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想過你這一輩子都會平庸至死嗎?也許生活的柴米油鹽,讓你在一路攀爬的過程中,更加負累前行。你今天想著超過這個人,明天想著超過那個人,做著白日夢地度過每一天。
但其實,我們最應該超過的人是——過去歷史中的自己。今天分享一篇導師團One鵬的文章《如何成為碾壓自己的高手(上篇)》,期待下篇的讀者,可以關注下他的公眾號,一個燒腦有料、升級認知的知識庫。
如何成為碾壓自己的高手(上篇)
我們總是一次次的迷茫,一次次的彷徨,卻依然在一次次的低水平勤奮中畫地為牢。我們總是在慣性中生活,在教導下學習,在成規中思考,在勸解中決定,并在無助的結果中自責。我們急需改變現狀,急需突圍自我,急需展露鋒芒。
我們急需一種智識和能力去觀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尋找和發現更多成長的路徑,借鑒學習高手思想,快速完成精進躍遷。這其中有一條捷徑,那就是成為碾壓自己的高手!
認知
這詞已經火了很多年,但我確實是今年3月份才第一次聽說。不知道這詞時,活的挺瀟灑,但是自從認識了它,我的生活開始被焦慮填充。
尤其是聽傅盛說,認知,幾乎是人和人之間唯一的本質差別,認知更本質的是無法量化。
無法量化的含義就是,我和別人的差距可能會無窮大,但我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尋找差距、去尋求追趕,進而碾壓自己。
那到底什么是認知呢?
《辭海》中的解釋是認識和感知。
《百度》的解釋是指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后者明顯更親民,看著這四個關鍵詞:知識,應用知識,信息加工,心理過程。都懂!
但為什么每個人看待同一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不一樣?
我曾被一個問題困擾過很多年。
讀小學那會,流行一種“裸眼3D”圖。在別人的陣陣歡呼聲中,我只能像個東郭先生一樣混在小伙伴群里濫竽充數。
圖的奇特之處在于,普通的畫經過特殊的加工,觀看時,對眼到特定的位置,才能一窺全部的奧秘。我發現不了其中的特別,但這種特別卻客觀的存在著!
我實在看不出來!
當時沒在意的問題,沒想到后患無窮。
初中的幾何和物理開始讓我大跌眼鏡,我怎么都想象不出輔助線、立體圖形的樣子。曾一度懷疑自己患上“無立體感綜合征”,更懷疑自己的視網膜系統存在天生的缺陷。
勉強讀完初中,卻在高中被這個“病”折磨的半死,分科時只能選擇了文科。但那煩人的高數,不管我選文選理,都在那里。
無解!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巴普洛夫試驗。
研究者在狗的喉嚨處插入一個細管,用來收集狗看到食物時所分泌的唾液。一開始,在它每天吃肉時都會有鈴鐺聲出現;結果沒過多久,它只要聽到鈴鐺聲,不管有沒有肉,都會分泌唾液。這就是典型的條件反射!
我看到這些立體思維較強的學科,所產生的厭惡感不正是條件反射嗎?
這還不是更糟糕的,比厭惡更可怕的是絕望!
再后來,我看到了塞利格曼試驗。
他用狗作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以難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我看到這些立體思維較強的學科,所產生的無助感不正是習得性無助嗎?
其實,這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不具備立體的知識,卻從對心理學知識的思考中,找到了問題可能的根源,這其中所經歷的心理活動,讓我將以往的認知推倒重塑,進而看到棱鏡中更多的折射面。
格局
B
其實,條件反射和習得性無助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如果處理不好,消極蔓延之后就會帶來一些列的問題。
前段時間,換了工作,和之前的工作類型截然不同。
因為新工作需要大量的財務知識,喚醒了大學時光多少不堪的記憶,這兩種情緒又開始如影隨形。
剛開始,我對財務知識沒那么重視,我就根據自己之前的三腳貓財務基礎和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寫了一份發展報告。
一天之后,老板返回了他的修改版。
打開的一剎那就傻眼了,漫天遍野的紅色,完全找不到黑色的余地——他用了修訂模式,已經面目全非了。
之后,我花了三天時間,用心研究了他的改文手法和突出重點,但并沒有看太懂。
直到后面有一次開會,我被問到一個有關經營性現金流、兩金、財務成本、帶息負債的問題時,沒回答上來。
也正是這次突如其來的窘迫,才讓我硬著頭皮下決心徹底解決財務這個短板。
在學習財務知識的過程中,我突然發現自己進入未曾了解過的未知世界。
比如上市公司在做賬、審計公司在審計財務報告、港股和A股的信息披露及修改規則都是不一樣的,這些曾經看似特別Low的問題,卻嚴重影響著公司的運行。如果不懂規則,作為領導者極有可能把企業帶到萬劫不復的困局。
有了財務知識,我在思考問題時不自覺會多加入幾個維度,看待問題的角度竟然和老板的交集越來越多了。
假設,我們的精神世界是一張平面,把每一種認知都看成一條直線,那么直線越多,相交切割后的精神世界就會越豐富。當把平面升維到3D、4D、5D……把認知設定成無限多時,會是怎樣的情況呢?
之前,我看問題也許只用了市場、管理方面的知識,當我思考問題的邏輯中加入財務及財務帶動的一大部分知識時,我看問題的維度和深度便有了相應的提升,也就是說,我思考問題的模型呈數量級提升了科學化。
這就是認知深度!有深度的認知更能普遍的解決同類問題,啟發我們由表及里的思考問題,從而更接近事情的真相或本質!
這可以解釋為什么同樣一個股票的K線圖,有人看到的是綠肥紅瘦,有些人看到的是量價齊升,有人看到的卻是莊家運作手法,有人看到的是公司經營狀況……
四種看法因認知不同,而產生巨大的差異,追漲殺跌、烏合之眾由此而來。在這里,用格局高低作為認知層次的區分也許更合適!
記得《一代宗師》里有這樣一個場景:宮二對葉問告別的時候,回頭說:“…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沒能走下去,希望葉先生能把這條路好好走下去。”
一句大道至簡的對白竟惹得無數高手淚目,這也許就是格局的邂逅。
臨界知識
C
查理芒格說: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原來看似復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而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說的普世的智慧。
李笑來中學時學習成績并不是很好。有一次,聽物理老師講了一句話:每一章開頭都是先講一個定理,后面再衍生一些應用來證明這個定理,如果你們能夠掌握這些定理,那一定可以學好物理這門功課。
李笑來記著這唯一在課堂上聽到的話,用了幾天的時間把三年的物理課本全部消化了一次,結果他的學習成績飛速提升,之后一直名列前茅。
這些定理本身就是臨界知識,用了歸納和演繹的方法把他們呈現出來,李笑來在學習臨界知識的過程中,經過了一些列的加工和思考,進而在自己的思維里也形成了歸納和演繹的模型。正是臨界知識和模塊化思維的共同作用,讓他在短期內完成了成績和思維方式質的飛躍。
掌握臨界知識,是可以快速的提升認知水平的!有些知識經過一定的加工和積累能夠發生裂變,可以對我們生活的很多方面進行指導,而當你儲備的臨界知識達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產生驚人的威力,這便是應用臨界知識系統產生的巨大威力。
也許,那個時候的思維模式直接成就了現在的他。
但為什么同樣的知識經過不同的內化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基因傳》說,基因為人類編好了劇本,卻為人類留下不按劇本演戲的空間。同樣的基因會隨著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相互關系,而在基因上留下“基因記憶”。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基因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基因診斷和基因剪輯兩項技術將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通過對一個人的基因診斷,可以判斷他患不同疾病的幾率,同時也可以預測性格、偏好等。基因剪輯則是通過對有缺陷或有病變的基因進行修補或替換,進而達到預期的效果。
基因本身就是底層規律,早已客觀存在卻暫時未被揭曉謎底而已。
如果把基因換成底層規律,在底層規律框架搭建中,你會對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行診斷,進而選擇對你有吸引力的或對你達成目標有幫助的知識去填充。
但是,隨著知識的增加,你會發現已經掌握的有些知識并不能適應更復雜的實際問題或更高級的思維模式,于是你會選擇更高級的知識去替代,以求“門當戶對”!
學習和構建自己框架體系,一切的學習和努力無非就是三個目標:一是解釋問題,二是解決問題,三是預測問題。尤其是預測未來的預知能力,極有可能是繼學歷優勢和關系優勢之后最大的紅利!
那底層知識框架又是如何搭建呢?
反思
D
第一次認識反思的威力,是從一個兄弟口里得知。
杰子是我大學時期的室友,四年曠課無數、時有沉溺游戲、醉生夢死,掛科、重修當然也不會缺席。
這樣的畢業生看起來沒有卵的競爭力啊!怎么看都沒有!
大四雙選會,秋招現場,他求職了一家高大上的通信公司。
一個“學歷、學科、學分”毫無優勢的三無人員,居然在兩輪筆試四輪面試的角逐中,成功獵殺多名博士、碩士、學霸,成為那一年,班級最紅人。
我當時,只是覺得可能兼職的經歷歷練了他,讓他得以僥幸勝出。(雖然僥幸六輪的概率確實特別小,但我實在找不到更有說服力的理由)
第二年,他跳槽去了中國移動,因為那是一份離家近、清閑、工資又高的工作,當然也是養老的好地方!
但一年后,他又跳槽了!這一次是炸裂的支付寶——阿里巴巴旗下最賺錢公司。
看他的成長路徑,三年三跳,而且公司都很好,在優秀的團隊中他亦是優秀中的佼佼者,這絕對不會再是偶然了!平時的交流談吐都可見端倪。
我特別好奇的去請教了他逆襲的秘籍,卻只得到兩個字:反思!每天反思!
當時以為是玩笑話,隨便一聽,一笑而過,反思?誰不會!
第二次認識反思的威力,是在2014無意中看到陳坤《突然就走到了西藏》。翻看之前我沒抱任何希望,是買書拼單并帶著獵奇的心理買來的。
但是,看完兩個序言之后,我就徹底改變了對書和作者的看法,開始對其中的內容充滿期待。
從默默付出到一夜成名,從命運的垂青到精神的失控。短短四年,他便經歷了人生的大喜大悲,那就是天堂與地獄之間的距離。
是偶然的西藏行走,讓他在天地之間感受到行走的力量。持之以恒之下,這股力量讓他慢慢變得強大。
也是這次契機,他開始反思自己,開始尋找能讓自己平靜的“內核”。
他發現,行走的力量是一種讓心歸零,讓人重拾自我的神奇力量。是一種對話自己、對話自然,在對話中找尋本真的超能力量。是另一種對生命的禪定。
在反思中,他探索到生命的真諦:漫長道路中的內心修行。
所幸,我在看完陳坤的書后,開始經常有意識反思自己。
通過每天的記錄、反思,來總結每天的收獲。周末、月末的回憶反思會讓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大多數時候,后面的認知高于前面的認知,所以在看反思記錄時總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以“旁觀者”姿態重新審視思考路徑時,每一次都收獲滿滿。
現在回去看一年前的反思,總會覺得改良的地方很多,一年后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也就做的更好了,這就是進步。
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等待復利效應的裂變。我們要的不是不在同一個地方跌倒,而是做的更好!
刻意學習
E
刻意練習,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地用更高級的心里表征(大腦在思考問題時對應的心理結構)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是對思考過程的思考)能力。
回到我高中克服立體幾何的事情上。
前面提到我出現了條件反射和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厭惡和恐懼深深困擾著我。
但高考數學卷中,立體幾何占到20多分,我還沒人性到直接放棄這么多分的地步。
于是,我選擇推到現有認知,重塑我對立體幾何的看法。
通過熟記定理,掌握最基本的工具;在練習中,克服心理障礙。在破解中尋找成就感,原來也沒那么難!
尤其是引入了向量的解決方法后,一周時間便把立體幾何的問題全部解決;通過立體幾何,順便把向量的知識也進行了一次更好的復習和應用,高考中這兩個知識點的內容拿到了滿分。
多年后,在《刻意練習》、《好好學習》和《學習之道》中均看到了類似的練習方法。
對基本知識畫小圈,對知識板塊持續刻意的進行專項訓練,各個擊破。
我在立體幾何的定理學習中,以及開頭對于認知定義四個關鍵詞:知識,應用知識,信息加工,心理過程的分解是解釋,其實也是運用了這種方法。
羅振宇說,李笑來是中國最會發明概念的人,在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中,講述了200多個概念,這不就是模塊化的思考方式嗎?無數次的畫小圈,形成了模塊化的思維方式,不僅可以把知識更好的串聯,還能避免不必要的錯亂!
2
將基本的知識組合成更大的知識能力單元
在管理學當中會涉及很多模型,比如有二八模型、PDCA、PEST、SWOT等。每一個模型都是很多基本知識的組合,運用該模型可以更快的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多個模型同時使用,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得到提升。這些模型的集合體一般在知名咨詢公司的研報中會看到,原因不言自明。
還有一個合成更大知識能力單元的方法,那就是在讀書中,用現在的增量知識去激活腦子里的存量知識,并在二者之間建立有效的鏈接。前幾天,我在讀《明朝那些事》時,看到組織機構的設置總會不自覺遷移到企業,這又何嘗不是我們自身的思考架構呢?
3
在各知識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查理芒格說:如果你只是孤立的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他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原來看似復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而這些模型和框架,就是芒格說的普世的智慧。
還是這段話,如果我們用模型(臨界知識)組成的框架(元認知)來安排經驗,那就會極大的提高認知效率,進而表現出令人驚訝的認知深度。
在剛才模型的基礎上,將思考思維平移到職場和生活當中,遇到的很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把模型當作臨界知識去改善自己的元認知能力,芒格正是用這種思維方式,衍生出尋找高手失敗的秘密,進而成就了自己的成功。
導師寄語
你以為“認知-格局-臨界知識-反思-刻意練習”,全文下來是一條鎖鏈,環環相扣嗎?其實不然,只要在任何一個環節開始蛻變,都會有全新的鏈條、全新的領域。無需擔心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思維迭代與精神迸發,只需要享受升級的過程就好。
曾經看不出的立體圖形,作者用文字躍遷完成了這一表述,他用時10年Plus走過的坑,被他再度填滿,重新啟程。
我們相信在成長的過程中,每一段路途都有新的風景,相逢高處時,或許我們只剩下20%的伙伴。但不必擔心,因為獨自闖關打怪的經歷,讓每個人都獨一無二。
很多人說:“聽過許多道理,仍然過不好這一生?!逼鋵嵤且驗椴⑽磳φJ知有著透徹的洞見,且進行深刻踐行。