憤慨地說,他們家有什么資格唱這樣的歌!
但是,如果能夠在大局上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即使在細節上有些不守禮制,孔子也能加以容忍,并且給予最高的評價。依孔子的標準,“仁人”是對人的最高評價,在古代和當時的許多著名人物中,孔子很少稱他們為仁人。而春秋初年的大政治家管仲,也有違背禮制的行為,置的屏壁和放置酒具的臺子。但是由于他九次召集諸侯會盟,并立約共同尊奉周天子,使天下從根本上恢復了正常的秩序,所以孔子認為,管仲可以算是一個仁人。
在所有的禮制之中,孔子最看重的是祭祀上帝并由祖宗陪祭的柿禮。這是當時最隆重的禮儀,也是最能顯示人的身分、地位和政治秩序的禮儀,所以孔子認為,假如懂得了棉禮,治理天下就會易如反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