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我到山西省晉中市出差數日,工作之余順便游覽了“榆次老城”。
晉中市即過去的榆次縣-榆次老城的所在地,現屬于晉中市下轄的“榆次區”境內。榆次老城是中國北方現存比較完整的古代縣級城池之一,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代古城舊址上重建的,迄今已有1430多年的歷史了。據有關資料介紹這座“周五里、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的老城一直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新興的城市化建設中,榆次老城才逐漸消失了。
現在我們看到的“榆次老城”是本世紀初,重新按歷史資料復建的,復建的老城西至西門甕城,東至俞家街,南至清虛閣,北至小井巷;總占地面積約100萬平方米。
修復后的榆次縣衙,位于榆次老城的中心,其建筑規模和占地面積均比我去過的“平遙古城縣衙”大得多。雖然多數是新建的仿古建筑物,但其展現的豐富的人文文化,還是很值得點贊的。喜歡中國傳統文化的朋友,若來晉中市旅游,這里絕對是一個很好的目的地,在這座不古老的古縣衙中,你會看到很多、想到很多、收獲很多。
下圖、榆次縣衙前的石雕牌坊,中間是一座三間四柱牌樓,坊額:左:敦仁,中:民具爾瞻,右:正風
左側一間二柱牌坊,坊額:尚儉, 右側單間牌坊坊額:崇禮
下圖、牌坊后面(北面)全貌
下圖、牌坊背面坊額:左起:厚俗、恪慎天鑒、舉直
下圖、衙門匾額:榆次縣衙 對聯:居官當思盡其天職 為政尤貴合乎民心
下圖、衙門前廊右側的大鼓,據說是供告狀人擊鼓鳴冤而設置的。鼓的后面是前廊東側山墻,墻中嵌有石雕門神像,因被大鼓擋住身體部分,只拍攝了頭部。
下圖、前廊右側墻壁中的磚雕篆字
下圖、前廊左側墻壁中的磚雕篆字
下圖、前廊右側山墻中的石雕門神像
下圖、榆次縣衙的第二道大門:儀門
下圖、儀門匾額:晉藩首輔 對聯:好學近智力行近仁知恥近勇 在官惟明蒞事惟平立身惟清
下圖、儀門上的彩畫,看似是中國傳統的“二十四孝圖”。
下圖、穿過儀門,中軸線上有一座石雕單牌坊,名為“戒石坊”,匾額:廉生威 對聯:大其牖天光入 公其心萬善出
下圖、這是儀門的后面,匾額:古并州治
對聯:官有典常任一日則盡一日之心況兼地廣事繁敢不夙興夜寐 民供正果寬幾分則受幾分之惠縱使時豐歲稔常如怨暑恣寒
下圖、走過“廉生威”牌坊,甬路左右各有一通石碑。這是右側的石碑,碑文為:
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 吾能而服吾公廉則吏不敢慢 公則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嘉靖三年冬十月朔無極知縣闕里郭允禮節之書
下圖、《御制戒石銘》,立于甬路左側,碑文照錄如下:爾俸爾祿 民脂民膏 下民易虐 上天難欺 黃庭堅
下圖、“牧愛堂”全貌,又稱“大堂”,是榆次縣衙的中心建筑,也是最高的建筑。
下圖、大堂簡介
前廊柱對聯: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見下圖)
后廊柱對聯: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 (見上圖) 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須克己守廉正
下圖、“牧愛堂”內,“正大光明”匾下,是當年知縣升堂處理政務時使用的公案和座椅。
下圖、堂內右側的堂鼓和師爺座位
下圖、堂內左側的儀仗和告牌
下圖、這是在牧愛堂抱廈中向南拍攝的“廉生威”牌坊后面,此面的坊額為“公生明”。
下圖、這是“大堂”后面的“二堂”,即第二公堂。
下圖、“二堂”簡介
下圖、二堂匾額:懸鑒涵冰 對聯:浮躁一分到處便招尤悔 因循二字從來誤盡英雄
下圖、前廊右側山墻壁中的磚雕
下圖、前廊左側壁中的磚雕
下圖、這是二堂中的陳列的蠟像,左為理財專家閻敬銘,右為山西巡撫張之洞。
下圖、這是榆次縣衙的“三堂”全貌。位于二堂之后,是知縣日常辦公的地方。沒有案件審理及每天下午,知縣在此堂批閱各種公文簽字用印,故三堂又稱“簽押房”。
下圖、堂額:恭敬惠養 對聯:要辦事莫生事要任怨莫斂怨 可興利毋近利可急功毋喜功
下圖、三堂簡介
下圖、三堂內的陳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