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詩句“笑談渴飲匈奴血 壯志饑餐胡虜肉”的由來
光武帝劉秀在位三十四年崩,明帝劉莊繼位。明帝志在強國,但仍以內政為重,而經過了休養生息之后,國家已恢復了一定實力,便考慮派遣軍士,再出玉門關。(外話:當時對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已在醞釀中,但經過了幾代人的致力內政,到章帝、和帝時才得以實現。以漢朝當時那么強大的基礎,雖經內亂而軍事、經濟等諸方面仍在世界上處于遙遙領先水準,尚且要經過幾代人的忍辱負重才重振雄風。以劉秀那樣有氣魄的英主,重新統一和振興了國家,卻仍然要對匈奴妥協,這是為什么?現在的中國足夠強大了嗎?為什么許多人總以容忍外國飛機在我們的領空飛、外國的軍艦在我們的領海游、以及不肯出兵保護僑民、不肯在安理投反對票等諸般理由,攻擊政府無能?須知任何政府也有許多弊病,而中國政府并不象許多中國人民所想的那么差。)
明帝永平十七年,派遣騎都尉劉張出擊車師(西域國家之一,有前國、后國之分,地當要沖,夾在漢朝勢力和匈奴勢力之間,不得不時而依附這邊,時而依附那邊),車師投降,便恢復了西域都護府,設兩位戊己校尉常駐西域——關寵領兵屯扎車師前國柳中城,耿恭領兵屯扎車師后國金蒲城,部下各數百人。由于千里迢迢、糧餉難運的關系,兵力不多,就地屯田,并不怎么增加國內的負擔。
兵力不多,那怎么能夠“都護”呢?其實還是要靠西域各國自力更生。就算在西漢國力甚強時,西域都護府的漢軍都不多,頂多幾千人,除非有特殊軍事行動,并不囤積重兵。其中有一個緣故——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狹長一條線,北邊受匈奴威脅,南邊則是叛服不常的羌族地區。羌族也很強大,有時服從漢朝,有時則與匈奴聯合南北夾攻。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在西域駐扎重兵,后勤是很沒有保障的。因此,就算是張湯(那個說“犯我強漢,雖遠必誅”的人)鼓動甘延壽(當時的西域都護),兩人領軍建立了長驅奔襲斬殺匈奴郅支單于的奇功,那一場戰役,主要的兵員都是從西域各國調集的,漢軍不過千人。
為什么說出塞是艱辛的事,就是因為環境苛刻,十分兇險。匈奴兵是要來隨時可來的,漢朝的援軍卻很不容易調動。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平時各有幾千人馬,往往自顧不暇。漢朝的重兵在于關中長安一帶,距離西域路程甚遠,常常援救不及。“投筆從戎”的班超為什么有名?因為他能在本部漢軍甚少的情況下,深得西域各國君民之心,得到他們的竭力相助,使得匈奴屢次攻擊徒勞無功。班超如果只是一個魯莽將軍,怎能成為“都護”,并且一直“都護”到他七十多歲?到他白發斑斑時,多次上書想要入塞回鄉,漢朝大臣仍認為“超威名素著”、“得胡人心”,而為難于繼任的人選。
西域的國家甚多,基本上都是小國,不一定能夠團結得緊。有勇氣的時候還能夠搶著沖鋒,不落漢軍之后;但是不齊心的時候,也有可能一接戰就作鳥獸散。在東漢剛恢復西域都護之時,信賴感還沒有建立起來,關寵、耿恭二人很快遇到了嚴峻的局面。
永平十八年三月,匈奴單于派左鹿蠡王(蠡音離)引二萬騎,向車師開來,再度與漢朝爭奪西域。耿恭派手下司馬帶三百人救援車師后國,“道逢匈奴騎多,皆為所歿”(這三百援軍遇上匈奴大軍,無濟于事,全部陣亡)。于是匈奴攻破車師后國,殺死國王。西域北部焉耆等小國相助匈奴,攻殺漢朝西域都護陳睦。匈奴兵趁勢包圍關寵、耿恭兩部。
形勢變化十分之快,關寵只勉強來得及派人突圍,上書求救;耿恭則在金蒲城被圍得鐵桶一般,連求援書也發不出。
耿恭見敵軍銳氣正盛,自己手下兵力才一點點,便尋思計策,讓部下把毒藥涂在箭頭上,對匈奴人喊道:“漢家箭神,中必有異!”于是一箭射去,正中一人。匈奴兵們看到他們受傷的同伴傷口立即潰爛了,大驚,挫動軍心。這時正好下起大雨來,雨中敵人看不出我方兵力究竟有多少,耿恭便領兵出城突擊,匈奴軍潰,退走。但仍形成遠距離包圍之勢,一邊放牧牛馬,不得西域不罷休。
到了五月,因為水源問題,耿恭引兵轉移到疏勒城。疏勒城有澗水流過,可以保證夏季的飲水;另一個原因,是疏勒城正當山南山北之間的要道,可以有效牽制匈奴,而山南各國仍忠于漢朝。
但是匈奴人發覺之后,大軍再度合圍過來,而山南各國派來相助漢軍的幾千胡兵不戰自潰。匈奴人把澗水的上游壅塞住,要渴死漢軍。
這一帶的氣候干旱,地勢又高,耿恭一面布置漢軍守城,一面命令挖井。可是一直挖了十五丈(約等于現在的四十米),不見水!這是十分嚴重的大事,若無飲水,便只有死或降兩條道路。
渴極了的將士,用布榨出馬糞的汁來喝!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老天不保佑,那么就算你是如何的英雄也無濟于事。耿恭便整衣拜天,而奇跡般的,先前掘的井里涌出了甘泉。漢軍上下呼喚雀躍,感謝天助,高呼萬歲。(究其原因,大致是河流被堵而改道之后,地下水仍然存在,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受地底壓力作用而漸漸流入井中,古人不知道科學原理,便以為得了神助。)
耿恭故意以軍士在城上潑水,以示水源充足。匈奴人見了,大驚,也以為漢軍是有老天爺護著的,于是退兵。但還是不死心,繼續一邊放牧,一邊遠距離包圍,想要把漢軍困死。
當時附近的國家都已經投降匈奴,形勢十分險惡。幸好車師后王的夫人是漢人,見漢軍久久被圍,心底著急,想盡辦法派人給他們偷偷地送糧食,又多次將匈奴兵的動向告訴耿恭。漢軍因此得以多支撐了一些日子。
就這樣再過了幾個月,城中漢軍因為不斷有人戰死、病死、餓死,結果只剩下了數十人。即使這樣,“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耿恭與部下精誠互救、同生共死,因此沒有人想要投降匈奴)。
被困日久,艱難到了什么樣的地步?將士們餓得要死,只得把身上的皮制鎧甲放進鍋里,煮軟一些,然后切成一塊塊地分下去,吞嚼充饑。再后來,連皮甲都吃完了,迫不得已,將弩也拆了,把上面繃著的皮條和用作弓弦的獸筋同樣煮了吃。護具和武器無疑是戰士的第二生命,為了稍填肚子,都顧不得了。
這時匈奴單于親臨城下,知道城里的漢軍已經疲痹得不得了,卻還不投降。于是他心生敬意,便招呼耿恭道:“若降,當封汝為白屋王,妻以女子。
匈奴人雖兇殘,但是心腸直,敬重英雄。西漢時李陵以五千步兵迎敵十萬鐵騎,震懾匈奴。因為死傷慘重,單于決定收兵,但卻有人叛逃告密,說李陵所部其實已經沒有箭了。單于于是再發大軍追趕,李陵陷于絕路,顧念老母而投降匈奴。匈奴單于當即封他為王,把女兒嫁給他。之后漢朝聽信謠言,殺了李陵的一家,李陵便只有死心了。后來李陵知道蘇武守節不屈,雖然嘆道:“漢負陵,陵不負漢”,終究還是覺得沒面目見蘇武(兩人年輕時是好朋友),于是沒有親身去勸降。
而現在,耿恭也讓匈奴人嘆服,想要招降他。這時一幕令人震駭的事便發生了——耿恭將匈奴使者騙進城里,親手擊殺,然后就在城上,對著匈奴的大軍,將尸體的肉割來烤著吃!
“單于大怒,更益兵圍恭,不能下”——耿恭用這樣的行動,把投降這一條后路給完全斷絕掉了。與其說是餓極了騙個“食物”進來,不如說是橫下一條心,誓死無二。
耿恭也有老母,在他被圍期間已經病逝。這個消息耿恭無從得知,總之橫豎是不投降。不足百人守一座小城,饑寒交迫,但是匈奴人仍然攻不下來。
適逢漢明帝崩,章帝即位,國家一時間有點混亂。當關寵發來的求援文書到達時,章帝讓公卿們討論這事。因為司空第五倫(“司空”是官位,朝廷中地位最高的三公之一;“第五”是姓,“倫”是名)等大臣認為不宜救,爭論又持續了一些日子。司徒鮑昱堅決主張救援,認為如果不救的話,冷了將士之心,“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要是匈奴得志于西域之后,再來攻打內陸,陛下還能盼望將士們奮力抗敵嗎?”)
鮑昱又針對別的大臣覺得路遠、兵少、轉運不便、匈奴強大的質疑,指出匈奴的軍隊久圍不下,也已經疲憊了,“可令敦煌、酒泉兩郡太守,各將精騎二千,多其幡幟,倍道兼行,以赴其急。”(發四千精兵,多帶旗幟以作疑兵,匈奴軍疲憊狐疑,不至于很快反應過來;等到反應過來,我軍已經救回了關寵、耿恭兩部,迅速回歸。)
漢章帝還是比較有氣魄的,采納了鮑昱的意見,并且不僅出動敦煌、酒泉兩郡士兵,還加發張掖郡兵,以及鄯善國的軍隊,合七千人,馳援柳中。又派征西將軍耿秉(耿恭的堂兄)屯酒泉,領太守事,以備匈奴人和羌人襲擊。
秦彭、王蒙、皇甫援帶領援軍出塞,按計劃會合了鄯善兵,與匈奴、車師等國聯軍激戰,斬首三千八百,到達柳中。這時才知道,原駐柳中的關寵所部已經戰沒。
這時是正月,天氣十分寒冷,秦彭等人便準備回歸。這時耿恭的舊部范羌堅持要再前進,去疏勒城看看耿恭他們是否還在。眾將都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范羌一再要求,于是分給他兩千兵馬。
范羌獨自領兵,冒雪前進。沿山北而行,歷盡艱辛終于到達城下。城中漢軍又凍死餓死了不少,所剩無幾,還活著的都沒有什么戰斗能力了,半夜察覺有軍隊開來,還以為是匈奴軍趁雪來打,大驚絕望。“羌乃遙呼曰:‘我范羌也,漢譴軍迎校尉耳!’”(范羌怕引起誤會,遠遠喊道:“我是范羌啊!不是敵人,是漢朝派兵來迎接耿校尉,救你們回國!”)
再沒有比這樣的一聲呼喊更激動人心的事了。風雪夜里,料不到會盼來了援軍!“城中皆呼萬歲,開門,共相持涕泣。”
“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饑困,發疏勒時尚余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余十三人。”這十三個幸存者終于挺到了入塞,但也都不成人樣了,“衣履穿決,形容枯槁”。(衣服破爛,鞋子磨穿,面容憔悴,體形骨瘦如柴。)
這些人獲得了二線戰友的無上敬意,中郎將鄭眾為耿恭等人洗沐、穿戴衣冠,然后向朝廷上書,要求表彰他們:“耿恭以單兵固守孤城,當匈奴之沖,對數萬之眾,連年逾月,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于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后殺傷丑虜數千百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士。”
鮑昱也上奏文,稱贊耿恭“節過蘇武”。于是章帝拜耿恭為騎都尉,其他人分別封官,或者入羽林軍任職。耿恭的母親先已病死,等不到兒子回歸,這時才追行喪制,朝廷派五官中郎將到場協助發喪。(外話:五官中郎將在漢朝是地位最高的武官之一,漢末曹操任丞相,進位魏王,而他的兒子曹丕是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可見五官中郎將品級還在副丞相之上。中郎將也是不小的官,地位在太守[二千石]之上、九卿[中二千石]之下。但是日本出品的許多中國古代題材卡通、游戲,卻把中郎將當作小官,國內制作者也不察究竟,以訛傳訛,搞得現在許多人都以為中郎將是小小的。)
再之后,耿恭得罪權臣,免官歸鄉,卒于家。耿氏是東漢的名門,能人輩出,直到漢末耿紀、韋晃、吉平三人發兵誅殺曹操未遂,反被曹操族滅,耿氏因此衰落。
后世岳飛有感于此,便在《滿江紅》中寫下“笑談渴飲匈奴血,壯志饑餐胡虜肉”的名句。有某些人以此攻擊岳飛“殘忍”,他們可知道這個典故從何而來?要是把他們放到疏勒城中,當然是立即就投降了,別說喝馬糞的汁、吃尸體的肉!不到那樣的處境,誰愛吃喝這些東西!岳飛以此表達對前朝英雄的景仰,也以堅貞不屈的精神自勉;這些字面之下的真正含義,某些人不明白,也不愿去明白,當然也無法明白。
耿恭的結局還算是不好不壞,岳飛的結局,便令人嗟嘆。如果冷靜地想想,真的,做有氣節的英雄不容易,很少有好結局。真的很少!雖如此,從古到今的許多人,還是寧愿做不得好死的志士、不愿做茍且偷生的叛徒。這是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愛惜自己的生命嗎?象俗話說的,“志士輕生”?不能這樣簡單地說。志士也是人,其實不但不輕生,還可以說是貪生——啃草根、吃老鼠,都是為了活下去。生活在和平、繁榮時代的人們,沒多少人嘗過饑寒交迫的滋味了;但是人心苦不足,斗膽笑前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