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五) 緊扣得分點,精準譯到位
任務情境 語句翻譯是文言文學習的核心技術,也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中之重。答題的關鍵是把“得分點”精準翻譯出來,而要做到精準翻譯,就涉及平時積累、翻譯技巧與臨場應對等多方面的問題。二輪復習的重點在于:能夠找準“得分點”,并且調動一切積累與技巧把它們譯到位。下面,讓我們一起去完成這個任務吧。
自主檢測,自我診斷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韋玄成字少翁,韋賢少子也。少好學,修父業,尤謙遜下士。出遇知識步行,輒下從者,與載送之;其接人,貧賤者益加敬,由是名譽日廣。以明經擢為諫大夫,遷大河都尉。初,宣帝寵姬張婕妤男淮陽憲王好政事,通法律,上奇其才,有意欲以為嗣,然用太子起于細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久之,上欲感風憲王,輔以禮讓之臣,乃召拜玄成為淮陽中尉。及元帝即位,以玄成為少府,遷太子太傅,至御史大夫。(節選自《漢書·列傳第四十三》,有刪改)
(1)出遇知識步行,輒下從者,與載送之;其接人,貧賤者益加敬,由是名譽日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奇其才,有意欲以為嗣,然用太子起于細微,又早失母,故不忍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高堂隆字升平,泰山平陽人。王即尊位,是為明帝。以隆為給事中、博士、駙馬都尉。帝初踐阼,群臣或以為宜饗會,隆以為不宜為會,帝敬納之。……隆疾篤,口占上疏曰:“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臣百疾所鐘,氣力稍微,輒自輿出,歸還里舍,若遂沉淪,魂而有知,結草以報。”詔曰:“生廉侔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隆卒,遺令薄葬,殮以時服。(節選自《魏史·高堂隆傳》,有刪改)
(1)帝初踐阼,群臣或以為宜饗會,隆以為不宜為會,帝敬納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廉侔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里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李文祥,字天瑞,麻城人。孝宗嗣位,即上封事[注],略曰:祖宗設內閣、六部,贊萬幾,理庶務,職至重也。頃者,在位多匪人,權移內侍。賞罰任其喜怒,禍福聽其轉移。仇視言官,公行賄賂。阿之則交引驟遷,忤之則巧讒遠竄。朝野寒心。望陛下密察渠魁,明彰國憲,擇謹厚者供使令。臣見登極詔書,不許風聞言事。古圣王懸鼓設木,自求誹謗。言之縱非其情,聽者亦足為戒,何害于國,遽欲罪之?(節選自《明史·列傳第七十七》,有刪改)
注 古代臣下上書言事時,將奏章用皂囊緘封呈進,以防泄漏,謂之“上封事”。
(1)阿之則交引驟遷,忤之則巧讒遠竄。朝野寒心。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言之縱非其情,聽者亦足為戒,何害于國,遽欲罪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八年,(楚)伐陸渾戎,遂至洛,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楚王問鼎小大輕重,對曰:“在德不在鼎。”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十七年春,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若君不忘厲、宣、桓、武,不絕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節選自《史記·楚世家》,有刪改)
(1)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鉤之喙,足以為九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孤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惟命是聽!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診斷內容
是否存在問題(有問題打“×”,無問題打“√”)
翻譯審題
是否有審題意識和習慣?
是否知道審題應審哪些內容?
細讀譯句
是否譯前細讀句子?
是否有意識的從句內與句外兩方面去讀句?
翻譯過程
是否做到字字落實、意譯輔助?
遇到疑難詞語,是否知道結合語境推斷?
是否有遷移意識,會調用知識積累?
總體印象
審、讀、答,精準突破
語句翻譯的審題環節相當重要,不可忽視。其審題的關鍵不在題干上,而在譯句上。審讀譯句時,一要審句子特征,二要審得分點。
審讀句子特征,先從句子本身看,看它是敘述句還是議論句、疑問句(抒情句很少),如是疑問句,還要進一步看是一般疑問句還是反問句。再從句子內部看,是一般敘事性句子還是人物語言句,如果句子太長,像課標卷所選句子很長,還要看由幾個小句子組成。再從句子外部看,看譯句在文中所處的位置,上下句各是什么。
審讀最關鍵的還是要審出得分點,只有審出得分點,才有得分的可能。這一點只有從多角度審讀,才能牢牢鎖定得分點。①從文言知識點看,實詞主要放在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及疑難詞上;虛詞主要放在《考試說明》規定的18個虛詞上,尤其是高頻虛詞以、之、其、為、乃等;特殊句式主要放在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省略句上。②從命題人角度看,主要在三個層面設得分點:字詞層面,關鍵實詞、虛詞;句式層面,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特殊句式;語意層面,語意通順,語氣一致。③從批改實踐看,主要是句中的動詞、形容詞、名詞及省略的句子成分(因為省略關乎語意通順);3~4個關鍵詞語,1處特殊句式,1~2處文意通順。④從答題者角度看,翻譯時難住你的地方,可能就是采分點。
在動手翻譯之前,必須具有強烈的審題意識。
在完成精準審題的兩項任務后,接下來就是精準閱讀了。首先要細讀句子,明確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謂語動詞是哪一個,句子內部結構關系如何,尤其要把作為得分點的關鍵實詞、虛詞代入句子中來確定其義。這叫“代詞入句”讀法。
然后是“代句入段”讀法,就是將譯句代入其所處段落中去讀,看看該句在語意和語法上與上下文有無關聯,有怎樣的關聯。如在語意上,該句與上下句構成怎樣的敘事鏈、說理層次;在語法上,該句是否與前后句有對稱關系等。
在翻譯習慣中,考生一般只重視對句子本身的細讀,卻忽視了把譯句代入段中細讀,而這一點往往決定了疑難詞語的準確翻譯及語意是否通順。因此,在二輪復習中,考生需要強化這方面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語境習慣。(關于語境問題,將在下一任務中詳細展開)
邊練邊悟1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竇威,字文蔚,扶風平陵人,武德元年,拜內史令。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又嘗謂曰:“昔周朝有八柱國之貴,吾與公家咸登此職。今我已為天子,公為內史令,本同末異,乃不平矣。”威謝曰:“臣家昔在漢朝,再為外戚,至于后魏,三處外家,陛下隆興,復出皇后。臣又階緣戚里,位忝鳳池,自惟叨濫,曉夕兢懼。”高祖笑曰:“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節選自《舊唐書·竇威傳》,有刪改)
(1)威奏議雍容,多引古為諭,高祖甚親重之,或引入臥內,常為膝席。
①精準審題:
a.譯句特點:陳述句,由五個小分句組成。
b.譯句位置:段中。
c.得分點:雍容、諭、或、膝席。(可在原句中圈出)
②精準閱讀:
該句可分為兩層,第一層由主語“竇威”引領,第二層由主語高祖引領;兩層之間是因果關系。
③精準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見關東人與崔、盧為婚,猶自矜伐,公代為帝戚,不亦貴乎!
①精準審題:
a.譯句特點:對話句、反問句,由四個小分句組成。
b.譯句位置:段末。
c.得分點:比、矜伐,“不亦……乎”特殊句式,“代為帝戚”句意。(可在原句中圈出)
②精準閱讀:
該句可分為兩層,第一層的主語是高祖,第二層的主語是“公”。
③精準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關鍵詞語要準確譯出
關鍵詞語的準確翻譯是句意準確的基礎,且關鍵詞語是最重要的賦分點所在,所以需要特別關注,需要在備考中不斷地充實自己的文言詞庫。文言文關鍵詞語中的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在平時的備考或日常閱讀、用語中會有相關涉及,可有備而來。而難度最大的是句中某些陌生的關鍵詞語,有的考生遇到此類詞語的無奈之舉是把原字照搬,眼睜睜看著分數溜走而無能為力。面對此類陌生的關鍵詞語,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予以攻克。
1.根據詞義和語境相呼應的特點,推測特定語境中詞語的含義
文言詞語一般有多個意思,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才能表現特有的意義,語境對語義具有限定作用。據此,把握特定的語境可以推測某詞語在語境中特有的意義。因此,翻譯語句時首先要找出與需翻譯的句子相關聯的上下文,從句意整體的角度確定句中字詞的含義。
在文言文翻譯命題中,所選句子很少與文言文其他題目選項關聯的句子重合。在文言文總字數不變的情況下,各題目關聯句子的獨立性,決定了各題目關聯的句群一般范圍較小。利用這個特點,有助于確定與需翻譯的句子所關聯的前后文,縮小前后文范圍,提高對語意理解的準確度。在一個相對獨立閉合的語境中去理清前后文的關系,把握可能是順承、因果、對比、轉折、條件、假設等語境條件,有助于考生準確推測關鍵詞語的意義。如2018年全國卷Ⅱ“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每食輒弦歌而薦之”中的難點詞語“薦”的意義,很多考生的第一反應是“推薦”,但根據句內因果關系,因為“百姓思念王渙恩德”,所以“在安陽亭西為他建造祠堂”且“每到進食時就奏樂歌詠而祭祀他”,這樣可以推測出“薦”的含義是“祭祀”,而非“推薦”。
語境是變化的語境,詞語是多義的詞語。根據語境之實際,確定詞語之意義,翻譯出來的句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句意的本原,符合句意內部構成的邏輯關系,符合翻譯文句要求“信、達、雅”中最基本的“信”的特點,即真實合理。
2.根據漢字形和義相結合的特點,推測關鍵詞語的意義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認為“漢字是屬于表義體系的文字,字形和意義有密切的關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對本義的了解”,因而“我們學習古代漢語,有必要了解漢字字形的構造”。關于漢字形體的構造,傳統有六書之說,許慎《說文解字·敘》以為六書是“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而六書中形聲字占的比例最大,且形聲字的“形旁”對字義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分析形聲字的字形結構有助于了解字的內在意義,如:①從“彳、辶、讠、忄”者與人的行為有關;②從“犭、鳥、蟲、馬、牛、羊、豕”者與動物有關;③形旁從“刂、矢、弓、矛、戈、斤”者與兵器有關等。漢字形義一體的特點對推測具體語境中漢字的意義有重要的啟示,適合作為推測文言文翻譯中難點詞語意義的方法。如2019年江蘇卷中一個譯句:見者益復嘖嘖曰:“此兒汗血,可致千里,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其中“蹀躞”是個難點,此時可根據“足”形旁推測應與“走”有關,再結合前面“可致千里”語義對比,就可以推斷出“小步慢走”之意了。
邊練邊悟2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耿裕,字好問。景泰五年進士。大學士萬安與裕不協,而李孜省私其同鄉李裕,欲使代裕,相與謀中之。坐以事,奪裕俸。言官復交劾,宥之。
初,撒馬兒罕及土魯番皆貢獅子,甘肅鎮守太監傅德先圖形以進,巡按御史陳瑤請卻之。裕等乞從瑤請,而治德違詔罪,帝不從。后番使再至,留京師,頻有宣召。裕等言:“番人不道,因朝貢許其自新。陛下優假其使,適遇倔強之時,彼將謂天朝畏之,益長桀驁。”帝即遣其使還。(節選自《明史·耿裕傳》,有刪改)
(1)相與謀中之。坐以事,奪裕俸。言官復交劾,宥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優假其使,適遇倔強之時,彼將謂天朝畏之,益長桀驁。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法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
既然句子要翻譯成現代漢語,翻譯后的句子就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要求句子成分須完整,句子成分的搭配和語序要正確。在現代漢語語法規則中,句子主干由主語、謂語、賓語組成,修飾成分由定語、狀語、補語組成,且主謂賓定狀補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這個排列順序是:(定語)主語+[狀]謂語〈補語〉+(定語)賓語。但這只是規范穩定的句法模式,并不是每一句都完全以此為準,還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文言文的句子是具體、靈活、變化且富有個性的,句子的原生結構也不完全符合現代漢語的句法結構。因為文言文句子有其表意的習慣,有為行文精練而出現的成分的省略或隱藏,有在古漢語習慣下而使用的文言特殊句式等。
基于此,文言語句翻譯要求句子成分所在位置符合現代漢語語法所規定的位置,以達到句之“達”。這要求特別注意文言文句子中的倒裝現象,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其次,注意補充主謂賓定狀補中的省略成分,省略的要素須補全,以達到句之“完”。而其中,省略現象是文言文常見的現象。微言大義、惜墨如金、言簡意賅是文言文的魅力之一,但同時也加大了準確閱讀文言文的難度。最常見的情況是省略主語。主語的省略直接導致事件中心對象或施動者的隱藏,要準確翻譯句子就必須準確翻譯主語。全國卷的文言文考查也常從句子主語準確把握的角度命題。如:2017年全國卷Ⅰ“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事繼親之黨,恭謹過常”,補充主語應為“(弘微)性嚴正,舉止必循禮度,(弘微)事繼親之黨,(弘微)恭謹過常”;2018年全國卷Ⅱ“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中省略了主語“任峻”,應為“任峻一歲斷獄,不過數十,威風猛于渙,而文理不及之”。
在落實詞語與句式準確翻譯的同時,考生還需要注意翻譯后句子內部邏輯關系的合理性,尤其注意是否符合事理的順承、因果的呼應、前后的對比、句意的轉折、條件與結果等,這樣才能避免寫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
邊練邊悟3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范純仁,字堯夫,中皇祐元年進士第。以著作佐郎知襄城縣。移齊州。齊俗兇悍,人輕為盜劫。或謂:“此嚴治之猶不能戢,公一以寬,恐不勝其治矣。”純仁曰:“寬出于性,若強以猛,則不能持久。”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滿,皆屠販盜竊而督償者。盡呼至庭下,訓使自新,即釋去,期歲,盜減大半。知河中,諸路閱保甲妨農,論救甚力。除給事中。
(節選自《宋史·范純仁傳》,有刪改)
(1)此嚴治之猶不能戢,公一以寬,恐不勝其治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盡呼至庭下,訓使自新,即釋去,期歲,盜減大半。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意保證通順
文言語句翻譯固然要準確譯出得分點,但得分點以外的詞語、句子也不容忽視。因為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得分點。譯對了句子大意,但沒有譯出得分點,徒勞而無功;譯出了得分點,但譯錯了原句大意,同樣不能得滿分。因此,翻譯時還要保證文意通順。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符合事理邏輯,即符合古人的生活實際,符合文章語境的意義指向;二是語句通順,即譯句符合現代漢語的造句規范。一般而言,在翻譯過程中要避免以下情況:
1.涉及古代文化常識,尤其是專有名詞,不可硬譯,不可亂譯。如古人對名字的省寫,在前文出現姓名后下文就省寫,只稱名或字,這時就不可當作一個正常實詞來硬譯;又如一些官職、地名、器物名詞完全照抄即可,大可不必去硬譯。當然,這有待平時多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才能備考場之需。
2.需要意譯的地方,如古人一些委婉的說法,使用了修辭手法,卻依然用直譯的方式硬譯。凡是感到直譯不通的地方,就可以適當考慮一下意譯。
3.與原句的語氣及感情色彩未保持一致。如原句用的是反問語氣,翻譯時成了陳述語氣,導致原意大變等。
4.譯出來的句子不合乎現代漢語表達要求。如文白混雜、有語病等。
邊練邊悟4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荀羨字令則。清和有準。穆帝以為撫軍參軍,征補太常博士,皆不就。后拜秘書丞、義興太守。征北將軍褚裒以為長史。既到,裒謂佐吏曰:“荀生資逸群之氣,將有沖天之舉,諸君宜善事之。”尋遷建威將軍、吳國內史。尋加監青州諸軍事,又領兗州刺史,鎮下邳。羨自鎮來朝,時蔡謨固讓司徒,不起,中軍將軍殷浩欲加大辟,以問于羨。羨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注]之舉。”浩乃止。(節選自《晉書·荀羨傳》,有刪改)
注 桓文:齊桓公和晉文公,春秋時期齊國和晉國的國君,春秋時期的霸主,二人都以“尊王”相號召而成就霸業。
(1)荀生資逸群之氣,將有沖天之舉,諸君宜善事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蔡謨固讓司徒,不起,中軍將軍殷浩欲加大辟,以問于羨。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邊練邊悟5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先生,指傳主陳選)喪畢,除廣東布政使。肇慶大水,先生上災傷狀,不待報,輒發粟賑之。市舶閹韋眷橫甚,番禺知縣高瑤發其贓鉅萬,都御史宋旻不敢詰。先生移文獎瑤,眷深憾之。眷乃誣先生黨比屬官,上怒,詔錦衣官逮問,士民數萬人夾舟而哭。
(節選自《明儒學案》,有刪改)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類題再練,即時鞏固
1.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累遷尚書度支郎中、通直正員郎。出為郢州別駕。尋兼通直散騎常侍,聘于東魏。文章辭令,盛為鄴下所稱。還為東宮學士,領建康令。孝閔帝踐阼,封臨清縣子,邑五百戶,除司水下大夫。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識舊章,為政簡靜,吏民安之。
(節選自《周書·列傳·卷四十一》,有刪改)
(1)文章辭令,盛為鄴下所稱。還為東宮學士,領建康令。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拜洛州刺史。信多識舊章,為政簡靜,吏民安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王)益柔字勝之。為人伉直尚氣,喜論天下事。上言:“夫小政小善,積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遺其細,將競利圖功,恐虛名無實之風日起。愿參以唐四善,兼取行實,列為三等。”不行。熙寧元年,入判度支審院。詔百官轉對,益柔言:“若唐高宗之李義甫,明皇之李林甫,德宗之盧杞,憲宗之皇甫镈,帝王之鑒也。高宗、德宗之昏蒙,固無足論;明皇、憲宗之聰明,乃蔽于二人如此。以二人之庸,猶足以致禍,況以文致其奸說者哉!”意蓋指王安石也。(節選自《宋史·列傳第四十五》,有刪改)
(1)取其大而遺其細,將競利圖功,恐虛名無實之風日起。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二人之庸,猶足以致禍,況以文致其奸說者哉!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韓弘,滑州匡城人。充宣武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先是,曲環死,吳少誠與全諒謀襲陳、許,使數輩仍在館。弘始得帥,欲以忠自表于眾,即驅出少誠使斬之,選卒三千,會諸軍擊少誠,敗之。弘察軍中素恣橫者劉鍔等三百人,一日,數其罪斬之牙門,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自是訖弘去,無一敢肆者。李師古屯曹州,以謀鄭、滑,或告:“師古治道矣,兵且至,請備之。”弘曰:“師來不除道也。”師古情得,乃引去。累授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弘以官與太原王鍔等,詒書宰相,恥為鍔下。憲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檢校司徒,班鍔上。(節選自《新唐書·列傳第八十三》,有刪改)
(1)數其罪斬之牙門,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以官與太原王鍔等,詒書宰相,恥為鍔下。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
溫仲舒,字乘陽,淳化二年,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四年,罷知秦州。先是,俗雜羌、戎,有兩馬家、朵藏、梟波等部,唐末以來,居于渭河之南,大洛、小洛門砦,多產良木,為其所據。歲調卒采伐給京師,必以貲假道于羌戶。然不免攘奪,甚至殺掠,為平民患。仲舒至,部兵歷按諸砦,諭其首以威信,諸部獻地內屬。既而悉徒其部落于渭北,立堡砦以限之。民感其惠,為畫像祠之。(節選自《宋史·溫仲舒傳》,有刪改)
(1)歲調卒采伐給京師,必以貲假道于羌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仲舒至,部兵歷按諸砦,諭其首以威信,諸部獻地內屬。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