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在今天看來準確性依然很高,是有道理的。而俗語“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也是古人經驗的總結,是智慧的結晶。
重陽節在古代,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節日,因為“九”在《易經》中為陽數,是最大的一個數字,而“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
重陽無雨看十三,十三無雨一冬干就是一句在國內很多地方都流程的相當經典的俗語了,其字面的意思是說這兩天前后,如果任何一天下雨了,那冬季的雨水不會少。
但如果重陽節這天前后都沒有下雨,那就要再等幾天,看看九月十三這天是否下雨。如果這一天還不下雨,那么這個冬季的降雨雪就比較少,這樣是不利于農事勞動的。
從字面上來,這句農諺的意思是九月初九的重陽節降雨與否關系到一整個冬天的天氣,如果重陽節這一天下了雨,那么接下來整個冬季的雨水都不會少。
如果重陽節前后兩天都沒有出現下雨天,那么就要根據九月十三的天氣情況來判斷,如果這一年仍然不下雨,就意味著冬季的雨雪量比較少,也就是那個農民口中的干冬。
重陽下雨對舊時靠天吃飯的農民是祈盼的?!叭鹧┱棕S年”,冬季雨雪多少,對來年莊稼的豐歉將起重要的作用。相信很多人都比較好奇,重陽這天下不下雨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呢?
在有些地方還有“重陽晴一冬凌;重陽陰一冬溫”的說法,意思是說重陽節這天是晴天,冬天就比較冷,而這天是陰雨天,冬季就比較溫暖。
另外,干冬和濕冬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各有不同,對北方農村而言,濕冬就意味著冬季會有大量的降雪,一方面地里覆蓋的積雪對冬小麥有保溫的作用,還能補充土壤營養。
另一方面,雪在融化時會讓溫度降低,降溫不會影響農作物,反而會凍死一大部分越冬的害蟲,同時雪水融化給莊稼地積蓄了不少水分,也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干冬的情況則恰恰相反,一方面因為降水量不足,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也會受到墑情的影響,同時冬季沒有降雪導致地里溫度較高,也容易出現病蟲害。
如果農歷九月初九不下雨的話,就要看農歷九月十三了,如果九月十三也不下雨的話,那么這一年的冬天就會干旱少雨(雪),很有可能會鬧旱災。
老祖宗通過長期的觀察,發現農歷九月初九的是否下雨,直接影響著冬季雨雪的多少,而農歷九月十三的天氣情況,也與之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就流傳下了這樣的農諺。
在各地也有類似的說法,如“重陽無雨看立冬,立冬無雨晴一冬”,意思是說重陽節這天下雨了,后面雨水就比較充足。要想知道今年冬天干旱與否,就要看這兩天會不會下雨了。
如果重陽節這天沒有下雨,就要等著看立冬這天是不是下雨,如果立冬這天也沒有下雨,那這個冬季的雨水就很少了。與之類似的說法是,“重陽不下靠十三,十三不下要冬旱”。
有些地方更是流傳著“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下雨一冬淋”、“不怕重陽十天雨,就怕立冬一日晴”等農諺。由此可以看得出來,在國內不少地方都有通過重陽節這天有沒有降雨,來預測一下后面天氣的俗語。
相關“九九重陽”的民間諺語很多,例如:“大雁不過九月九,小燕不過三月三(農歷)”、“九月九晴一冬凌;九月九陰一冬溫”、“吃了重陽飯,不見單衣漢”、“吃了重陽糕,單衫打成包”等等。
而今年的重陽節沒有下雨,而根據天氣預報顯示,九月十三也沒有下雨的跡象,據此可以預測今年會不會是一個干冬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各位看官,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